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眾 孫小靈
古有“縣積為郡,郡積為天下,郡縣治則天下治”之理。
而今,鄉鎮作為縣之所轄,為我國最基層的政權組織。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則為最基層的國家權力機關。
早在1954年憲法,就確立了鄉鎮人民代表大會的法律地位,規定了其職權和活動方式。1979年,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地方組織法,重新明確了其法律地位。2007年,全國縣鄉同步換屆,鄉鎮人大屆期由三年變為五年……在這樣屆屆相繼、與時俱進的發展脈絡中,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在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中功績卓著。
當改革步入深水區、度過深水區之時,黨的十八大提綱挈領性地指引我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在這樣的政治框架內,鄉鎮人大工作如何由會中向會外延伸,向經常化、制度化、規范化方向發展,是為深化基層民主政治工作的科學命題。
正確認識是科學踐行的先導。全國13億人口,鄉鎮約9億;近300萬五級代表中,鄉鎮級占到大半。廣大農民對于民主與法制的體味與渴求是最為直觀的。這并非源于理論上的認知,也不是看你宣傳得怎樣,而是來自于對社會和生活的察驗,看他的代言人是不是真正代表自身權益。因此,鄉鎮人大工作不是務虛,而是更加務實;不是被動,而是更加進取;不是“二線”,而是更加前沿。
程序也是實體價值的保證。鄉鎮人大工作無論從形式到實質,還是從方法到內容,都必須依法規范會議程序。會前認真準備:提前通知會期,列好會務計劃,將材料提前印發代表;組織代表圍繞議題進行“三查(察)”……會中發揚民主:保證必要的會期,切莫“半天會,兩餐飯,聽完報告會就散”;達到法定人數,議程必須經與會全體代表討論通過;充分尊重代表意愿;提高會議開放度,組織選民旁聽,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會后督辦實效:對于會議的決議、決定要廣泛宣傳其公信力;對于代表議案以及建議、批評和意見要力戒重答復輕落實……
監察重點,督促到位。監督的內容應本著議大事、求實效的原則,宜精不宜多,讓結果“擲地有聲”、切實解決問題要寓監督于支持中,根據黨委工作大局督促政府依法行政要圍繞農民普遍關心、反響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如義務教育、土地流轉、合作醫療、重大項目、基礎建設等方面開展監督。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健全人大討論、決定重大事項制度,各級政府重大決策出臺前向本級人大報告。”這為重大事項權的有效行使,注入了新能量、新活力。在“推動人大工作與時俱進”的今天,鄉鎮人大既要理順黨委決策、人大決定、政府執行的關系,也要厘清哪些重大事項必須要經鄉鎮人大決定,哪些只需要聽取情況匯報,令制度設計的權力有效動用。
生命在于運動,代表在于“活動”。代表工作是鄉鎮人大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應進一步加強與規范,建立代表學習、聯系選民、專題調研、履職公開、履職檔案、小組活動、“三查(察)”、述職等項制度。
最基層,最直接,最廣泛,是鄉鎮人大工作最為突出的特點。姑且用“上善若水”一詞來比喻占我國總人口70%以上的廣大農民,那么“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至此,謂之“鄉鎮治則國治”,亦無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