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杰
古語曰,“美可感人,情能動人”,信然。美術教育是一種重要的審美方式,審美教育盡在其中,道德教育寓乎其內,學習美術,提升審美的能力,增強道德修養,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充溢心靈,改善智慧,升華學生的人生。本人教學有年,管窺蠡測,在教學體會方面略有所得,下面略述一二。
一、引導學生學會美術欣賞
(一)學習探索美的形式、法則和規律
學習美術,要先學會欣賞,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夠進行藝術創作。賞析中外優秀美術作品,通過分析構圖、線條、色彩、明暗、肌理、空間、質感等造型元素,明白什么是美,怎樣才算美,讓學生認識和理解美特征和規律。例如垂直線構圖可以表現崇高和偉大,熾烈的紅色可以表現激情與陽光,梵·高那富有動感的筆觸和厚重的色彩抒發了單純而強烈的內心感受。同時,東西方的藝術,植根與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呈現不同的藝術情趣、審美品格,這與不同的地域環境、生活習俗、人文思想、時代特點等密切相關。美術教學,應該站在歷史的高度,比較東西方藝術形式的特色,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使他們通過認識、比較,了解各藝術門類的流派風格特點、表現技巧,引導學生鑒別吸收東西方藝術中有益的東西,增強鑒賞能力,使之認識中國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激發他們熱愛人民、熱愛祖國情感。
(二)引學生進入作品深處
美術欣賞在美術教學當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學生的整體美術素養賴此得到提升,對藝術的理解能力也由此而來。學會欣賞以后,鑒賞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助于想象力的發展,從而提高了藝術的創作能力,這也和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相契合。學生們從小學就開始學習美術,積累的大量的欣賞經驗,每一個學習階段都各有它的特點。高中學習時期,作為教師要經常向學生提出問題,比如說面對一幅作品,應該怎樣欣賞?怎樣鑒別它的藝術魅力?這個作品有什么美中不足之處?學生們有了正確的鑒賞方法,養成良好的鑒賞習慣,在課堂中如此,課下也是如此,教師給予正確的引導,不斷地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讓他們學會自主地去欣賞,因材施教,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比如欣賞《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時,提示學生認真觀察纖夫們的臉部的表情,身體的姿態,教師用生動的語言,帶領學生們走進纖夫的內心,設身處地地感受纖夫的處境,讓學生感受到藝術作品內層意蘊,這樣才能夠真正認識作品。
二、關于素描
素描對于初學者,最主要的是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培養創新意識。一般而言,越是有天分的學生,個性越強。獨特的審美能力,產生與眾不同的作品。但個性是相對的,獨創和模仿相輔相成;雖然說一個成功的美術作品包含著真、善、美,它不僅僅給人們一種視覺上的享受,而且能夠給人們一種道德品質的熏陶,但是在繪畫作品中的素描里,絕不能單獨摹仿,要有自己的東西,這樣作品才有靈氣,才有生命力。高中美術注重寫實,但是一定要突出個性。著名的畫家齊白石先生曾經說過:“學畫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形象地說明了這個道理。任何藝術作品,都有它與種不同的表現形式。素描時,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發揮,給學生創造出輕松自由寬松的學習氛圍。不強制不堵塞,力爭班上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讓學生的藝術表現絢麗多彩。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的想象,盡情的刻畫,爭取在摹仿中有不凡的創造,讓學生懂得杰作的構成和產生,培養學生表現優秀作品的能力。
魯迅曾經說過:“美術可輔冀道德。”可見美術對于教育的重要。當今世界,社會的發展一日千里,知識經濟的到來就在眼前,美術教育在人類進步的過程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高中美術教育可以說是任重道遠,我們教師應該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核心,為教學竭盡微忱,貢獻出自己的全部光熱。
(責編 金 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