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自敏
近年來,受世界經濟及我國國內經濟增速回落的影響,煤炭市場需求迅速萎縮,導致產能過剩,煤炭價格急劇下降,煤炭行業利潤進一步下行。今年國內煤炭行業持續了上一年度的利潤下滑趨勢,全國大型煤炭企業近1/3出現虧損,黑龍江、吉林、遼寧、江西、安徽等省份煤炭企業全行業虧損。在這種情況下,尋求轉型發展不失為擺脫困境的出路之一。
一、煤炭企業出現困境的原因
(一)市場需求增幅減少
盡管新型能源的開發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煤炭市場,但并非致其蕭條的罪魁禍首。在中國,未來數年內煤炭仍將是主要的能源燃料。追根溯源,煤炭需求增幅減少的原因在于國內外宏觀經濟下行,工業發展明顯放緩,不能有效地拉動煤炭消費。
(二)產能過剩、價格下跌
在煤炭開采的“黃金十年”,這個行業炙手可熱,誘人的財富回報吸引了大量企業加入到開采煤礦的大軍中,導致我國采煤產能激增。2000~2005年期間,煤炭開發投資總額2000億元,僅2012年,煤炭開發投資5290億元。大量的資金投入,造成煤炭產能的集中釋放。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通報,2012年年末,煤炭企業存煤8500萬噸,同比增加3120萬噸,增長58%;據中國煤炭工業改革發展情況通報,截至2013年12月底,煤炭庫存1.6億噸,同比增加116萬噸,從此數據不難看出我國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依然嚴重。
1.下游電廠庫存仍在高位,供大于求形勢未改變。2014年5月召開的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通報了當前煤炭經濟運行情況。4月份全國煤炭產運銷全降,進入4月份以來,煤炭價格低位趨穩,但仍處于去年最低水平。4月份全國煤炭產量3.01億噸,同比降1.31%,目前山西、陜西、內蒙古部分小煤礦已經停產。據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煤炭產量8.78億噸,同比降1%,但是大型煤炭企業產量同比增1.8%。4月份全國煤炭銷量2.89億噸,同比降1.29%。據統計,一季度全國煤炭銷量8.44億噸,同比降1.4%。4月份,全國重點發電企業日均耗煤334萬噸,環比降10%,同比降3.1%。截至4月末,全社會煤炭庫存已經持續29個月在3億噸以上。
2.鋼鐵及建材需求下降。作為煤炭銷售主要對象的電力、鋼鐵、有色金屬、化工等下游行業,由于國內基礎建設領域投資稍微放緩,收益同樣不太景氣,需求持續低迷,降低了煤炭需求。目前,房地產開工率不足,導致鋼鐵及建材需求下降。而鋼鐵和建材也是煤炭重要客戶。鋼鐵產能低谷增長造成鋼鐵行業煤炭需求下降。市場供大于求,煤炭價格持續下跌。
3.進口煤炭價格低廉,吸引用戶。受歐債危機影響,國際經濟大環境不好,全球經濟衰退,煤炭進口國需求不足,國際煤市供大于求,從澳大利亞、南非、印尼等國進口的煤價格低廉,全力登陸國內市場,美國頁巖氣代替煤炭消耗減少,促使國際煤炭價格低于國內,部分火電廠紛紛改造機組,適應外煤的燃用。自2004年開始,國家限制資源型產品出口、鼓勵進口等政策相繼出臺,煤炭出口從免稅變為征稅,而煤炭進口從征稅變為免稅。2005年年初,我國將煉焦煤進口關稅暫定稅率下調為零,動力煤和無煙煤進口仍征收6%和3%的進口關稅;2008年,我國所有煤炭進口關稅暫定稅率下調為零;2012年1月1日,褐煤進口關稅取消。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使得進口煤迎來了價格上的優勢,促使我國進口煤數量逐年飆升。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預計未來幾年,煤炭需求仍會適度增加,煤炭資源供給和運輸不足的問題仍會存在,因此,進口煤仍會保持一定水平。進口煤的不斷涌入,對國內煤市形成一定沖擊。
綜上所述,下游庫存高位、鋼鐵及建材需求下降、進口煤暴增等三大主因使得沿海煤市并不緊張,市場呈現寬松的態勢,而大量進口煤的涌入則進一步拉低了煤價,惡化了煤炭銷售市場環境,短時間內,國內煤市的買方市場格局難以改變。一再下落的煤價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再加上銀行緊縮銀根,收緊向煤炭企業放貸,加劇了煤炭企業的困難,許多煤企都在負債經營,苦不堪言。
(三)稅費不合理
煤礦的開采難免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企業必須繳納資源稅以保障當地民生和生態治理。在低碳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政策下,資源稅稅率呈增長趨勢實乃無可厚非,但煤礦企業除了資源稅之外,還需上繳礦產資源補償費、探礦權采礦權使用費與價款等。目前,煤炭行業各種稅費超過百種,占每噸煤價格的30%左右。當前經濟形勢下,煤炭企業再也無法通過擴產和升價來提高總體效益,而復雜繁重的繳費更是使本就難以為繼的企業步履維艱。這些征稅項目不僅存在重復征稅的問題,而且全國各地資源稅制并不統一,導致了企業之間不公平的稅收負擔和競爭狀態。
(四)我國煤炭工業技術創新率較低和專業人才奇缺
目前,煤炭行業有550萬從業人員,而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僅為58 萬,剛剛突破10%。人數眾多的挖煤工平均文化水平較低,而企業又未建立起完善的技術培訓體系,不僅阻礙了新技術的推廣,也為煤礦的開采埋下了安全隱患。企業技術更新遲緩,煤炭的開采和加工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壓低成本,因而進口煤依舊沖擊著國內煤炭市場。我國煤炭工業技術創新程度低和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奇缺已成為制約煤炭工業長遠發展的瓶頸,也成為導致煤炭工業增長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低、安全事故多發、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治理滯后的重要因素,嚴重影響了煤炭工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煤炭企業亟需吸收更多的專業技術人員來提升企業的科技水平和安全等級,此外,有些煤炭企業機構臃腫,仍然擔負著各種社會職能,造成了管理困難和人力資源浪費。
(五)人力資源管理方法不夠完善
一些煤炭企業在過去十幾年的粗放式發展過程中,忽視了人力資源管理的必要性,在人力資源管理開發方面的投入微乎其微,未能塑造出以人為本、任人唯賢的企業文化。企業在改善基層人員的薪酬和生活居住等方面所做的努力遠遠不夠,每年都會流失大量的煤礦職工,增加了不必要的培訓和人力資源開支。注重員工價值和福利的企業文化、激勵機制和績效考核都會在無形中鞏固人力資源的穩定性,充分調動員工工作學習的積極性,但是以往的許多中小型煤炭企業都過于急功近利,一心注重眼前利益,阻礙了企業的長遠發展。endprint
二、煤炭企業走出困境的對策
(一)實施“三化”建設,提升競爭力
“三化”主要指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煤炭企業要提升競爭力,必須走高產高效之路,多上設備少上人,大力提高采掘機械化水平,合理集中生產。加強“三化”建設,合理集中生產,有以下三個好處:一是有利于安全生產。礦井頭面減少了,可以為礦井災害治理騰出時間和空間,提高災害治理的效率。二是可以降低工人勞動強度。三是可以降低成本。總之,要通過抓“三化”,做到減人提效,為企業經濟和安全壓力松綁。
(二)強化管理,優化資本結構
嚴禁煤礦超能力生產,加強煤炭銷售票證管理,以銷定產供應相應的煤票,依法淘汰落后產能,在經濟效益不佳的背景下,企業須明確其下屬煤礦的虧盈狀況,積極擴大優勢資本,關停那些安全系數低且不能盈利的小型煤礦,集中人力物力發展潛力較大的區域。一旦發生虧損,要及時處理不良資產,控制生產規模,以市場為導向,吸收兼并有利資產,力求轉虧為盈。
(三)建立煤炭產業信息渠道
煤炭產業產能過剩問題需要所有煤炭企業和國家調控共同解決。企業間要建立必要的信息通道,認真分析市場供需的起伏,對新上的大項目進行全方位衡量,緩解產能過剩。
(四)依托煤炭深加工,延長產業鏈
這是煤炭轉型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相對于過于飽和的傳統煤化工市場,新型煤化工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通過煤炭深加工程序,可以不斷提升煤炭產品的附加值;煤炭企業還可以通過“煤電”聯營,或構建“煤—電—鋁”“煤—鐵—鋼”“煤—焦—化”等方式,向產業鏈的下游產品發展,提高企業集團的整體效益。傳統煤化工不符合節能減排的環保要求,早已不能滿足未來的經濟發展需求,新型煤化工勢必會逐步取代其地位,但是企業必須意識到我國煤炭加工目前仍處于轉型期,煤炭深加工產業并不成熟,有一定的風險,因而企業在投資生產前必須進行科學的調研論證和設計,充分考慮各種風險,包括市場風險和政策風險。比如發展一個新興產業需要的消費者認同、市場培育、體制改革、政策的調整等各種因素,從被動適應市場的企業戰略轉變為主動參與競爭合作的發展戰略。否則,一時的大規模產能擴張沖動引發的產能過剩和行業持續低迷,企業生存就會存在問題。
(五)深化改革,構建循環經濟體系
利用循環經濟理論設計煤炭循環經濟體系,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資源回采比,充分利用企業的一切資源,避免資源浪費,也可最大程度地減輕對環境的污染,確保開采的良性循環再利用。煤炭開采與生產過程中的煤泥和煤可供熱電廠進行發電,而矸石和灰渣則可用于制造建材產品,煤矸石可用來修復土地資源,礦井水經過處理后則用來供水。循環經濟鏈挖掘了廢棄資源的價值,有利于煤炭企業可持續發展,為企業業績的回升鋪墊了道路。
(六)加強人文文化建設,健全激勵約束機制
員工文化教育和專業素質水平偏低是制約眾多煤炭企業發展的因素之一。煤炭企業緣何不能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 這一問題需要各個企業深刻反思。首先,企業要建立一個成熟的激勵機制,對表現突出的員工進行精神和物質雙方面的嘉獎,完善的晉升制度和獎懲規則能很好地調動員工的主動性。其次,企業要精簡機構,對閑散人員采取減人提效和轉產分流的方法,從而減輕龐大的人員管理培訓費用。最后,要切實關心員工的生活,確保優質人才不流失,吸引更多專業人才加入到企業的建設中來。
對當前的中國煤炭行業來說,價格不振、利潤下滑仍將持續一段時期,煤炭企業要在逆境中生存,就必須鍛煉“內功”,積極謀求產業升級,并學會“冬泳”以渡過難關。隨著世界經濟逐漸回暖以及國家政策調控和企業的不斷努力, 煤炭企業必將會在磨礪中實現成功整合轉型,迎來“柳暗花明”的發展新時期。
(作者單位:鄭州煤電股份有限公司超化煤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