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樹嶺
2010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在《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這是我國首次在“一號文件”中使用“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作為推動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有生力量,新生代農民工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將予吸納的準市民階層。對農民工問題的解決,關系到我國城市化、工業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
和老一代農民工相比,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年齡在16周歲以上、以非農就業為主的農民工群體通常被稱為“新生代農民工”,他們呈現出明顯區別于老一代農民工群體的特點:文化素質整體較高,再教育需求也較高;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不再“亦工亦農”,半城市化狀態和邊緣性明顯。雖然被冠以“農民”二字,但與農村、農業生產的關系已不是那么緊密。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閱歷和社會認知直接從城市開始,與城市居民的生活習慣基本無差。他們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希望在城市里扎根。但以戶籍制度為基礎的城鄉壁壘,事實上將城鄉兩部分居民分成了兩種不同的社會身份,新生代農民工淪為城市的“邊緣人”,成為城市里的“灰色人口”。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存在的問題
職業發展期望值高,但技能水平達不到。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生活方式和消費文化的浸染下,由生存成本所引發的一系列需求,使其在職業尋求方面更加注重工資水平、個人的未來發展、工作的人文環境,以尋求自己更加感興趣的職業,同時追求幸福感。另一方面,雖然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水平相對較高,但其職業技能水平與許多行業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這導致了新生代農民工只能就業于對文化和技能要求不太高的加工制造業、餐飲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甚至是建筑業。
獲取就業信息能力弱,就業機會少。在城市中過窄的人際關系,從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機會的選擇。和父輩一樣,新生代農民工就業信息的獲取方式以社會資本中的家庭和家族網絡、拓展的關系網絡求職為主。也有少部分通過職業中介機構或者學校等培訓機構,以及家鄉政府部門組織勞動力輸出等途徑。是否能夠便利地獲取就業信息決定了農民工是否能夠通暢就業。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新生代農民工也開始逐漸接受和了解移動網絡技術帶來的便利性,利用各種網絡平臺來尋求工作機會。但是,網絡信息的不安全,而且網絡招聘大多對求職者的要求較高等因素,使大多數人放棄了此途徑,就業機會也隨之減少,導致相當一部分農民工出現了“干半年,歇半年”,一年到頭收入還是所剩無幾的現象。
制度壁壘導致城市農村雙重絕緣,社會需求難以滿足。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從事農業的經驗,不會干農活,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與城市居民基本沒有兩樣,他們迫切渴望融入城市,能成為城市居民。但由于戶籍問題,他們無法享受市民享有的醫保、住房保障以及教育等各種社會保障。基于自身閱歷和切身體驗,越來越多的新生代農民工期望子女能在城市接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從而選擇在務工地就業和定居。一些城市公辦學校對農民工子女還存在收取借讀費和贊助費等行為。戶籍制度大大限制了新生代農民工子女入學以及住房安置。
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的途徑
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的解決從長遠角度講,是一件關系國家城市化、工業化和現代化全局的重要大事。考慮中國國情,需要分別從國家政策、企業支持和農民提高自身技能三方面共同努力。
國家政策方面,改革戶籍制度,從根本上改變農民工的社會地位,是解決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的關鍵所在。目前農民工問題的存在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解放初期,我國為了城市發展和工業發展,實行城鄉“剪刀差”的政策,依靠農村支持城市發展。到現階段,我國城市發展已經具備相當規模,城市綜合競爭力也相應實現,但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還相對貧窮,農民生活水平相對較差。從二元勞動力市場觀點來看,農民工群體進入的屬于“次屬勞動力市場”,該市場收入低,工作環境差。而造成這些的根本原因還在于我國實行的二元戶籍制度。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實現平等的勞動力待遇,給予農民工公正合理的社會地位,是新生代農民工獲取市民化身份和權利的關鍵。
從企業角度看,深化產業結構升級改革,調整勞動力供需結構,拓展農民工就業空間,這就要求一方面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做好產業的升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更多崗位;同時做好產業鏈的升級,支持自主創新,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另一方面要積極提供條件對新生代農民工進行培訓,把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當成促進企業發展的一種投資。
從農民工自身來看,提高個人素質,制訂職業規劃,大力提升自身人力資本,是實現城市融入的有效途徑。農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職業技能普遍不強,甚至大部分不具備職業技能,只能從事體力勞動。通過制訂職業規劃,增加職業技能的投入和培訓,從而提高農民工的自身素質,增強他們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力,并逐漸培養他們的敬業精神,實現新生代農民工和企業的雙贏。
(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統計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