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琳瑛 劉喜龍
隨著國內影像學技術的不斷成熟,CT作為重要檢測手段在臨床上已經被廣泛應用[1]。目前,外傷性重癥監護過程中CT監測已經成為了不可或缺的手段。同時做好CT檢查過程中的護理工作,對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重要作用。現對本院外傷性危重癥患者CT監測和護理的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本院重癥監護室收治的114例外傷性危重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7例,女37例,患者年齡11~74歲,平均(42.66±9.47)歲。經常規檢查確診為顱腦損傷56例(GCS<8分),胸部外傷15例,腹部外傷13例和復合性外傷30例(包括顱腦損傷合并脊柱、四肢骨折6例,胸腹聯合損傷19例,胸腹損傷聯合脊柱、四肢骨折5例)。
1.2 方法
1.2.1 CT監測 所選擇的儀器為SOMATOM DRH CT掃描機;矩陣:512×512;掃描方法為層厚8 mm,層距8 mm,掃描時間為5 s,掃描范圍為受傷臟器或可疑區域。監測2~5次。
顱腦CT監測:根據患者顱內血腫發生時間和腦水腫期在患者受傷后的3 d內、3~15 d內進行CT監測。胸部CT監測:根據患者創傷性濕肺出現的時間和消散的時間,分別在患者受傷后的3 d內、3~15 d內進行CT監測,并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適當調整監測時間。腹部CT監測:監測的目的是讓醫師能夠了解病情的具體情況,在完成第一次監測后,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2次CT監測。
1.2.2 護理措施
1.2.2.1 CT監測前的護理 護理人員要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神經系統的主要特征,并根據患者的發病情況進行護理。以耐心熱情的態度說服患者,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爭取患者及其家屬的配合。進行掃描之前,要向患者家屬講解注意事項,讓患者了解掃描過程[2]。如在顱腦損傷患者的CT掃描時,女患者需要去掉發夾、耳環等以及其他金屬飾品,避免發生偽影,影響檢查結果。詳細詢問患者過敏史,做碘過敏試驗,試驗結果為陰性者才可進行CT監測。對青霉素等藥物過敏者、肝腎功能不良者要注意造影劑的使用。將掃描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告知患者及家屬,讓其有心理準備,不要害怕,如造影劑引起的惡心、嘔吐等。如顱腦損傷患者,在進行CT監測前往往伴有顱內壓增高情況,可適當給予鎮靜劑、脫水機等處理,避免出現偽影。準備好搶救危重患者所需要的吸引器、氧氣、急救用品、麻醉用品等。
1.2.2.2 CT監測中的護理 頭顱CT監測的患者,往往伴有意識不清、顱內壓升高等情況,可能會發生腦疝和顱內出血等危急癥狀,患者還會出現呼吸停止、心跳停止等情況。一般檢查需要5~10 min,患者容易出現病情惡化甚至死亡。護理人員要掌握各種搶救技術,做好應對措施。首先,要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患者意識障礙的出現是和各種疾病引起高級神跡功能失調有關,當患者出現表情淡漠、癡呆少語、意識朦朧時,需要和主治醫師聯系,密切觀察,做好及時處理、及時搶救的工作。對于煩躁不安的患者,使用鎮靜劑后要注意保護患者的安全,做好保護工作。部分患者牙關緊閉、抽搐,要用壓舌板裹上紗布放到上、下臼齒之間,避免發生舌部咬傷[3]。昏迷的患者還會因呼吸道分泌物和唾液積聚喉頭造成呼吸困難,嚴重者會窒息。護理人員要讓患者頭側向一邊,經吸引器把分泌物吸出,保持患者呼吸道暢通,順利完成檢查。部分患者會在使用造影劑后出現不良反應。少數患者會出現局部蕁麻疹等,一般可繼續完成檢查。檢查完成后,要囑咐患者多喝水,并靜脈推注地塞米松5 mg。確保患者癥狀消失后再行離開。
1.2.2.3 其他護理措施 對顱腦損傷患者,要密切觀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呼吸等生命體征變化;做好吸氧、吸痰工作,對氣管插管患者要進行呼吸器輔助呼吸。高血壓患者酌情適量靜脈點滴硝酸甘油,休克患者要充分擴容治療,可適量使用靜脈滴注強心升壓血管藥物;在進行檢查前用20%甘露醇防止腦水腫。對胸部外傷者,護理人員要訓練患者屏氣,使患者屏氣良好,常規取仰臥位,雙手舉過頭頂,胸部固定于掃描視野中,實際掃描范圍由肺葉至肺底,從胸骨切跡平面開始,逐層向下掃描至后肋膈角下界。對腹部外傷患者,護理人員要訓練其屏氣,直至掌握呼吸方法。在掃描時,叮囑患者盡量避免咳嗽、打噴嚏等,避免發生偽影,影響結果[4]。掃描時,患者雙臂上舉,在這個過程中,最容易發生的是皮下造影劑滲漏。護理人員要做好護理工作,盡量使用靜脈留置針。注意觀察患者過敏情況,及時對癥處理。
顱腦CT監測:第1次CT監測結果,共62例患者,腦挫裂傷24例,硬膜下血腫10例,硬膜外血腫8例,腦挫裂傷合并硬膜下血腫9例,腦挫裂傷合并硬膜外血腫4例,腦內血腫6例,腦室內出血2例。其中,合并顱骨骨折25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8例。其中,55例顱腦損傷患者因病情加重,于傷后3 d行2次CT監測,結果顯示,挫裂傷范圍擴大,腦內血腫增多,甚至出現新的血腫,水腫程度加重。13例術后顱內血腫部分清除或完全清除,但挫裂傷范圍擴大,新的出血灶出現,腦水腫程度加重。第1次CT監測結果,共52例患者,腦水腫減輕25例,顱內血腫部分或完全吸收37例,慢性硬膜下積液4例,亞急性硬膜下血腫2例,術后繼發血腫1例。
胸部CT監測:第1次CT監測結果,共34例患者,肺挫裂傷15例,創傷性濕肺6例,創傷性血胸、血氣胸7理論,合并單發/多發骨折9例,皮下氣腫4例。第2次CT監測結果,共30例患者,創傷性濕肺部分或完全消散,肺挫裂傷痊愈時間相對比較慢。
腹部CT監測:第1次CT監測結果,共37例患者,鈍傷肝撕裂6例,肝被下血腫3例,脾實質血腫10例,脾包膜下血腫4例,腎挫裂傷5例,腹腔積血9例。第2次CT監測結果,共17例患者,因患者所進行的手術不一致,CT表現各不相同。
監測過程中,共出現呼吸心跳停止4例,癲癇樣發作10例,吐血、咯血4例,過度呼吸繼發呼吸衰竭1例。輕度過敏4例,中度過敏1例,無重度過敏情況。患者均完成CT監測。
隨著醫學的發展,高技術監護設備的使用,使得外傷性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顯著提高。CT監測作為一種無創傷性且準確、安全、快速的檢查方法,在外傷性危重患者的診斷和監測方面有著重要意義。CT監測科確定顱內血腫的位置、大小、范圍等,為手術救治提供快速準確的依據[5]。在進行CT監測過程中,要做好護理工作。對于一些突發情況,有效及時的護理是十分必要的[6-7]。如患者呼吸停止、瞳孔散大等,需要停止監測,就地進行心肺復蘇,加強護理,盡可能的將患者轉移至ICU繼續復蘇[8-9]。對于癲癇樣發作者,則需要將患者平臥,頭偏向一側,松解衣扣,固定肢體,清理呼吸道,及時搶救[10]。嘔血、咯血者,需要及時止血,保持呼吸道暢通,積極對癥治療[11]。CT監測對于外傷性危重癥患者有著重要意義,是臨床診斷的有效工具。
[1] 申曉春. 急危重癥患者做CT檢查的護理[J]. 中國實用醫藥,2011, 6(33): 197-198.
[2] 毛笑西, 程愛林. 兒童患者腹部增強CT檢查的護理[J]. 當代醫學,2013, 19(29): 128.
[3] 劉亞楠. 危重癥患者及其家屬賦能心理護理量表的研制及臨床實證研究[D].福州: 福建醫科大學, 2012.
[4] 梁英林. CT檢查過程中的護理人文關懷[J]. 當代醫學, 2009, 15(13): 111-112.
[5] 莫秀鳳, 趙相勝, 陳棣華. 腹部CT增強掃描678例護理配合[J].齊魯護理雜志, 2012, 18(16): 70-71.
[6] 曹光輝,梁桂霞,馬麗,等.外傷性危重癥的CT監測及護理(附86例254次CT分析)[J].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02,3(1):70-71.
[7] Trupka A,Waydhas C,Hallfeld K K J. Value of thoracic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first assessment of severely injured patiends with blunt chest trauma: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study[J].Journal of Trauma-Injury Infection and Critical Care,1997,45(2):405-412.
[8]陳中武,陳益先. 創傷性濕肺的X線診斷[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00,15(1):53-54.
[9]江浩,凌華威,馬小敏. 腹部鈍傷CT診斷[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3,12(8):615.
[10] Becker C D,Spring P,Glattli A. Blunt splenic trauma in adults:can CT findings be use to determine the need for surgery[J].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1994,54(2):343.
[11]Vorhees J. The lingening danger of head injuries[J].RN,1975,14(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