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充血性心力衰竭并發室性早搏是導致患者病情惡化的主要原因,給心衰患者的臨床預后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對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的患者采取更為及時、合理的治療方式,對降低患者病死及猝死率具有重要意義。現對本院應用不同劑量的纈沙坦,并適當調整胺碘酮劑量的心衰合并室性早搏患者進行了對照研究,探討其臨床療效、安全性及對心功能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室性早搏的診斷標準[1-2]。患者中男51例,女29例,年齡42~74歲,平均(52.63±10.36)歲,病程為0.5~8年,平均(3.82±2.67)年;其中原發病為冠心病者16例,高血壓性心臟病者18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壓性心臟病者24例,擴張型心肌病者22例;按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制定的心功能分級標準,心功能Ⅱ級16例,心功能Ⅲ級30例,心功能Ⅳ級34例;室性早搏分級根據lown分級標準,2級35例,3級23例,4A級17例,4B級5例[3]。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ACEI、β受體阻滯劑、洋地黃、利尿劑等常規抗心衰治療,對照組在常規抗心衰治療基礎上給予胺碘酮片0.2 g/次,3次/d,1周后改為0.2 g/次,2次/d,2周后改為0.2 g,1次/d;同時給予纈沙坦首劑為40 mg/次,1次/d,無不適癥狀逐漸加量,1周后加至80 mg/次,1次/d。觀察組在常規抗心衰治療基礎上給予胺碘酮片0.2 g/次,2次/d,1周后改為0.2g/次,1次/d,2周后改為0.1 g/次,1次/d;同時給予纈沙坦首劑為40 mg/次,1次/d,無不適癥狀逐漸加量,3 d后加量至80 mg/次,1次/d,至1周后加量至80 mg/次,2次/d。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不適立即來院就診,治療后4、8、12周進行心電圖、X線胸片、甲狀腺功能、肝功能檢查,對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記錄,并于治療12周后進行24 h動態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檢查,對臨床療效及心臟功能進行評價。
1.3 室性早搏療效評價標準 有效:lown 4級的室性早搏消失,且室早數量減少>50%;或者lown 2和3級的室性早搏≥80%被抑制;或者室性早搏二聯律、三聯律減少90%。無效:每分鐘早搏數量雖然減少,但治療后早搏仍多于5次/min,頻發多源性室性早搏、成對室早或短陣室速仍存在[4]。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24 h動態心電圖變化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24 h室性早搏出現次數分別為(2685.21±382.62)次 /24 h、(2627.62±397.73)次 /24 h,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660,P=0.511);治療12周后,兩組24 h室性早搏出現次數較治療前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9.254,P=0.000;t=17.847,P=0.000),觀察組略少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587,P=0.559)。觀察組對室性早搏改善的有效率為87.50%(35/40),對照組為82.50%(33/40),觀察組有效率略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字2=0.392,P=0.531)。
2.2 兩組超聲心動圖變化 兩組治療前LVEF、E/A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2周后,兩組患者LVEF、E/A值均明顯升高,且觀察組LVEF、E/A改善更為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超聲心動圖變化(±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超聲心動圖變化(±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t=4.635,P=0.000;b:t=7.891,P=0.000;c:t=2.148,P=0.035;d:t=6.287,P=0.000
E/A組別 LVEF %治療前 治療12周后 改善 治療前 治療12周后 改善觀察組(n=40) 36.22±4.71 41.07±4.65a 4.43±1.36 0.85±0.18 1.33±0.34b 0.46±0.21對照組(n=40) 37.13±4.24 39.25±4.58c 2.14±1.51 0.87±0.21 1.21±0.27d 0.32±0.24 t值 0.908 1.764 7.127 0.457 1.748 2.777 P值 0.366 0.082 0.000 0.649 0.084 0.007
2.3 不良反應 在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有9例出現竇性心動過緩,2例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1例出現肝功能損害,1例出現藥物性皮疹,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2.50%,觀察組僅有5例出現竇性心動過緩,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9%。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4.588,P=0.032)。
心力衰竭并發室性早搏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可能與心衰時機體內神經體液調控異常以及心臟結構、功能的改變有關。纈沙坦屬于一種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主要通過與AT1受體作用而發揮其抑制心血管平滑肌細胞、心肌細胞肥大和纖維組織增生的作用,其抑制AngⅡ的完全程度優于ACEI,而且避免了ACEI使用中的一些不良反應[5]。Dickstein等[6]和Dahl?f等[7]的研究均表明ARB能使AngⅡ水平升高,并與AT2受體結合,而發揮其抑制心血管細胞增殖的作用。另外,有大量研究表明纈沙坦可通過抑制AngⅡ生成,改善心臟功能,從而提高抗心律失常效果[8-10]。
本研究對應用80 mg/d和160 mg/d劑量的纈沙坦,并適當調整胺碘酮劑量的心衰合并室性早搏患者進行了對照研究,結果發現,觀察組通過增加纈沙坦劑量,同時減少胺碘酮劑量,治療12周后,患者24 h室性早搏出現次數較治療前明顯減少,與應用80 mg/d纈沙坦及常規劑量胺碘酮的對照組比較,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僅略少于對照組;在心功能方面,兩組患者LVEF、E/A值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觀察組LVEF、E/A改善更為明顯(P<0.05);而在用藥的安全性方面,在治療過程中,觀察組僅有5例患者出現竇性心動過緩,而未出現甲狀腺功能紊亂、肝功能異常等不良反應,且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結果表明,對心衰合并室性早搏患者在常規抗心衰治療基礎上給予大劑量纈沙坦,不僅能有效治療室性早搏,改善心臟功能,提高抗心衰效果,而且能減少抗心律失常藥物用量,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所述,大劑量纈沙坦聯合小劑量胺碘酮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療效可靠,不良反應少,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35(12):1091.
[2]羅駿,黃清.室性心律失常的診斷治療進展[J].江西醫藥,2010,45(4):387-389.
[3]郭繼鴻.心電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34,1276.
[4]郭繼鴻,張萍.動態心電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99,339.
[5]叢麗,俞茂華,李益明.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及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與心臟保護[J].中國臨床醫學,2004,11(4):670-671.
[6] Dickstein K. ELITE II and Val-HeFT are different trials: together what do they tell us[J].Curr Control Trials Cardiovasc Med,2001,2(5):240-243.
[7] Dahl?f B,Devereux R B,Kjeldsen S E,et al.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the Losartan Intervention For Endpoint reduction in hypertension study (LIFE):a randomised trial against atenolol[J].Lancet,2002,359(9311):995-1003.
[8]唐慧莉.纈沙坦聯合胺碘酮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早搏的臨床研究[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4,17(2):147-149.
[9]陸祖祥,吳家驊,胡先進,等.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纈沙坦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04,7(16):1153-1154.
[10]吳輝,陳大鵬.纈沙坦治療慢性心衰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觀察[J].寧夏醫學雜志,2009,31(3):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