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目前,我國正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城鎮化與國外的城鎮化有所不同,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口在1000萬以上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很多,我國的城鎮化不是城市化,政府更希望人口由農村向縣級市轉移,使縣級市逐漸演變為中小城市,達到區域發展平衡。在發展縣域城市的過程中,要以產業發展、人口就業為重點,在產業發展過程中人才是最重要的,為大力推進縣域人才發展戰略,各地應建立科學規范的人才建設機制。
一、縣域高層次緊缺人才引進機制
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面向國內外引進各類高層次緊缺人才,引進的人才不受地域、戶籍、身份限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部分高級職位,采取電視、網絡、報紙等媒體招聘和赴外地、高校、企業、人力資源市場的方式公開招聘,突破身份、年齡、編制、工資總額的限制,簡化手續,優先錄用,對于急缺的優秀人才實行特事特辦、“一事一議”、一切從簡的方式辦理。設立高層次緊缺人才“產、學、研”科技成果轉化啟動資金,支助人才創新,在科研經費、項目申報、財政稅收方面給予政策優惠。搭建縣域與該縣所屬省會城市人才交流平臺,吸引省會城市的高層次人才到附近縣域兼職,短期指導。建立高層次人才特聘專家制度,對于疑難問題,由專家帶隊立項,攻關課題,運用課題成果,服務縣域經濟發展等。
二、縣域人才流動機制
建立和完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構建人才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建立人才信息儲備庫,與外縣人才市場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及時發布崗位需求和人才招聘信息,充分發揮市場對人力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堅持以實用型人才為主的人才引進戰略,降低人才引進門檻,政府為人才引進程序開通“綠色通道”,簡化手續,主動服務,消除人才的后顧之憂。積極探索人才交流模式,組織省內大中專院校老師、科研院所研究人員、知名企業管理人員、農業技術專家到基層縣進行短期交流座談、現場指導。聘請社會各界專家任咨詢顧問,設立“縣域人才工作室”,借助電話、網絡等方式,與咨詢顧問保持遠程合作,“設立小機構、借用大智慧”。進一步貫徹落實大學生村官、選調生政策,積極引導大中專學生到基層縣黨組織、事業單位、邊遠落后地區工作。設立大中專畢業生就業實習基地,為縣域產業發展和創業儲備人才等。
三、縣域人才評價激勵機制
建立以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為要求的黨政人才考核評價體系;建立以企業長期發展和短期工作業績為核心的國有企業人才評價體系;建立以創造收入和服務社會為己任的事業單位人才評價體系;建立以解決就業和繳費納稅為貢獻的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形式的人才評價體系;建立以技能精湛和職業資格為依據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建立以致富能力和帶動效益為核心的農村實用人才評價體系;建立以扎根艱苦地區和幫扶貧困地區為核心的基層人才評價體系。建立與工作業績相結合、與創造價值相對應的人才激勵機制。進一步推進事業單位改革,促進事業單位向企業轉制,逐步實行績效工資制度。推行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股權、期權等中長期激勵辦法,增加企業利潤分紅比例,企業營業額與獎金掛鉤,激勵國有企業高管帶領企業做大做強等。
四、縣域創業人才扶持機制
營造寬松的創業環境,在勞動保障、市場準入、稅費優惠、產業引導、戶籍制度、土地房屋使用、信息技術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簡化審批程序。聘請知名創業家到縣級做創業培訓,交流創業經驗,培養創業人才。加大人才創業金融支持,設立縣域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通過國企參股、融資擔保等方式,分散創業風險,支持科技成果持有單位和個人進行高科技創業活動。制訂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小額創業貸款等辦法,引進風險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等社會資金,保證人才創業的金融服務。給予創業企業稅收、貼息等優惠政策,培育創業企業成長發展等。
五、縣域人才公共服務機制
轉變政府職能,強化人才服務意識,履行人才服務承諾,建立關心人才、尊重人才的人才關護制度。建立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捷高效的人才管理運行機制。建立黨政干部聯系、相關部門專人對口服務的高層次人才服務制度。相關部門積極辦理縣域工作人才的戶籍、保險、住房、子女入學等手續,實行網絡辦公一體化服務,各部門按照流程依次辦理手續,做到手續“一站式”辦理。建立人才檔案社會化管理制度,將人才檔案管理納入政府公共服務范圍。建設公共人才服務網絡,成立人才服務行業協會,為人才引進、人才發展提供全面優質的公共服務。
在城鎮化過程中,縣域經濟的發展對于吸納農村人口進城就業意義重大,縣域人才建設又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各地方政府提出“人才強縣”的發展戰略,政府應該改革僵化的人才任用體制,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建設機制,激發人才智慧,驅動經濟發展。
【本文系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與經濟發展”(1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