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少數民族藝術內涵有著厚重的歷史價值以及重要的文化價值、社會價值,對人類的精神與物質生活有著多方面的意義,但其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傳承與發展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失去光彩。中國現代漆畫在傳統漆藝上獨立出來,成為獨立的新生畫種。在繼承傳統髹漆工藝的同時,創新與優秀的少數民族藝術內涵相結合,展現出特有的精神價值,推動傳統漆畫工藝與少數民族藝術內涵相結合的創新發展、延續傳承,使漆畫成為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的獨特的藝術表現語言。
關鍵詞:漆畫藝術;少數民族藝術內涵;發展;創新
1 簡述漆畫藝術的發展
1978年,在浙江余姚縣河姆渡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一件外壁有朱紅色的涂漆木碗。這件粗糙笨拙,殘破不全,外表看來毫無動人之處,微顯光澤的小木碗,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最古的一件漆器。這說明我國早在7000多年前已經發明漆器并在生活中得到運用。1987年,在浙江姚瑤山遺址發現一件嵌玉的高足朱漆杯。考古說明良諸人已經利用了生漆的膠粘特性,將品質純正、色澤晶瑩的白玉,鑲嵌在紅色漆杯之上,使之相映成趣,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運用鑲嵌技術的漆器,代表了五千年前,中國原始社會末期良諸社會漆藝的高超水平,這時我國的漆器制作工藝已漸趨成熟。漆畫脫胎于傳統漆器,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化,人們對生活的精神需求不斷的提高,漆器的審美價值進一步發展取代了實用性,真正的變成了純觀賞性的作品,漆畫隨之產生。根據考古發掘,最早的漆畫產生在戰國時期,在河南信陽出土的長臺關楚墓中有一件樂器,“瑟”,在其上面用了鮮紅、暗紅、淺黃、黃、褐、綠、藍、白、金等九種色彩漆彩繪著神龍、蛇、狩獵的場景,這件漆瑟上的漆畫,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漆畫。中國現代漆畫與中國福州的脫胎漆藝是歷史繼承關系,中國現代漆藝的開創者以李芝卿,雷圭元,沈福文為主,初步建立起現代漆藝的語言表達系統,為中國漆畫的產生奠定的堅實的基礎。自20世紀20年代起,李芝卿、沈福文、雷元圭先后赴日本、法國修學漆藝。回國后,李芝卿先生將日本的髹漆工藝應用于漆器的生產與制作,并將漆藝紋飾技法制成效果樣板,被后來許多漆畫家應用于漆畫創作,直接推動了中國磨漆畫的誕生。1962年,“越南磨漆畫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在中國美術界產生了極大的反響,并深受啟迪,中國人似乎開始自覺意識到漆也可用來作畫。于是,在雷元圭先生、龐薰琴先生的推薦下,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研究生喬十光、李鴻印到福州脫胎漆器廠學習漆工藝技法。次年,廣州美術學院的蔡克振與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朱濟赴越南學習磨漆畫。1984年中國現代漆畫作為獨立畫種正式進駐“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漆畫從此躋身于純藝術殿堂。“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對中國現代漆畫發展的實質性意義,并非只在于“現代”,而是漆畫界終于有人開始從工藝畫的“漆畫思維”中覺醒,一些漆畫家開始接觸繪畫藝術。“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之后,有關漆畫展接連不斷,無疑給漆畫藝術發展帶來生機。1986年“首屆全國漆畫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幕。1991年成立了中國漆畫研究會,并先后在北京、南京舉辦了兩屆會員展,漆畫界已擁有了一支經驗豐富且人數可觀的創作隊伍,繪畫與漆藝語言的結合,已經有了突破性進展。許多藝術院校也都相繼成立漆畫專業或作為選修課程,現代漆畫創作正在逐漸形成以藝術院校為主體輻射到地區性的業余創作的景觀。在21世紀,現代漆畫以悠遠而精微的漆文化實踐和經驗積累為依托,立足于純藝術性實踐直面漆畫創作中提出新的問題,建設起一種具有獨特性、開放性、創造性、現代性的漆畫藝術,這是時代的賦予與需求。
從漆器到漆畫的轉變是歷史的必然,是發展的規律。從漆器到漆畫的轉變,這不僅顯示了傳統材料媒介的延續實質上也是精神上思想上的傳承,更重要的是社會的變化、觀念上的根本變化。
2 漆畫的藝術語言
據春秋末年的《考工記》中記載:“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可見,自古至今材質都是襯托藝術效果,增添表現形式的藝術手法。現代漆畫創作中的入畫材料豐富多彩,主要是以漆為重要媒材,以及金、銀、螺鈿、骨石、招箔等傳統漆藝材料,再輔以蛋殼、碳粉、漆粒、招粉、金屬絲等等新的裝飾材料,再加上各種入漆顏料、油料和稀釋劑等,有上百種之多。大漆作為漆畫的主要材料,具有耐腐蝕、耐酸堿、耐高溫,防水防潮等優良性能。漆膜堅韌耐磨、光澤含蓄,漆液有極強的附著力,可作為金、銀、銅鋁、玉石、螺鈿、蛋殼、漆粉等輔助材料的黏合劑。精制的大漆純正、深沉,調入銀朱,漆色鮮艷沉穩,配以五彩的螺鈿、潔白的蛋殼、閃亮的金銀,可大大豐富漆畫的色彩。漆液如茶色一樣的半透明性色澤,通過對形象不同層次的髹漆打磨,能形成由淺到深、由近至遠的空間距離,深沉含蓄,層次分明。漆液與金銀混合相映照,可以出現綺麗多變的色彩。漆的黏稠性,可堆塑、刻雕、劃填、厚涂以增加漆畫的表現力;利用漆性的緊、疲的天然肌理可以給漆畫帶來特殊趣味;利用漆液的流動可以顯示變幻無窮的韻律美。由于漆畫自身的包容量及材料的豐富性,漆畫的表現技法也豐富多彩。例如,彩繪的典雅富麗,刻漆的單純明快,嵌漆的華美閃爍,蒔繪的斑駁陸離,堆漆的厚重古樸,潑漆的自然流暢,磨漆的神奇變幻,罩漆的深沉含蓄等。據明代黃大成的漆藝專著《髹飾錄》記述的漆藝技法有八類百余種。研究和總結前人的漆藝表現技藝,學習和繼承最優秀成果在創作中靈活運用,能使作品面貌更具漆的特色。漆畫具有繪畫與裝飾的兩重性。漆畫應充分發揮其材料的長處,在保持漆畫的特點及特定的工藝制作的前提下,注重繪畫性與裝飾性的結合,這是由于它本身的制作手段和媒介材料的特性所決定的。漆畫的特性不在于繪畫性和工藝性的孰輕孰重,而在于是否創造性地運用了漆畫語言。漆畫創作的成功與否,除了掌握材料性能和工藝手段外,更在于其是否有內在的生命和意蘊。漆畫相對其他畫種而言,具有更加豐富的表現和展示形式,不僅可以使用平面形式,而且還可以使用立體形式甚至是平面和立體結合的架上裝置形式;同時天然漆具有極佳的包容性,可以與眾多的材料相融合。因此,漆畫的裝置性表現形式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我們現在處在一個社會的轉型時期,大多數人過于重視眼前實際利益,心態都很浮躁,這就使很多漆畫作品忽視漆畫藝術的精神內涵,讓心眼停留在事物的表面,陶醉于一技一得而無所表現。這是由于作者的主體意識淡薄,不是在藝術的范疇里駕馭材料去構成作品,而是利用技法和材料進行的堆砌,這樣的作品缺乏精神內涵。年輕的藝術家往往好奇于材料和技法的精美變幻而過度強調技法,是不可取的。技法不過是因創作的需要、表現的需要而采取的手段,只考慮手段而忽略初衷,就迷失了方向,將藝術進行下去,首先要知道長期下去,自己在做什么,追求的又是什么。
3 結合少數民族藝術內涵發展創新
文化轉型期的中國,一方面在吸收西方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在吸收西方的文化藝術;一方面則強調民族精神,民族形式和傳統文化的價值。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和眾多民族的文明古國。少數民族傳統藝術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珍貴財富,其獨特的價值,正是這些風格各異的少數民族藝術構成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民族藝術。在歷史的長河中,有排拒有融合,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各民族在其獨特的藝術形式中展現了少數民族文化的深層精神特質、審美內涵和審美趣味。在《國務院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財富。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各民族創造了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交融,增強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不斷豐富和發展著中華文化的內涵,提高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向心力;既要繼承、保護、弘揚少數民族文化,又要推動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鑒、加強交流、和諧發展;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的改革創新,不斷解放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生產力;尊重、繼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有利于社會發展和民族進步前提下,使各民族飲食習慣、衣著服飾、建筑風格、生產方式、技術技藝、文學藝術、宗教信仰、節日風俗等,得到切實尊重、保護和傳承,不斷開辟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推進和諧文化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中華民族傳統的漆藝具有悠久的歷史,其藝術語言中審美積淀具有獨特民族精神內涵。在漆畫藝術題材的豐富性、多樣性等方面的拓展也是很重要的。在注重技法、材料的同時,表現少數民族藝術特點、審美內涵都為漆畫藝術題材與藝術技法的創作研究提供了拓展的空間。
少數民族藝術有著厚重的歷史價值,是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形態和環節,可以發掘并認識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某個特定時代的文化特點及走向。它不僅記錄表征著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歷程,也富含著人類發展進程中的豐富信息,一種文化的形態、內容、流變,很多時候和一個民族的起源、特征、變遷、心理有著密切聯系。少數民族藝術本身就是文化,具有認識價值和欣賞價值。因為與生活很接近,處在文化上游的形態,具有文化寶藏的品格,可以為今天漆畫藝術的發展提供精神素材,所以具有文化價值。少數民族藝術還具有社會價值,寄托著少數民族的情感。演繹、欣賞這類文化藝術時,人們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民族自豪感、認同感,增加凝聚力。中華民族都會為有少數民族民族文化藝術的燦爛和傳承感到自豪。我們可以通過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感知到少數民族祖先在歷史行進中粗重的呼吸、苦難的呻吟、勝利的呼號、奮進的腳步。而這些對當今社會的中華民族無疑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任何一個繪畫形式當它被人類社會所承認開始,其必然肩負著歷史的、社會的、民族的責任。現代漆畫藝術發展應當從我國優秀少數民族藝術文化中吸收養分,展現漆畫藝術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精神。少數民族優秀傳統藝術與漆畫藝術的結合,一方面為漆畫藝術借鑒、融會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創新提供極大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力求推陳出新,踐行具有地域特色少數民族韻味的漆畫藝術風格,拓展材料與技法可延伸性的同時,發掘漆畫藝術本源審美內涵的多元性,讓漆畫藝術繼承發揚少數民族優秀藝術的文化內涵,再通過少數民族藝術的傳承促進漆畫藝術的發展,保護和傳承好祖先創造的優秀文化遺產,把少數民族藝術推向世界,提高漆畫的文化價值,讓其煥發出更加燦爛的光彩。
4 結語
中國漆畫發展的短短五十多年中,在高科技、高速度發展的現代信息社會里,漆畫藝術的創造性也日趨多元化。漆畫要適應當今急劇變革的審美需求和豐富多變的精神世界,應當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創新,使漆畫作品內容與形式能鮮明地表達時代特色與時代精神。漆畫藝術以獨特的材質美、制作美得到很多觀賞者的喜愛,努力開拓漆畫傳遞的藝術語言與精神內涵,把現代漆畫藝術與傳統文化和少數民族藝術精神相結合,不斷發展創新,探索新的技法,體現出中國特色少數民族文化精神和現代美。
參考文獻:
[1] 鄧佑玲.中國少數民族美學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1.
[2] 喬十光.漆藝論——傳統工藝全集(漆藝卷)[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
[3] 沈福文.中國漆藝美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作者簡介:劉方靚(1983—),男,甘肅蘭州人,碩士,蘭州工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景觀環藝,民族民俗傳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