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必成
理論、政策與實踐是公共政策教學的三個面向,在公共政策的教學中,應實現三者之間的有機結合,缺少任何一個面向,公共政策教學都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面向理論
(一)為何要面向理論
以1951年拉斯韋爾(Harold D. Lasswell)與勒納(D. Lerner)共同主編的《政策科學》一書的面世為標志,公共政策作為一門學科誕生以來,在6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圍繞政策制定、政策執行、政策評估和政策變遷等政策過程的一系列環節,已積累起了大量的理論研究成果。任何理論都是幾個特定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的邏輯體系,公共政策理論也不例外,力圖在界定出關鍵變量的基礎上明確這些變量間的邏輯關系與內在聯系,從而構建出分析框架與理論模型,用于對現象的分析和解釋。
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認識現實需要憑借一定的工具。而政策理論就是人們認識現實的一種工具,它能夠為人們提供觀察現實的視角與分析問題的框架,有助于人們形成系統、理性而深入的思考。其實,理論的一個重要功用就表現為在紊亂中建立秩序,在繁復中尋求條理。
(二)如何面向理論
面向理論的公共政策教學,一是幫助學員比較準確地掌握公共政策理論,使之對當前主流的公共政策理論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和認識;二是幫助學員掌握構建理論的方法,使之能夠結合生動的現實情景形成自己的理論思考與分析框架。與第一個目的比較起來,第二個目的顯得更加重要,因為任何一種理論都是在特定的時空背景下產生的,其所描述與解釋的現象都是特定的,隨著時空的變換,理論的適用性就會打上一個折扣。比如,倡導聯盟理論是一種在國際上居于主流地位的政策變遷理論,但這種產生于國外的公共政策理論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其適用性受到特定政治體制的制約,直接用于解釋中國的政策變遷現象就很可能顯得力不從心,暴露出其局限性。因此,學習與借鑒現有理論是重要的,但結合現實進行理論上的構建和發展則更為重要。事實上,在我國的公共政策學科經過了引進、吸收這樣一個發展階段之后,學者們已深刻認識到公共政策理論本土化的必要性,期待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背景,構建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政策理論,以更好解釋中國的政策實踐并服務于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二、面向政策
(一)為何要面向政策
公共政策這門課程直接以“政策”二字命名,面向政策是公共政策教學的應有之義。現實中的公共政策類型多樣,涉及到各個領域,諸如教育政策、住房政策、醫療政策、財稅政策、環保政策、外交政策、國防政策等。
公共政策理論是抽象的,只有具體到特定的政策領域,人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在公共政策的教學中,脫離具體的政策領域去單純地講解政策理論與政策模型是不值得提倡的,拿從國外譯介過來的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政策教材來看,如戴伊的《理解公共政策》以及萊斯特等人的《公共政策導論》,作者都是善于結合具體的政策領域來闡釋政策理論的,這樣的方法不僅能夠更好展現政策理論的解釋能力,而且有助于加深學員對政策理論的印象與理解。更為重要的是,政策理論的構建與傳播本身并不是目的,政策理論應能夠服務于政策的優化,通過政策文本和政策過程的優化,最終促進政策現實狀態的改善,使現實狀態逐步向理想狀態過渡。
(二)如何面向政策
基于政策這一面向,公共政策教學一要引導學員關注和了解相關領域的政策,不僅要了解當前政策的具體內容,而且要通過歷史的視角去了解政策的演進歷程。比如對于我國的住房政策,一方面,明確當前我國實施著怎樣的住房政策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厘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住房政策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展、演變歷程同樣是重要的。不論是缺少對政策現狀的了解還是缺少對政策歷史的了解,都不能構成對政策的完整了解。只有對一個具體領域的政策有了完整的認知,才能為理論上的分析提供一個比較好的基礎,否則,理論上的分析很容易變得空洞無物。二要促使學員結合具體的政策領域來進行理論學習,比如結合醫療衛生政策來學習有關的政策制定理論,結合財稅政策來學習有關的政策執行理論,結合教育政策來學習有關的政策評估理論,這樣就將理論與政策聯系了起來,從而有助于顯著改善理論學習的效果。當然,理論聯系政策并不是僅僅要求理論聯系單一領域的政策,更進一步的要求是采取比較的視角,將理論與不同領域的政策聯系起來,通過對比分析,更好地明確理論的有效性與解釋能力。實際上,學術界也常常強調將同一理論放在不同政策領域去加以檢驗。三要幫助學員養成善于運用理論進行政策分析的習慣與意識,僅僅了解政策是不夠的,還應學會對政策進行多層面、多方位的解讀與分析。比如,對于一項正在實施的政策,應當能夠運用相關的理論知識,對政策形成的背景和邏輯得出理性的認識,對政策執行的積極效果與負面效應作出客觀的評價,并在此基礎上盡可能為政策的進一步優化提供有效的建議。
三、面向實踐
(一)為何要面向實踐
現實中的政策實踐活動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自己親身經歷而獲取了直接經驗的,有的則是自己有所見聞而獲取了間接經驗的;有的是自己有意識從事的,有的則是自己不自覺而實際上卻在從事著的。客觀而言,每個人都不可能脫離政策實踐活動,總是以這樣那樣的方式介入到政策實踐活動中來,要么是作為政策主體而對政策產生影響,要么是作為政策客體而受到政策的影響。
公共政策教學之所以要面向實踐,一是由于理論與政策從根本上都來源于人們的實踐活動,不論是理論學習還是政策分析,都離不開實踐經驗作為支撐,要在公共政策這門課程的學習上取得良好效果,學員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是十分必要的。二是由于任何人的實踐經驗都是局部的、有限的,面向實踐的公共政策教學則有助于彌補人們自身實踐經驗的不足,這也是公共政策教學一向強調實地調查與案例分析的一個重要原因。三是由于理論與政策最終都是為實踐服務的,相對于理論與政策,實踐才是目的,脫離實踐的理論學習與政策分析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把握不住理論學習與政策分析的意義所在,從而對公共政策這門課程本身的價值產生質疑。
(二)如何面向實踐
基于實踐這一面向,公共政策教學一要引導學員注重積累相關的政策實踐經驗,增強對國情、省情、民情等的把握與了解。其中途徑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獲取直接經驗的途徑,比如自身積極參與到政策實踐活動中來;另一類是獲取間接經驗的途徑,比如通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去了解發生在不同地點、不同領域的政策實踐活動。二要引導學員善于發現實踐中的困惑、矛盾與問題。不論是對于學術研究還是對于政策實踐,問題意識都是重要的,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起點和基礎,而現實狀態的改善又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此外,只有發現了問題,才能將思考進一步引向深入,才能有意識地運用所學理論對實踐中的問題進行分析,這種分析也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具體表現。三要幫助學員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與理念。理論與經驗歸根結底來源于實踐,不論是政策理論還是政策本身,都承擔著指導實踐的功能,力求通過提高人們政策實踐活動的有效性來達到不斷改善現實狀態的目的。因此,實踐是處于第一位的,學員通過公共政策這門課程的學習,應能夠更好地參與到政策實踐活動當中,并努力為現實狀態的改善作貢獻。
總之,理論、政策與實踐是公共政策教學的三個重要面向,從實踐到政策再到理論,抽象度越來越高,從理論到政策再到實踐,目的性越來越強。政策理論服務于政策的優化,而兩者又共同服務于政策實踐與政策現實狀態的改善。在公共政策教學中,應把握好理論、政策與實踐三者間的關系,既善于理論聯系政策,又善于理論聯系實踐,努力提高學員的政策理論水平、政策分析能力以及學員參與政策實踐活動的有效性。
(作者單位:中共河南省委黨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