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晉



從20世紀(jì)90年代起,我國的地質(zhì)學(xué)家開始研究天坑地貌,并組織進行了十余次的中外聯(lián)合天坑探險科考活動。迄今為止世界上發(fā)現(xiàn)的天坑有94處,超過半數(shù)在中國。廣西樂業(yè)大石圍天坑群在近100平方千米內(nèi)發(fā)育有28個天坑,而全球包含3個和3個以上天坑的區(qū)域共有17處,數(shù)量均不超過10個。因此地質(zhì)專家得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樂業(yè)大石圍天坑群是世界第一天坑群。
大石圍天坑群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那就是坑底有茂盛的植被。大石圍天坑是樂業(yè)天坑群里最大的天坑,東西長為600米,南北寬為420米。最大深度613米,容積7500萬立方米,坑底森林面積達(dá)10.5萬平方米。那么在600米深的天坑底部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植物世界呢?喜歡自然和攝影的我十分神往!
終于,在一次樂業(yè)天坑中外聯(lián)合科考活動中,作為當(dāng)?shù)氐娘w貓?zhí)诫U隊員,我有幸被安排配合植物專家下坑底進行植物考察。
探險開始
險象環(huán)生
大石圍天坑外圍由三座山峰和三個埡口組成,植物豐富多樣。坑外多為蕨類植物所覆蓋,天坑四周絕壁上分布著針闊常綠落葉混交林植物群落,主要有短葉黃杉、大明松、福建柏、細(xì)葉云南松、鵝耳櫪、苦丁茶、青岡、細(xì)葉青岡、酸棗等喬木樹種。大明松生長在東峰與東埡口之間的坑邊石壁上,樹形雄偉挺拔、極具觀賞價值。在海拔1468米的西峰頂部一帶的植物多為細(xì)葉青岡和小葉杜鵑,林下遍布苔蘚,生長著蘭花和真菌。
南埡口是大石圍天坑進入坑底最近的下降點。我與一名隊友正在坑邊做下降準(zhǔn)備,突然狂風(fēng)大作,整個天坑從上到下,由外至里如熱鍋炒菜般的嘩嘩作響,那聲音令人不寒而栗。我們在坑邊幾乎站不住,大風(fēng)似乎想要把我們吹到坑底去。我們趕緊蹲下來,十分擔(dān)心正在下降中的隊友的安全。好在十多分鐘后風(fēng)漸漸停了下來,天上下起了小雨。
等一切重歸平靜后,我將靜力繩在下降器的手柄上纏好,腳一蹬,離開原來站著的石坎,身子掛在繩子上搖擺著懸空起來。一厘米直徑的法國產(chǎn)尼龍繩被兩根巖釘固定在我頭上方的石壁上,身后是幾百米深的絕壁深坑。身體懸空的一剎那,依然有幾秒鐘的心驚肉跳。
持續(xù)下降
進入原始森林奇境
雖然大石圍天坑由圈閉的絕壁圍成,但植物都會利用巖層的臺階和縫隙頑強地生長著,如福建柏、酸棗樹。利用SRT技術(shù)裝備垂直下降大石圍天坑,在絕壁上不時會看到棕樹、巖黃蓮以及在坑外很難見到的小葉兜蘭。
下降器在我的控制下順著靜力繩勻速下降,先后過了幾個錨點。四十來分鐘后,我安全下降到坑底并與專家和英國隊員會合。這條線路,以往的考察隊隊員徒手攀巖要花幾個小時,而且其過程十分的危險。冬季的大石圍坑底的原始森林除少量的樹種落葉外,大部分樹木仍然郁郁蔥蔥,生機勃勃。我們的營地定在坑底西北角的地下河溶洞里。由于坑底形如漏斗,我們下降的落腳點離最底部的地下河洞口尚有六百米左右的大斜坡。這是天坑塌陷形成時由碎石堆成的陡坡,沒有泥土,樹木都是從石頭縫中長出來的,一些草本植物則是靠須根帶的一點點泥生長在石頭上。若不是親臨實地,誰會想得到那么大面積的原始森林植被是生長在碎石坡上的。
我們眼前的這片原始森林分為三個層落,草本植物為底層,中層為灌木,上層為喬木。由于坑底由大小不一的坍塌石塊組成,泥土極少,地下河的水汽利用石塊間的縫隙滲透至坑底森林,濕度相對較大,林下陰生草本植物幾乎全部發(fā)育為陰生肉質(zhì)草本形態(tài),如鳥巢蕨、冷蕨、短腸蕨、馬蘭花、樓梯草、霧水葛等,其中短腸蕨類植物是比世界上與恐龍時代同期生長的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還要古老的蕨類植物。
坑底森林的中層由以棕竹為主的灌木層組成。大石圍天坑森林中的棕竹,一般高度為4~6米,十分罕見。陽光下,參差交叉綠色透亮的棕竹葉韻味十足、十分美麗。
坑底原始森林的上層喬木主要以香木蓮為主,香木蓮樹木粗壯、直立高聳,粗大的板根深入石縫,牢牢地挺立在坑底植被之上,多達(dá)40多棵,高度多在30米左右,胸徑在1.4~2米之間,除在大石圍坑底成片生長外,在坑外就環(huán)境中幾乎難尋蹤影。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木蓮花綻放的時候,坑邊可以看到坑底樹上的點點白花。坑底還有好多酸棗樹,其中一棵胸徑達(dá)2.2米,有三人合抱那么粗。
到達(dá)坑底
探尋地球的“心臟之門”
經(jīng)驗豐富的英國探險隊隊員告訴我們,因為大石圍周邊的坑頂?shù)臇|峰、北峰和北埡口一帶絕壁風(fēng)化嚴(yán)重,巖石不穩(wěn)定。以天坑的周長來計算的話,平均每兩分鐘會掉一顆石頭。為了保證安全,每天最多只能允許四個人下到坑底考察。我們本來的計劃是飛貓?zhí)诫U隊的五名隊友都能下到坑底,現(xiàn)在只好改變計劃。雖然不免有些遺憾,但畢竟還是保證安全最重要。
半小時后,四人來到了坑底西北面的地下河溶洞口。在這里回望天坑,它形如巨大的扁形石桶,險峻異常,置身坑底,若無專業(yè)的探險裝備那真是插翅難飛。此時,天坑口的霧氣逐漸散開,陽光斜照在石壁上,坑底水汽在森林間慢慢升騰,曼妙無比。我驚嘆著架好相機,激動地拍攝著坑底的世界。
進入地下河溶洞,嘩嘩作響的河流聲不絕于耳,通過頭燈和手電可以看到地下河洞穴高約30米,寬約40米。我們的腳下是滿是松動碎石塊的大陡坡,行走的每一步必須很小心,否則會摔倒或造成石頭下滑而弄傷自己和隊友。陡坡向下延伸約50米后就到了地下河灘,我們選擇了避開洞口的一處相對平坦的河灘做營地,鋪開塑料布,打開睡袋,就可以休息了。
營地離地下河只有6米,地下河面約10米寬。河水清澈,在河邊取水都能看到水里的溪蟹和游動的鯰魚。
這次針對大石圍天坑包括地質(zhì)、植物等方面的科考活動進行了一個多星期,兩組專家考察時都遇到了落石擦肩而過的驚險事件,最終還是完成了任務(wù)安全返回坑邊大本營。在協(xié)助專家考察的過程中,我們也了解到,大石圍坑底植物種類多達(dá)上千種,大部分迥異于天坑外的植物,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準(zhǔn)原始林,群落層次分明。
由于天坑的特殊形態(tài),原始森林生境獨特,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是難得的自然遺產(chǎn),宣傳保護好這一地下綠色寶庫極其重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