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能秋
鄉鎮人大是農村基層國家權力機關,是農村廣大群眾參與地方國家事務管理、行使當家作主權力的有效形式,也是基層黨組織執政的基本載體。因此,必須建立健全鄉鎮人大機制體制,依法履行職權,才能使鄉鎮人大不被“邊緣化”。
近二十年來,在一次次機構改革和國家治理體系的調整中,鄉鎮人大從人大主席團變更成鄉鎮人民代表大會,鄉鎮人大辦也變更成黨委辦、人大辦、政府辦“三辦合一”,鄉鎮人大的職數也從原來的主席、副主席各一名變更成主席一名,在人代會閉會期間,鄉鎮人大主席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光桿司令”,同時,許多鄉鎮人大主席還要兼顧黨委或政府的許多工作,幾乎很少有時間顧及本職工作,這樣使鄉鎮人大工作逐步淡化,出現“邊緣化”的現象,鄉鎮人大的各項法定職權難以有效行使。
當前,鄉鎮人大面臨著制度與現實、地位與實際等多種矛盾,存在開會難、履職難、運行難等諸多問題。如何加強鄉鎮人大工作?人力、財力、物力是保障。地方組織法第十四條規定:“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設主席,并可以設副主席一人至二人……”法律賦予了鄉鎮人大主席團召集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職權,并要求配備主席、副主席及相關工作人員,從這個角度看,鄉鎮人大主席團既有常設的特征,又有常設的必要。對此,應從法律上明確主席團的常設地位和監督權。建立健全鄉鎮人大機制體制是加強鄉鎮人大工作的關鍵,完善機構、配強人員、經費保障,就有利于鄉鎮人大各項工作的開展,采用各種有效形式宣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法律法規的實施,不斷提高廣大干部和人民群眾的民主法制意識,對鄉鎮人大性質、地位、職責和作用的認識。
在鄉鎮人大工作中,一方面,要進一步理順黨委、人大、政府的關系,做到各司其職。鄉鎮人大要依靠黨委的支持,理順與同級政府的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特別在鄉鎮工作統籌中,分清主次,鄉鎮人大只能聯系政府方面的工作,不能承擔政府工作職責。另一方面,鄉鎮人大干部不僅要建章立制,內強素質、外樹形象,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而且要認真履行決定、監督、選舉三項權力,以及行使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上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定在本區域內的遵守和執行,對鄉鎮的重大事項作出決定等職責,在監督工作中,多向黨委匯報,要敢于、善于監督,做到決定不越權、監督不失職、幫忙不添亂。要深入群眾“接地氣”,開展調查研究,用人民擁不擁護、贊不贊成來衡量和檢驗人大各項工作,廣泛接受代表監督,通過認真履職贏得人民群眾的信賴。
(作者單位: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