楊錦紅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進行了戰(zhàn)略部署,強調要全力推行初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隨著高校自主招生的規(guī)模逐漸擴大,在誠信制度體系作保障的前提下,綜合素質評價的納入,為高校招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標準。如何做好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使之更加科學、規(guī)范、全面、公正,亦成為更多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通過描述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行為和表現(xiàn)狀況、社會公益活動、綜合實踐活動情況和日常表現(xiàn),從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對學生的素質進行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真實反映學生的素質發(fā)展狀況,作為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yè)要求的重要依據(jù),并為高一級學校擇優(yōu)錄取學生提供重要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轉變了過去那種“以考試論成敗”“以分數(shù)定終生”的應試教育局面,引導人們開始更多地去關注學生各方面的全面發(fā)展,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長”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這種評價觀念的轉變可以說是實施課改以來的一大收獲。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在具體的評價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我們不斷去改進、完善。
一、用好成長記錄袋,如實記錄學生成長足跡
使用“成長記錄袋”是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的重要手段。各個學校都要求為學生建立“成長記錄袋”,并將其作為各級檢查的內容之一。幾年過去了,我們的“成長檔案袋”建得怎樣了?起到記錄學生成長的目的了嗎?答案并不令人十分滿意。
(一)記錄袋的延續(xù)性與承接性難以保證
的確,每個學期各班都按要求建立了“記錄袋”,學期末上交學校一部分,其余放在學生自己手中。交到學校的那部分查過一遍之后很多都被束之高閣了,甚至還有的在一段時間后由于檔案室空間有限被當作廢品賣掉了。放在學生手里的那部分命運也不會好多少,幾乎沒有幾個學生在畢業(yè)時能找齊自己全部記錄袋資料。同時,大多數(shù)農村初中學校不能實行跟班制。“一個官一個令”,每個教師都要求新建記錄袋,各個學期記錄袋內的內容不盡相同,學期之間缺乏必要的聯(lián)系與延續(xù)性。
(二)“記錄袋”內容程式化,不能全面真實記錄成長過程
翻開我們的“記錄袋”看看,什么學期目標、個人小檔案、各科作業(yè)、才藝展示(多是一張紙、一張畫)、獲獎證書、學期總結……五花八門,熱熱鬧鬧,但這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學生成長的歷程?沒人能說得清楚。
針對以上問題,我覺得可以采用以下辦法解決:
首先,學校可以制定關于“成長記錄袋”管理的相應制度,規(guī)定學生的成長記錄袋必須以班級為單位(或由個人)妥善管理,不得遺失。學生在升級尤其是更換班主任時要將前一學段“記錄袋”移交給新班主任,以使新教師對學生有更全面深入的認識了解,方便工作的開展。學生在畢業(yè)時必須將各學期“成長記錄袋”全部上交學校,由學校相關人員(或畢業(yè)班班主任)根據(jù)成長記錄袋資料與教師、同學綜合評價予以畢業(yè)鑒定,否則不予或延遲畢業(yè)鑒定。這樣做既可以保證“記錄袋”記錄學生成長的延續(xù)性與完整性,又能保證學校留存檔案的質量。
其次,各校可以結合本校實際出臺“成長記錄袋使用細則”,對記錄袋必須搜集的實證材料與信息做出明確要求,同時留出自主建檔的空間。這樣有統(tǒng)一要求有自由發(fā)揮,既可以保證記錄袋使用的規(guī)范化,又能充滿特色。
學生成長的過程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出現(xiàn)錯誤、波折與反復是常有的事。因此,要如實記錄學生成長過程,“成長記錄袋”就不應只記錄成績與進步。不妨把學生的違紀情況、改過情況都收入記錄袋:改過的由相關教師出示證明材料,多次違紀屢教不改的經(jīng)與家長溝通將其表現(xiàn)收入學期末資料,移入下學期記錄袋,作為學生畢業(yè)鑒定重要依據(jù)。這樣既可以全面記錄學生成長的歷程,又可以增強學生的遵規(guī)守紀意識,促其學會自律。
總之,我們要幫助學生建好“成長記錄袋”,以“成長記錄袋”的實證性材料為基礎,結合其他的觀察評價方式,如口頭評價、即時評價等,教育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在六個維度的微小進步、點滴感悟,將其如實記錄下來,并從中獲得不斷前進的動力和信心,形成積極的人生體驗和自覺的學習態(tài)度。
二、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做好終結性評價工作
目前,我們的《中學生素質綜合評價報告冊》中采用的綜合素質評價方法主要是主觀評定法,也就是由某一評價主體(如學生同伴或教師)根據(jù)評價對象的平時表現(xiàn)及提交的相關資料,在道德品質、公民素質、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xiàn)六個維度和指標上進行量化評分,再撰寫綜合評語。這種評價方式做到了定量與定性相結合,評價的面很廣。但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報告冊》中評語欄只有評價小組意見,缺少學生的自評過程,而這個“評價小組”也過于籠統(tǒng)。同樣一個同學,在父母、同學、教師眼中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貌,教師、學生、家長看問題的角度與深度也不盡相同。如將他們組成一個評價小組,意見將很難統(tǒng)一。況且這幾方各有各的工作,組成一個小組一起對學生進行評價在操作上也有一定困難。而任一方的缺失都會使這個綜合評價缺乏全面性與客觀公正性。
針對這種情況,我想可以將學期終結性評價部分分成學生自我評價、同伴評價(班級推薦代表組建學生評價小組)、教師評價(由班主任與科任教師組成教師評價小組)、家長評價四部分,這樣全方位、多角度的評價會更有利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從而明確發(fā)展目標,促進自覺發(fā)展。
另外,我們以往對學生的評價,往往語焉不詳,失之于籠統(tǒng)模糊,消解了學生的個性特征,千人一面,千人一腔。綜合素質評價要實現(xiàn)其評價功能作用,必須要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特點,選準評價的角度,準確描述品格特征,給學生的能力層級以準確的定位。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成長記錄袋內關于學生成長的點滴記錄,做到以敘代議。這樣既能凸顯學生特點,又具說服力。
三、嘗試使用推薦信,助力學生成長
使用推薦信在國外很早就成為了一種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手段,國內近幾年也開始有所嘗試。如北京市就嘗試以重點中學校長推薦的方式向在京部分高校輸送少數(shù)特色人才。我想可以將其引進初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發(fā)揮其助力學生成長的特殊作用。在學校各社團招募成員、畢業(yè)升學時,都可以對那些特色人才以推薦信的方式加以推介,增強特長生信心,為其進步提供助力,促進其專業(yè)成長。
學生的綜合素質構成是復雜的,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也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使用任何一種單一的方法都難以保證評價的客觀和有效。在實踐中,只有把各種評價方法結合起來,才能防止“一葉障目”,真正實現(xiàn)記錄學生成長,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