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孟珂
在各地如火如荼地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之際,一股疑似“逆城市化”的暗潮悄然出現:隨著大學畢業生近年來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多的農村籍畢業生將戶口遷回農村,即實現“非轉農”。
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特殊現象
對于中國人而言,戶口、戶籍或許是烙在每個人社會身份上的最深印痕。在城鄉二元結構下,社會資源不是由市場來決定,而是由政府根據城鄉分割管理的原則進行配置。由于城鄉戶籍制度的明確規定,城鄉兩部分居民客觀上存在不同的社會身份。擁有城鎮戶籍的居民獲得較好的資源,享有教育、補貼、勞保福利、社會保障,以及醫療、教育和失業保障等各方面的優厚權利和待遇,農村戶籍的農民則較難均等化獲得這些資源。半個多世紀以來,依附在戶籍政策上的資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制度差別,可以說是引起社會不公平的一個重要方面。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在現代化過程中被重構,物質利益、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呈現多元化格局。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對我國二元戶籍管理制度造成了強烈沖擊。其中,大學畢業生戶籍問題就是一個民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近年來,浙江省部分地區頻發農村籍大學畢業生“非轉農”現象,越來越多的農村籍畢業生將戶口遷回農村,實現“非轉農”。曾經羞于啟齒的農業戶口,如今卻成了“香餑餑”。
利益權衡:“非轉農”的根本原因
事實上,當前我國部分地區出現的“非轉農”現象,并非真的“逆城市化”,而是一種背后隱藏著戶籍制度以及土地制度相關利益的現象。其背后的驅動力不是城市功能自我優化的必然沖動,而是一種基于現實利益考量的選擇。根據古典經濟學的觀點,人都是“經濟人”,具有天然的逐利本性。“趨利”與“避害”的雙重心理,支配著人們的行為選擇和價值偏好,也是大學生選擇“非轉農”的根本原因。
相對于城市,我國農村原本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較為弱勢,政府因此出臺了許多照顧農村各方面利益的政策。主要包括:一是農村籍村民可以申請口糧田;二是農民可以申請宅基地用于建房,且建房支出也比城市節省得多;三是有些農村屬于集體經濟,每個村民每年均可以拿到分紅;四是農村可以享受與城市不同的較為寬松的計劃生育政策。這一系列政策,都對農村籍大學畢業生選擇“非轉農”產生了吸引力。
與此相對,30多年來,由于我國城市化發展速度過快,造成城市資源供應緊張,物價上漲迅速,城市居民生活成本隨之增加,生存壓力增大。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包分配就業制度的取消和大學擴招,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與日俱增。雖然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革,但附著在城鄉戶籍上的相對經濟價值卻發生了某種逆轉:原來城市戶籍居民的利益優勢逐漸喪失,城市戶籍的含金量在下降,而現今農村戶籍居民的相對利益優勢逐漸顯現。因此,只要上述格局繼續持續下去,部分農村籍畢業生回農村創業和就業就有可能成為趨勢。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
“非轉農”現象是我國二元戶籍制度演化過程中的特殊產物,研究和分析這一現象,能夠為我國戶籍制度改革提供一些啟示。
首先,戶籍制度改革不僅要著眼于城市,而且要關注農村。如果農村居民的財產權利問題不解決好,即使城市放開戶籍束縛,也難以吸引農村居民下決心“跳農門”。現行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以及附著在戶籍之上的各種福利制度,阻礙了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只有解決好與戶口相關的公共服務問題,逐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常住人口,實現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最終達到消除戶口待遇差別的目標,才能使農民工順利轉變為城市居民,真正實現“人的城鎮化”。
其次,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導向人戶一致的一元化管理。隨著就業制度的市場化和城鄉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大量的農業戶口人員因農村土地被開發、被征用而不再從事農業勞動。許多農民因長期離開農村到城市打工,事實上成了與農業生產無關的農業戶口人員。但二元戶籍制度和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制約了戶籍的自由轉換。由于制度問題和利益問題的絞結,生活在城鎮的農業戶口人員無法辦理或不愿意辦理“農轉非”,部分已經“農轉非”人員還要求“非轉農”。因此,取消農業與非農業戶口“二元”登記類別,實行以居住地登記為原則、人戶一致的新型“一元”戶籍登記制度勢在必行。這將有助于解決當前農業戶口存在的各種問題,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同時,還能強化戶口的人口統計職能,提高人口統計的精確性與真實性。
最后,促進戶口功能純粹化,剝離利益衍生物。戶籍制度的基本職能有兩項:證明公民身份和提供人口數據。但我國的戶口制度,承載著諸多的利益和權益,成為各種利益或權益分配的現實依據。戶口被賦予了太多經濟價值。這些作用促使人們為了利益和權益轉換自己的戶口,以實現更多的經濟價值。事實證明,越是在戶口中附著較多福利的地區,戶籍制度改革越難推進。為此,需要還原戶口的原本職能,剝離依附于戶籍制度上的社會身份和既得利益等衍生物,卸掉附著在戶籍制度背后的經濟價值,真正實現戶口與經濟利益、社會福利等多種利益和權力的脫鉤。這就要求必須“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著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