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如
摘要:本文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溫故知新和豐富課堂內容方面略作探討,之后簡說教學實踐,本文旨在構建快樂課堂,在學生面前充分地展示出音樂藝術的魅力,激發他們對音樂知識的渴望。
關鍵詞:快樂課堂 音樂藝術 動手能力 鑒賞水平 創作背景
一、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只有大腦和各種器官協調起來,才能夠激發學生思維的多向性。音樂學習,離開“動”則無從談起,口手腦眼耳缺一不可。器官的協調,能夠促進演奏。比如,豎笛演奏,十指的動作,左右大腦都進行活動,綜合的技能就能夠得到提升;演奏的程序是這樣的:讀譜→判斷→信號傳輸→動作→器官協調。首先是大腦在神經系統有了一個概念,對樂譜的接受、閱讀;然后是大腦作出判斷,發出指令。之后,在大腦的指揮下,手、手指、手腕等動作也緊緊跟上,作出正確的反映,緊密配合。這樣,優秀的音樂作品才被演奏出來。這樣的演奏刺激了學生應激反應,提高了學生的敏捷能力,這種能力的提高,不僅僅提高了學生的音樂素質,而且對于學生學習與其他學科,也會大有裨益。
二、利用學生的所知
也就是溫故知新,教科書上的都是經典之作,學生對此感到高深博奧,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挖掘學生已知的知識,以此穿針引線、旁敲側擊,引發學生對新知的理解。比如,學習《草原放牧》時,學生對此了解很少,我以《十里埋伏》導入,后者很多學生都知之甚詳,能夠論說一二,甚至會熟練地演奏,我把這兩首曲子巧加對比,通過不同演奏效果,學生的興趣大增,鑒賞水平突飛猛進。
三、豐富課堂內容
教學中教師要對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有所描述,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加深學生對音樂的了解。比如,學習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時,教師可以介紹有關柴可夫斯基的相關知識和背景,在俄羅斯,柴可夫斯基聲名赫赫。他的創作不拘一格、與眾不同,他的作品素材多采自民間,并巧妙結合古典樂派、浪漫樂派的創作優勢,其作品華美沉郁。通過仔細地聆聽他所有的作品之后,我們能夠感受到他隱含在音樂內部的心靈的跳躍,他的內心情感通過音符盡展無余,心的歌唱在音樂中彌漫繚繞,1876年,柴可夫斯基給《小說家》撰寫的12首膾炙人口的《四季》,按照十二個月令的時序,獨特的設計,促成了這部偉大的套曲的問世。這部套曲風靡世界,展示了俄羅斯的旖旎風光,給作者帶來至高無上的榮譽,表現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的向往。
四、結合實際教學內容,使學生深刻感受音樂作品蘊涵的魅力
例如,在《第六(悲愴)交響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的講解和介紹,讓學生感悟作品中的藝術美。
1.感人至深。第六交響曲《悲愴》舉世矚目,震撼音樂界,其旋律流暢,風格別致,曲調優美華瞻,形式獨特絢麗均衡,樂法巧妙通達,舉世無匹,這首曲子反映了主人公內心的獨白,描述了他崢嶸的境遇,表現了個人與苦難的斗爭,表現了憤怒與抗議,留露出作者對美好的生活之向往,對幸福、柔美的愛情之熱烈探求,巴拉基雷夫贊嘆道:“舉世無雙的作品啊!”
2.認真體悟。讓學生認真體悟此曲下行的憂悲感傷旋律、動蕩不安的和聲、弦樂器暗淡的音色以及沉重的基調、緩慢的速度,要求劃拍跟著音樂輕唱,最后讓學生體驗其中的肯定生活的意志和力量。
3.深沉是美的峰巔。歡樂易流入膚淺,而深沉才是美德極致、美的峰巔;這種美不可磨滅,雋永明朗,是一種照耀人生苦難的光明,悲劇的共鳴強烈,撥動心弦,悲與美相輔相成,交相輝映,彼此增益,沖撞搏擊,輝耀千古,蘊藏博大;揭示了死亡難逃,歡樂轉瞬即逝,痛苦不期而至的偉大哲學,其凄怨迷離、哀傷感人,有深沉的悲愴。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樂是教化人的藝術,是啟迪心靈的鑰匙,教學要別開生面,帶給學生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激起他們對音樂知識的渴求,把握住高中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音樂的獨特之處,關注他們的音樂感,發揮他們的優勢,讓動人的音樂流溢課堂,隨風散馥。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