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雄
一、 中蘇改革的背景
20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剛剛走出“文化大革命”的陰影,經濟處于緩慢發展狀態。20世紀80年代中期,蘇聯由于長期以來片面強調生產資料優先增長和發展重工業,造成了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農業嚴重落后的畸形經濟結構,再加上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日益僵化,成為既影響經濟發展、又影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嚴重問題。因而,中蘇兩國在改革之初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都是盡快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跟上時代的步伐。所有改革都需要一個突破口,突破口的選擇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前提。中國選擇的突破口是農業,蘇聯選擇的則是政治。
二、 中國的改革突破口:農業
中國的改革率先從農村開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很早就發現了中國農民身上蘊藏的智慧和創造力,鄧小平曾談道:“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我們首先解決農村問題。中國有80%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80%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農業不僅為國家提供了糧食和農副產品,還為工業和其他產業提供了原料和廣闊的市場,農村的發展和穩定,構成了整個國家發展和穩定的基礎。因此,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共中央在深刻分析中國國情的基礎上,高瞻遠矚地將農業改革作為中國整體改革的突破口。中國農村改革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核心,始于安徽鳳陽小崗村,不出兩年便席卷全國。1980年9月,中共中央首次以文件形式,肯定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民群眾創造的、以包產到戶為代表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受到了廣大干部群眾的熱烈歡迎。農村改革僅僅三四年的時間,就使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也正是農村改革的實踐,喚起了全社會對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解、熱情和參與。
三、 蘇聯的改革突破口:政治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戈爾巴喬夫領導的蘇聯改革從政治方面開始進行。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新思維”試圖從根本上重建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和政治體制,徹底擯棄斯大林主義留下的政治體制遺產,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首先,在國家權力重心轉移過程中,國家權力出現“真空”,通過“自由選舉”,—批反對派人物進入國家權力機關,—些地方蘇維埃的權力落入反對派和民族主義者之手。在反對派與蘇共爭奪國家政權的同時,聯盟中央的權力逐漸被削弱。其次,驟然放開的輿論氛圍使公眾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極端思潮所俘獲,在這種背景下,以葉利欽為代表的各加盟共和國勢力,試圖把改革引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從而導致了蘇聯的解體。戈爾巴喬夫的政治體制改革終于以蘇共亡黨、蘇聯解體而宣告結束。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幾十年,農業長期處于邊緣地位,人民的吃飯問題逐漸困難,生活水平日益下降。而在選擇改革的突破口時,蘇聯領導人沒有選擇農業,也沒有選擇經濟,而是選擇了政治。政治民主化從抽象的意義上說固然重要,但是屬于上層建筑,離開了經濟基礎,只能陷于空談。因此,蘇聯在改革突破口選擇上的重大失誤導致了亡黨亡國的嚴重后果。
四、中蘇改革的啟示
對比中蘇改革,筆者認為進行改革時有兩點不容忽視的因素:其一,改革是一項浩大而復雜的社會工程,要使這項工程順利完工,必須遵循事物自身發展的內在規律。在整體改革中,經濟是基礎,其他領域的改革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全方位的改革首先是以經濟基礎的改造為前提,以社會經濟環境的穩定為保障。中國的農村改革之所以一炮打響并成功地帶動了其他領域的改革,歸根結底,是因為農村經濟改革提高了中國絕對大多數人口的生活水平,保證了社會經濟環境的穩定,為改革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相反,蘇聯改革首先從政治上尋找病根,試圖在不觸動舊的經濟結構的前提下,一味地改革政治,從而走出國家發展的困境。這種不符合經濟規律與事物發展內在邏輯的做法,到頭來引起了社會的動亂從而導致國家的解體。其二,改革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鄧小平同志指出:“國家這么大,情況太復雜,改革不容易,因此決策一定要慎重,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較大以后再下決心。”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大膽謹慎、循序漸進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改革,以及在改革最困難的時刻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我國最終取得了改革勝利。反觀蘇聯,在改革關鍵時刻最終放棄了黨的領導,實行全面改革,這也是導致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陣營瓦解的一個重要因素。
歷史給予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機會都是相同的。抓住了歷史機遇,國家就能夠發展,民族就有望振興。反之,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落后,甚至滅亡。中國共產黨人在深刻認識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選擇了正確的改革突破口,帶領億萬中國人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并向世界表明社會主義在今天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能夠戰勝一切困難和挑戰,繼續前進和發展。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