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鐵軍
新課改提出了自主學習的概念,它提倡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發現、去探索、去獲取知識。”新課改既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我在新課改的浪潮下也不斷摸索實踐,在數學課堂上先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分組,以課堂自學為主,剛開始學生只是把看書當成了自學,當學完后再提問時學生只記住了書上有的知識點,并不知道其中的來龍去脈及為什么,我只得一點點地提示他們,隨著方法的進一步實行,學生的自學能力也逐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習的效果,從自學開始到主動吸取知識是教學中的一個升華。下面,我就這方面自己這幾年的研究、探索談一點體會。
一、從多方面引導學生,讓學生發揮出特長
1.教方法,就是教師教會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方法。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以預習為例,教師可以先歸納出本單元的知識點,總結這一單元的學習規律,然后再設計導學案,讓學生自主學習。比如,角的度量中讓學生認識量角器、認識量角器的結構、探究量角器的方法。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知道怎樣去預習,預習的內容和步驟是什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中也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學習,這樣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能力就會有所提高。
2.定制度,獎懲分明。定出獎勵、懲罰的制度,定出考察測評制度,定出評價制度。把這些制度制成表由各組組長負責管理,在每周班會上進行評比,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校中的每位教師可根據自己所任教的科目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學習制度,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相互監督,自覺遵守就可以使學習避免盲目,先使自主學習成為一種制度,再由制度化晉升為習慣化,最后形成終生學習的習慣。
3.挖掘潛能,發揮特長。每個人的潛能都是無限的,學生當然也不例外。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現、挖掘學生的潛能。
有的學生擅長歌唱,有的擅長朗誦,有的學生擅長動手實際操作。只要是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方式,教師都可以在課堂中加以利用,使學生身上蘊涵的潛能得到最充分的開發,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最充分的彰顯,這樣,學生的創造能力就會不斷地被激發和顯現出來。
二、加強學習規范化管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要想使學生主動聽課、積極動腦、學會學習,在課堂上,就必須使他們有效地把耳、目、腦、口利用起來。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他們獨立學、思、用的能力。
1.傾聽的習慣。不僅會聽教師的講課,還要會聽同學的發言。小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這就需要教師提出聽的要求,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傾聽就是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良好的傾聽習慣是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但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通過觀察卻發現:當教師在講課時,有的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根本沒有聽教師講的內容;當教師提問時,學生不知道教師問的什么或不加思索就舉手;當學生回答問題時,全然不顧別人正在回答問題,同學還沒答完有的學生就躍躍欲試準備發言;小組討論時,有的學生開小差沒有傾聽組內同學的發言,小組的成果不能得到分享。這些都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所導致的。所以,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非常重要。
2.自信、大膽發言的習慣。培養學生自信、大膽發言的習慣可以先讓學生養成用嘹亮的聲音回答問題的習慣,這樣不僅有利于教師和同學的聽,更會增強發言者的自信。學生要將自己的思考過程用言語的形式表達出來,自己必須要有清晰的思維,所以發言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盡量創造更多讓學生發言的機會,注意學生表達的準確性與嚴謹性。此外,還可以利用“同位互相說說”“小組內大家討論討論”等形式,讓學生有更多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教師不僅要鼓勵回答正確且清晰的學生,更要關注回答錯誤的學生及回答錯誤的知識點。學生回答錯了,說明他們對某個知識點還沒有真正理解透徹,他們的錯誤回答有利于教師發現教學中存在的知識講解漏洞,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情況,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和消化所學知識。
3.友好合作的習慣。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它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優秀組評選等形式促使學生友好合作。例如,教學“分類”一課中“按不同標準來分”時,我們可以讓學生以5人一組的形式學習,每個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鉛筆都拿出來,集中在一起,擺放在桌子上,組內先觀察,再討論,最后動手把自己認為一樣的分在一起。分完后,又請每一組派一個代表給大家匯報:你們組是怎樣分的?按什么標準分的?想了幾種分法?經過討論交流,學生想出了十幾種不同的方法。這樣教學,既發揮了學生之間的互補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使學生的思路得以開拓,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鍛煉。
4.善問的習慣。古語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思考,才會學習,因此,作為教師不要怕學生提問,應倡導學生多問多想。要培養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我們知道,沒有問題的數學是枯燥的數學,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思維。美國數學家哈爾莫斯也說:“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和探索;有了探索,才會有創新和發展。可見,問題意識是一種探索意識,是一種求知的狀態,是發明創造的起點。因此,我認為應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與教育,使學生養成多思善問、敢于提問的學習好習慣。
課堂教學改革是一條漫漫之路,還需我們不斷求索,我們要根據自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真正處理好教學任務和有限時間之間的矛盾,讓學生真正感到參與教學的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變“苦學”為“樂學”,變“樂學”為“會學”。
參考文獻:
[1]楊慶余.小學數學教學研究,北京2005.200-208.
[2]方小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幾點嘗試.小學數學教育,2003(7)(8).
[3]覃小平.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小學數學教育,2003(12).
[4]張興華.兒童心理與小學數學教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
[5]江蘇教育委員會教研室.邏輯思維與小學數學教學.江蘇教育出版,1992.
(責編 田彩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