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秋 邰長利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由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表面血栓形成以及遠端血管栓塞所引發的一種嚴重的、具有潛在危險性的臨床內科急癥。常規西醫內科治療是不穩定型心絞痛治療的重要措施,但??赡艹霈F患者對藥物的敏感性降低,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近年來,在西藥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配合中藥辨證論治治療不穩定心絞痛取得了較好的療效[1]現對本院采用自擬養心活血湯輔助治療氣虛血瘀型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進行分析探討,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氣虛血瘀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簽訂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制定的《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中關于不穩定型心絞痛以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氣虛血瘀型胸痹心痛的診斷標準[2-4]。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47~73歲,平均(59.7±12.4)歲;心絞痛分級:Ⅱ級8例,Ⅲ級19例,Ⅳ級13例;初發型心絞痛13例,進行型心絞痛19例,心肌梗死后心絞痛8例;合并高血壓者18例,合并高血脂者26例,合并糖尿病者11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8~71歲,平均(59.4±11.2)歲;心絞痛分級:Ⅱ級9例,Ⅲ級20例,Ⅳ級11例;初發型心絞痛14例,進行型心絞痛19例,心肌梗死后心絞痛7例;合并高血壓者16例,合并高血脂者23例,合并糖尿病者1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心絞痛程度、合并癥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按不穩定型心絞痛治療指南進行常規治療,包括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75 mg/次,1次/d,口服;低分子肝素鈉5000 U/次,1次/d,皮下注射;倍他樂克25 mg/次,2次/d,口服;同時針對患者的合并癥給予控制血壓、降脂、控制血糖等對癥治療。在心絞痛發作時,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0.5 mg,若仍難以控制,給予5%葡萄糖注射液加硝酸甘油注射液5 mg,1次/d,靜脈滴注。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輔以自擬養心活血湯治療,其組方為:太子參20 g,黃芪30 g,桂枝10 g,丹參15 g,川芎20 g,麥門冬20 g,當歸15 g,玄參30 g,甘草20 g,每天1劑,水煎200 mL,早晚分兩次口服。均以2周為1個療程,治療兩個療程后對臨床療效進行評價,同時在治療過程中每周記錄1次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每次發作持續時間,并于治療前后對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進行檢測和記錄。
1.3 評價標準
1.3.1 心絞痛癥狀療效評價 顯效:心絞痛癥狀消失或發作次數減少80%以上,心電圖恢復正常或大致正常,基本不用硝酸甘油或24 h動態心電檢查無缺血改變;有效:心絞痛癥狀減輕,心電圖得到有效改善,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80%,硝酸甘油用量減少原劑量的50%以上或24 h動態心電檢查缺血發作次數減少50%以上;無效:達不到顯效、有效相關指標者均視為無效[2]。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 血液流變學指標正常參考值 應用MVIS-2035全自動血液流變分析儀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液流變學指標進行檢測,全血高切黏度正常參考值為4.52~6.63 mPa/s,全血低切黏度正常參考值為8.78~12.94 mPa/s,血漿黏度正常參考值為1.37~1.84 mPa/s,紅細胞聚集指數正常參考值為5.19~8.57,紅細胞壓積正常參考值為37~50 L/L。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字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心絞痛癥狀療效 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兩個療程的治療,觀察組顯效21例,有效16例,無效3例,顯效率為52.5%,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顯效13例,有效20例,無效7例,顯效率為52.5%,總有效率為82.5%。觀察組顯效率及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心絞痛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 治療后觀察組心絞痛發作頻率和心絞痛發作持續時間分別為(2.7±1.2)次/周和(2.9±1.8)min/次,對照組分別為(4.3±2.1)次/周和(4.6±2.7)min/次,治療后觀察組心絞痛發作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持續時間也明顯短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 兩組患者治療前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治療后各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全血高切黏度(mPa/s) 全血低切黏度(mPa/s) 血漿黏度(mPa/s) 紅細胞聚集指數 紅細胞壓積(L/L)觀察組(n=40) 治療前 7.86±1.13 13.26±1.33 1.89±0.32 9.62±2.31 56.35±1.47治療后 6.42±0.37*△ 10.59±1.68*△ 1.61±0.24*△ 8.36±2.17*△ 43.21±0.84*△對照組(n=40) 治療前 7.82±1.04 13.17±1.38 1.87±0.34 9.57±2.38 55.93±1.52治療后 6.91±0.46* 11.73±1.84* 1.76±0.27* 8.94±2.41* 48.36±1.03*
2.4 不良反應 治療過程中,所有患者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不穩定型心絞痛是介于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一種臨床綜合征[5],具有進行性惡化的趨勢,極易轉變為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其發病機制主要與血管內皮損傷、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血小板活化以及繼發血栓形成、血管痙攣等有關[6]。藥物治療是不穩定型心絞痛治療的基礎,其主要目的是促使粥樣硬化斑塊穩定、緩解缺血癥狀以及防止血栓的形成。臨床上常規給予抗血小板、抗凝,改善內皮功能,抗氧化等治療常無法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因此尋找一種更為有效的保護血管內皮和抑制血小板活化的藥物對不穩定型心絞痛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不穩定型心絞痛屬中醫“胸痹心痛”的范疇,多為本虛標實,以氣虛血瘀型最為常見,心氣虧虛為其本,心血瘀阻為其標。心脈痹阻是造成冠心病心絞痛的直接原因,而氣虛不足、氣血運行失常則是導致該病的根本原因。瘀血是在心氣虧虛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來,而瘀血又作為病理產物進一步阻滯氣機,影響氣血津液的代謝,造成心氣虧虛加重,而導致心絞痛不斷發展及并發癥的產生。自擬養心活血湯方以益氣治本,化瘀以治標,諸藥合用益心氣,補心陽,養心陰,活血化瘀,養血止痛,通補兼施,標本兼治,共奏益氣養心活血之功?,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太子參中的多糖提取物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降低人體脾虛發生率的作用,同時其所含的水提物還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7]。黃芪具有擴張血管,尤其是擴張冠狀動脈的作用,能有效減輕心肌缺血,而且還具有控制血壓,降低血液黏稠度以及改善異常血液流變學指標等作用;還可通過增加心肌細胞內cAMP以及Ca2+的含量而起到增強冠心病患者左心收縮力,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功能的作用[8];同時還可增強機體抗缺氧能力,對心肌細胞起到保護作用[9]。桂枝具有擴血管、抗氧化及降血脂等作用[10]。甘草有解痙止痛,強心和保護心肌細胞作用[11]。丹參具有擴血管、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增強心肌收縮力的作用,同時還可通過降低血小板活化而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2]。麥門冬可改善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臟泵功能[13]。川芎、當歸中的阿魏酸具有抗氧化、降低膽固醇以及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14-15]。諸藥合用不僅能有效改善心絞痛癥狀,還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心功能的作用,而且對于改善機體血液流變學指標、降低膽固醇及抗動脈粥樣硬化也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中,對氣虛血瘀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輔以自擬養心活血湯治療,不僅在心絞痛癥狀方面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而且治療后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改善程度也明顯優于對照組,同時并未增加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
[1]姜鏡清.冠心病心絞痛中西醫治療研究進展[J].江西中醫藥,2011,42(3):76-78.
[2]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0,28(6):409-4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41.
[4]王永安,薛一濤.中醫藥治療冠心病[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230.
[5]趙姣娥,王希柱.動態心電圖及心率變異性監測對不穩定型心絞痛一過性心肌缺血的轉歸及臨床意義[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2001,3(2):218-219.
[6]王永利,徐丁潔.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機制及治療簡述[J].中國醫藥指南,2010,8(32):33-34.
[7]黎明.太子參的藥理研究及臨床應用[J].亞太傳統醫藥,2010,6(6):35-36.
[8]張曉丹,佟欣,劉琳,等.黨參、黃芪對實驗性心肌缺血大鼠心電圖影響的比較[J].中草藥,2003,34(11):1018-1020.
[9]李樹英.黃芪益氣作用機理探討[J].新中醫,1987,10(11):51.
[10]劉萍,張麗萍.桂枝化學成分及心血管藥理作用研究[J].遼寧中醫雜志,2012,39(10):1926-1927.
[11]張明發,沈雅琴.甘草酸類和甘草黃酮類化合物對心臟保護作用的研究進展[J].現代藥物與臨床,2012,27(4):429-434.
[12]祝國光,羅瑞芝,郭治昕.復方丹參滴丸抗血小板活化及聚集性研究進展[J].中國心血管雜志,2007,12(2):149-151.
[13]于學康.麥冬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天津藥學,2012,24(4):69-70.
[14]舒冰,周重建,馬迎輝,等.中藥川芎中有效成分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6,22(9):1043-1047.
[15]謝玲,楊凌紅,李曉惠.當歸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中醫藥研究,2000,16(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