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劍萍 汪立平
小兒腦癱(CP)是造成小兒殘疾的常見疾病,近年來,發病例數呈增加趨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腦癱患兒的康復有重要作用。為探索該病的診斷和治療方法,筆者對2012年1月-2013年12月到本院門診就診的96例小兒腦癱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1月-2013年12月到本院門診就診的96例小兒腦癱患兒。所有患兒診斷均符合小兒腦性癱瘓的診斷標準[1]。其中年齡0~6個月41例,7~9個月31例,10個月~4歲24例;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31例,有出生窒息病史32例,有產傷病史16例,顱內感染8例,無明顯誘因9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均根據個體情況給予藥物、運動、高壓氧等綜合康復治療。藥物主要包括選用胞二磷膽堿、丹參、腦活素等,14 d為一療程,休息5 d后繼續治療。運動療法主要以功能訓練為主,根據每個患兒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訓練方案。包括Bobath法、Vojta法等,訓練患兒平衡能力、精細運動、協調能力等,誘導患兒進行翻身、正確坐位、爬行、站立、行走,與促進正常的運動,2次/d,每次30 min。同時對其語言、撫觸、認知能力進行訓練,并指導家長進行以上方面的家庭訓練。高壓氧艙每次治療1 h,10 d為一療程,休息10 d后繼續治療。對體格發育落后、有基礎疾病的患兒要加強營養,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患兒治療3個月后根據患兒年齡分組進行評價。
1.3 療效判定 根據公式發育商(DQ)=平均發育月齡/生活月齡×100%,治療后發育商提高≥4百分點為有效[2]。每項月齡根據患兒俯臥位、仰臥位、坐位、立位、語言、反應(反射)、手功能7項發育水平確定,平均發育月齡為7項總和除以7。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輸入SPSS 17.0軟件包,計數資料用 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0~6個月患兒有效率最高,7~9個月患兒次之,10個月~4歲患兒有效率最低。三組患兒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9.54,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兒療效比較
3.1 早期診斷 研究證明,小兒腦癱治療越早,效果越好[3]。而許多患兒由于早期缺乏特異性表現而被誤診或漏診,就診時多數已經在1歲以后,已經出現不能站立行走、姿勢及肌張力異常的表現,且逐漸固定化,給治療帶來很多困難[4]。因此,早期診斷非常重要。腦癱主要表現為肢體的運動功能障礙、姿勢異常、并常合并有智力、心理等方面的障礙,隨著月齡、年齡的增長,這些現象越來越明顯。
引起小兒腦癱的因素很多,如低體重、早產、宮內感染、遺傳等,本組96例患兒中有早產、低出生體重、出生窒息、產傷、顱內感染等病史的87例,占90.63%。這些因素均有可能引起小兒腦發育不全或腦損傷。因此,病史對該病的診斷有重要作用。該病的早期表現為:出生時全身軟弱無力,未馬上出現呼吸;喂食困難;翻身、抬頭等運動出現遲滯;發育遲緩;肌張力出現增高或過低或不協調等異常[5];出現“W”型坐姿、四肢屈伸異常等姿勢異常;易激動、過分哭鬧或異常安靜等行為異常;不會哭、不會認人,出現智力、言語、聽力、視力異常;持續存在原始反射而保護性反射與平衡反應缺如或出現遲緩等運動反應異常[6];握持反射、擁抱反射、交叉伸展反射、緊張性頸反射、足趾抓握反射等反射消失延遲;無保護性伸展反射;平衡反應出現延遲等。除觀察患兒早期表現,輔助檢查也對診斷有一定作用。如頭部CT(異常率可達 97.8%[7])、MRI、腦電圖(異常率為 40%~90%[8])、體感誘發電位,可幫助尋找病因并進行定位。病情越重,上述檢查的異常率越高,且以偏癱型為最高[9-10]。
3.2 康復治療 早期診斷一旦成立,應立即進行復康復治療,及時進行康復治療的有效率可達100%[11]。康復治療一般以功能訓練為主,輔以藥物治療、高壓氧療法、針灸等綜合治療。功能訓練原則是抑制原始反射,誘發、建立生理反射、擴大關節活動度、降低肌張力、抑制異常姿勢、給予各種感覺刺激等,采取Vojta刺激誘導或穴位按摩,小嬰兒反復進行反射性翻身、爬行訓練,幼兒可進行斜板、站立架爬梯等練習。還應對患兒進行言語治療,也可用娛樂、游戲、音樂等項目進行治療以改善運動功能,并調整心理狀態[12]。藥物治療包括給予促進腦細胞代謝、緩解肌痙攣、抗癲癇藥物等。針灸可對運動區、感覺區進行刺激,有利于功能恢復。注意的是各種鍛煉、按摩均應持續進行,以防止出現功能倒退。
本組資料中,經過綜合治療后,0~6個月患兒治療有效率最高,達92.68%,7~9個月次之,10個月~4歲患兒最低,三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0~6個月新生兒腦組織尚未發育成熟,腦損傷也處于初期階段,且由于生長發育迅速,其異常姿勢和運動障礙尚未固定有關。該時期腦的代償能力強,可塑性強,更容易恢復。提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改善腦癱患兒的預后、降低殘疾率、提高生存質量有重要意義。
總之,小兒腦癱的早期診斷應根據病史包括是否存在高危因素、運動發育落后、反射異常、姿勢異常、肌張力異常,結合頭顱CT或MRI、腦電圖檢查等綜合診斷。臨床尤其是基層醫生要加強對該病的認識,有高危因素的患兒要定期隨訪,以早發現、早診斷。一旦確定診斷,應及時給予綜合康復治療。早期康復治療可促進患兒功能恢復、降低殘疾率、提高患兒生存質量。
[1]陳秀潔,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的定義、分型和診斷條件[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5):309.
[2]鄭惠,蔡方成.當前CP治療中存在的診斷與治療問題[J].臨床兒科雜志,2005,23(7):495-496.
[3]魏玲.CP患兒坐位運動障礙治療與療效評價[J].重慶醫學,2005,3(12):487.
[4]馮梅,高紅霞,代喜平,等.臍血干細胞移植治療重癥腦癱30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輸血雜志,2011,24(7):1235-1236.
[5]黃永棺.腦性癱瘓的康復治療[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15):263.
[6]麥堅凝.國內腦性癱瘓康復治療的現狀和展望[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4):241.
[7]譚朝堅,雷艷輝.針刺結合康復療法治療痙攣型腦癱的臨床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0,23(1):72-73.
[8]李江,陳剛.腦癱動物模型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22(12):1134-1136.
[9]吳毅,馮晶,蘇少嬡.綜合康復治療79例小兒腦性癱瘓的療效觀察[J].福建醫藥雜志,2011,33(2):37-38.
[10]顏華,張惠佳.小兒腦性癱瘓早期診斷中的相關輔助檢查[J].中國臨床康復,2011,10(12):148-151.
[11]張昭.小兒腦性癱瘓的綜合康復治療[J].中國社區醫師,2014,30(11):164-167.
[12]王冀平.小兒腦性癱瘓的早期診斷與康復治療[J].當代醫學,2009,15(30):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