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浩 劉 勇 (昆明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云南昆明 650000)
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研究
——以“烏銅走銀”為例
程 浩 劉 勇 (昆明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云南昆明 650000)
烏銅走銀是云南特有的一種金屬工藝,也是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鮮明代表,然而在這個藝術工業化的復制時代,這樣的純手工藝品,正面臨著逐漸消亡的尷尬困境。本文以烏銅走銀為例,對其歷史變遷、技藝特點、發展困境、保護開發進行研究,淺談一些筆者對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看法。
非物質文化遺產;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烏銅走銀;保護開發
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少數民族燦爛文明中的瑰寶,也是中華多民族文化最樸素的、最精彩的藝術精華。但是,現代文明的沖擊使很多珍貴的少數民族非遺的生存岌岌可危。烏銅走銀作為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鮮明代表,其身價甚高,與北方著名的“景泰藍”工藝齊名,被專家合稱為“金屬工藝品雙璧”。早在清朝年間就被列為向皇宮進貢的珍品,不但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也具有較大的商業開發價值。
烏銅走銀是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民間手工藝品,制作工藝和紋樣裝飾都汲取了我國古代多種技巧,融合了多種文化內涵,主要產品多為手爐、文房四寶、酒具、花瓶、香爐、如意、首飾、煙具、首飾盒、長命鎖等;圖案有麒麟吐書、八仙過海、花鳥蟲魚、飛禽走獸、梅蘭竹菊、龍鳳鹿鶴等1。由于是手工生產,每年制作的作品數量非常有限,烏銅走銀工藝獨特精細,做工較復雜,作品古樸雅致,精致美觀,品位極高,價格昂貴,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

粗狂中不失精細的手鐲,頗有幾分古滇遺韻
烏銅走銀是滇味文化的代表,著名學者袁嘉谷的《異龍湖歌》有“器精稱烏銅”的句子,稱頌的就是烏銅走銀工藝品。由石屏縣異龍鎮冒合岳家灣岳氏兄弟始創于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距今已有280余年的歷史,歷代獨家經營。民國時期,岳氏在昆明文廟街開設鋪店生產烏銅走銀,年均產銷量約3000~5000件。從此,烏銅走銀的生產也延開到了昆明。但以后原料不足,生產漸漸凋敝。同時由于烏銅走銀技藝世代獨傳,工藝配方秘不外傳,所以流傳至今會此工藝的人很少。改革開放后,北京景泰藍風生水起,而云南的烏銅走銀卻越來越少見,現僅存于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異龍鎮冒合岳家灣村和昆明市晉寧縣晉城鎮。
制作烏銅走銀的主要工具有風箱、熔爐、鐵錘(大、?。?、鉗子、大小不一的鏨子。烏銅,主要是銅和金的合金,即將一定比例的紫銅、黃金融化成溶液,然后鍍銀,即在銅胚上鏤刻出精美的紋飾圖樣,接著在陰刻的烏銅走銀墨盒,是舊時文人雅士追捧的禮物紋飾內將銀絲或金絲嵌入烏銅表面已鏨刻好的花紋內,最后加入祖傳秘方使之烏黑發亮。

小小的烏銅走銀墨盒,是文人雅士間相互贈送的禮物
烏銅走銀技術有三個關鍵之處,即紅銅與銀的合金比例,焊藥的配制以及刻字與繪畫,烏銅走銀的神秘就體現在前兩個上,因為它是密不示人的,而最后一個則取決于手藝人的造詣。據專家分析,古滇國工匠對青銅合金比例掌握的較為準確的認識,能根據自己對青銅器性能和用途的設計要求,改變合金比例,或使之提高硬度,或增強韌性,或改變銅器的顏色。同時,古滇國的青銅鑄造工藝非常精湛,工匠們采用單范澆鑄、空腹范澆鑄、夯筑范澆鑄、套接范澆鑄、失蠟法澆鑄等方法,制造用途多樣的生產生活用具和工藝美術品,并使用鍛造、模壓、鏤空、鎏金、鍍錫、鑲嵌、彩繪、線刻等后期加工技術,使青銅器更具實用性和更精美。2
正如上文所談到的,當前現代文明的沖擊使很多少數民族非遺的生存空間逐漸縮小乃至消亡,烏銅走銀工藝的手藝人以及烏銅走銀工藝本身的傳承都處于困境當中。正如馮驥才所言:“曾經代表我們民族生存形態的東西已經黯然消逝……無數的民間老藝人在無聲無息地逝去。作為文化的攜帶者,他們的離開,是一種中國民間藝術的斷絕! ”3筆者認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第一,作坊式生產模式非常落后。烏銅走銀從古至今均是采用小作坊或工匠家庭生產的模式,作為家傳手藝又不外傳,因此缺乏同行競爭,技術失傳從而不斷退步,更不能達到自動化生產。
第二,價格不菲。首先,人工費高昂。烏銅走銀的加工工藝比較復雜,即使一般一個小墨盒需要一個技術熟練的藝人制作兩三個月。其次,烏銅走銀制品是將金銀銅等多種貴金屬合煉而成,成本高、銷售價格高。筆者走訪調研的過程中發現,昆明官渡古鎮中賣的一個小首飾盒價格竟達到了7000元。
第三,銷售渠道單一。過去烏銅走銀的生產都是針對昆明的達官貴人,工匠依訂制而作,生產數量少、知曉度低,造成其銷售渠道較為狹窄。
第四,旅游宣傳力度不夠。云南是一個旅游大省,但在云南旅游業中對于烏銅走銀的宣傳幾乎是沒有的。因此,游客對玉石、鮮花、茶葉比較熟悉,而對烏銅走銀這類滇味文化較濃的、具有較強收藏價值的工藝品失之交臂。
當前,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不少非遺已經實現了一定程度的產品轉化。就烏銅走銀來說,其保護開發的重點是讓消費者了解烏銅走銀,并讓其認知和感受文化,實現文化資源向文化產品的轉化,將烏銅走銀推向市場。4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烏銅走銀進行保護開發:
第一,改進制作工藝、培養制作人才。1.改造工藝。烏銅走銀耗時耗工的制作流程極大的阻礙了傳統烏銅走銀手工藝的傳播和推廣。因此,在保持烏銅走銀原有制作環節的過程基礎上,結合先進的現代生產技術,從造型、功能、實用性不同角度來研發新產品,豐富產品種類。2.培養制作人才。擯棄原有的家族生產模式后,相應的家傳模式也必須突破??梢酝ㄟ^企業訂單式的培訓手段,培養大批的制作人才,延續制作工藝。
第二,引入旅游工藝品開發模式。1.用途開發。充分發掘云南旅游文化大省的資源,結合烏銅走銀視覺表現力強及古老質樸的特點,設計多種用途的產品,展現其獨特的藝術氣質。一是高檔家居飾品開發,如隔扇、壁掛、屏風等;二是高檔文房用品開發,如墨盒、筆掛、筆筒、鎮紙等;三是高檔旅游品開發,如民族繪畫、民族臉譜、主題掛件、首飾等。2.品牌開發。文化品牌可以產生集聚資本、擴大規模、提升品質、引導消費、增加利潤等多重效應。因此,烏銅走銀可以走旅游工藝品品牌開發的路徑,即“文化資源的產品化—文化產品的品牌化—文化品牌的資本化”,5具體來說,就是首先對烏銅走銀產品品牌進行設計,然后企業進行規模化的生產,最后推向國內外市場。這其中有個因素尤為重要,在形象設計、文化內涵、商標、廣告、營銷等過程中都必須體現烏銅走銀的云南少數民族非遺內涵,以充分提升烏銅走銀的文化附加值和品牌影響力,將產品所蘊含的少數民族文化特色有效傳播出去。另外,在產品生產的起步階段,政府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應當整合現有資源,積極致力于把其打造成云南旅游的標志性工藝品之一。
第三,實行“公司+高校+傳習館”運行機制。昆明學院近年成立了“昆明學院非遺傳習館”,筆者就以此為例進行此運行機制的闡述。一是通過與國內外有實力的工藝品經營企業合作,通過統一標識、統一開發、統一配屬、統一定價的標準化建設,進行項目開發生產。同時把品牌推廣、產品銷售、信息服務、營銷網絡等結合起來,提升烏銅走銀產品效應。二是借助校園智庫作用,調動設計專業學生開展設計大賽、旅游商品優秀設計創意選拔大賽,實現由手工藝傳承升級為創意設計,由局限于地區到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在保護傳統的基礎上發展創新,通過其輻射和帶動效應,設計出更適合今天不同層次消費群體需要的不同層次的烏銅走銀工藝品。三是通過企業實踐基地的建設,將學生輸入到企業實踐、創造,從而達到提高高校學生專業素養和實現企業訂單式培養的雙贏目標。

烏銅走銀的代表佳作是陳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云南廳的風景畫。此畫高1.2米,寬1.5米,在烏黑錚亮的底色上,昆明西山、滇池、大觀樓分別用金、銀鑲嵌其間,十分精美,堪稱藝術珍品。
烏銅走銀只是云南少數民族非遺的一個典型代表,在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還有更多與之相類似的手工藝正面臨著如何開發和保護。如何以其為借鑒,對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非遺進行保護和開發是我們需要思考和值得思考的問題。
注釋:
1.李曉岑.朱霞.云南民族民間工藝技術[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2005.
2.李昆生.云南藝術史[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5.
3.胡俊.云南晉寧烏銅走銀工藝的綜合特征[J].藝術設計研究增刊.2012(s 1).
4.狄思思.旃立興.烏銅走銀現狀分析研究[J].文化縱橫.2010(11).
5.余小舵.烏銅走銀農村有人—云南晉寧民間藝人袁昆林的困惑[J].農村實用技術.2010(09).
本文為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云南‘烏銅走銀’藝術符號的再現”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2YJA76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