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碩
摘 要:宣紙是中國書畫的重要材料,但對其材料的具體認識一直以來有很大的誤區。本文通過對“宣紙”的生產和使用特點的論述來說明現代人對宣紙認識誤區的危害。
關鍵詞:宣紙;書畫紙;認識;誤區;危害
宣紙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文化、藝術傳承的重要載體,不僅是中國書畫所必需的材質,同時又廣泛用于各種書籍、族譜、印刷以及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中,可見其需求之廣。應該說絕大多數中國人都聽說過“宣紙”這一名詞,但事實上對宣紙的真正定義與屬性卻似乎并不廣為人知。
1981年主管文房四寶的輕工業部二輕局發文通知全國:“……除安徽涇縣用青檀為原料生產的名紙稱作宣紙外,其他地方應使用書畫紙為名,以免影響宣紙聲譽”。時至今日,一方面市場上以書畫紙冒充宣紙,濫竽充數、魚目混珠的事情極為普遍;另一方面,許多人,甚至專業人士對“書畫紙”的稱謂視而不見,想當然的認為書畫紙只是宣紙的別稱,將所有具備一定潤墨性的紙都歸為宣紙,只不過質量有高低好壞之分而已。可見很大一部分人對宣紙是沒有正確概念和鑒別能力的。在涇縣業內人士中,嘲諷地流傳著一句話,“許多人畫了一輩子中國畫,不知道什么是宣紙,也沒用過宣紙”。這種對材質屬性的不明確和選擇的不恰當會導致中國書畫界的一大悲哀,更會對正統宣紙制作工藝有很大沖擊。這并非是危言聳聽,從下述內容就能看出其中深意。
談及宣紙首先定其地域。這其中主要原因是涇縣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殊的喀斯特山地適合宣紙主要的原材料青檀樹的生長。另外河流沖積和冰川沖積的河谷平原又是宣紙原材料中沙田稻草最好的種植地。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使涇縣成為制作宣紙的不二選地。傳統宣紙的制作有一百多道工序,簡單說來是:將采集到的青檀皮和稻草先用山泉水浸泡,經石灰浸漬、蒸煮、揀選、攤曬,加上日曬雨淋,露天漂白等自然加工,盡可能使每一根青檀皮和稻草都潔白柔韌。再經數道工序將漂白過的皮和草按照不同比例,制成紙漿,再采用傳統的竹簾過濾抄撈法進行撈紙,火墻烘烤干燥,然后逐張目測手檢,最后剪紙打包。這其中絕大多數的工序都需手工進行,可見制作宣紙所費人力之多,成本之高。
宣紙之所以倍受書畫家的青睞,是因它具有其他紙類無法與之相比的潤墨效果。宣紙的潤墨效果主要體現在,潤墨勻稱,層次分明。這種“墨分五彩”的感覺在中國畫中極為重要。而且數筆相交,均留筆痕。筆痕交叉處,又濃淡有致,不糊不漫,能充分展示出線條筆力之美。濃色烏而鮮亮,淡色淡而不灰。不僅如此,宣紙由于自身的青檀皮纖維規整度高,分布均勻,含雜質少,而且長短纖維相互填充,使紙張中的纖維既能保持一定空隙,又能咬合緊湊,如此便使紙的干濕收縮率極小,具有良好的穩定性。在其上作水墨畫時能做到保持平整,不像其他紙張一般遇水起拱。此外,更令人稱贊的是宣紙的耐久性。原料經過石灰浸漬、蒸煮和長時期反復的日光雨露漂白后,化學反應趨于穩定。青檀皮及潦草中容易產生質變和蟲蛀的有機物質已被盡可能的消除,現如今存留的歷代書畫作品、古籍、印譜等,經數朝而不朽,就是“紙壽千年”最好的佐證。這些優勢使得宣紙成為眾多手工紙中最著名的一種,并有“紙中之王”的聲譽。
至于書畫紙,種類很繁雜,質量也是良莠不齊。較有聲譽和歷史的有四川的夾江紙,江西、福建一帶的連四紙,還有各式各樣的皮紙、麻紙等。這些紙雖說在潤墨效果、穩定性、耐久性上遜于宣紙,但也有其各自不同的特性,能在不同方面發揮其作用。然而如今在市面上極多流行、最為大眾所常見的書畫紙,其原料大多是采用由湖北、河南兩地所產的龍須草。造紙廠家將龍須草制成紙漿板,再售到各地,用來制造書畫紙或文化用紙。由于龍須草的性質較柔軟,被制作成漿板后,只要用水浸泡,就會很快溶解。廠家購回漿板后,把漿板浸泡成糊狀,用打漿機將其打勻,即可入槽抄撈。由草變漿,只需二到三天時間。同樣,由漿板制成書畫紙,也只需三天時間。也就是說,從龍須草到書畫紙,它的全過程只有六七天左右,大多為機器流水化工程。另外還有許多五花八門的原料。例如,木漿、竹漿、廢紙漿等,又有一些紙廠在大量龍須草漿中加入些許檀皮,制成劣質“宣紙”。這些書畫紙的實質就是一種具有潤墨特性的普通紙張。在使用效果上,與宣紙的“墨韻萬變”不可同日而語。在穩定性及耐久性方面,同宣紙的“壽之千年”實難望其項背。存放時間一長,就會出現發黃變色的現象。如保管不當,短時間內就會褪色、蟲蛀、一觸即破。
客觀來說,書畫紙的生產也提供給了中國書畫初級入門及愛好者相對合適的練習材料。但因對其特性的不了解,而普遍的使用對當代中國書畫有嚴重的危害。雖說藝術作品的決定因素在于創作者本人的修養和能力,但如果材質選用不當,也是不能充分顯示其水平的。清代書畫家楊鈞在其《草堂之靈》中寫道:“紙墨為書畫之命根,墨略遜尚可敷衍,紙則非佳不可。”可見紙在書畫中的重要性。而今書畫紙的大量使用導致筆墨趣味低級、粗制濫造的書畫作品更多的充斥于世。許多藝術家少于考慮其材質的構成和其耐久性,使得耗費大量時間心血的創作,過不得十幾二十年就破損、褪色、甚至跑墨變形。本該壽如彭祖的作品,因選擇材質不慎而命若曇花,實令人嘆息。另外隨著藝術品市場不斷升溫,很多書畫收藏家花重金收購大量作品,本意或許是為流傳后代、宜子宜孫的。然而許多人收藏時只看其當時作品效果或是畫家名頭,卻不認清作品材質,入手時間不長畫作就大變其樣,形神皆無,這也實在值得注意。
而今宣紙現狀是怎樣的呢:文房四寶年會數據顯示,全國宣紙年產量為1000噸左右,而書畫紙產量卻超過10000噸。龐大的數據差異再結合如今的市場競爭力和涇縣各個宣紙廠的生產情況來看,宣紙的現狀并不樂觀。其原因比較復雜,然而在我看來,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們對“宣紙”概念認識的偏差。首先我們來看對宣紙有需求的幾個方面:(1)參與中國書畫創作的專業人士,各個藝術學院的學生,各地在藝術上有一定造詣的愛好者。(2)國際市場的需求,僅日本一國每年就需進口宣紙200多噸。(3)大量的裝裱、印刷以及紀念品、禮品等。(4)近年,自定專用紙,和收藏紙的數量也在增長。綜合上述幾項,每年宣紙需求量至少為2000噸。這遠超出宣紙實際的產量,然而從市場來看宣紙并沒有嚴重的供不應求,反倒是許多私人宣紙廠抱怨,生產的宣紙難與銷售,而轉向生產書畫紙。這種情況的出現并不難理解:生產宣紙所需時間長、人力多,因此自然是成本高,產量低。只有提升市場價格才有利潤。然而因為有大量價格低廉的書畫紙充斥于市,真正識貨的人又少,所以宣紙的價格便不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也就很大的影響其銷量和廠家的利潤。如此下去,宣紙生產,尤其是一些自負盈虧的私人宣紙廠將面臨種種危機。現今的許多宣紙也存在檀皮含量不足,大量、快速化學漂白,原料混雜,抄造粗糙等問題,其質量遠不及傳統工藝下所生產出的宣紙。這也是降低成本,提高產量而產生的后果。另外,如今宣紙的生產技藝中的許多細節也在傳承中流失。許多古法工藝以現代化機械代替,雖然這種種改變在一些方面上改進了生產技術和工作環境,但有許多環節卻非器械所能代替的,若是只是為了提高生產力而依靠于器械,許多現存的工藝將來也一并會慢慢消亡,這更是需要我們關注的。
對“宣紙”概念的偏差,無論在藝術創作還是技藝保護都會產生的諸多破壞性后果,所以應該加大對宣紙概念的普及。只有使更多的人了解宣紙的概念和制作技藝,才能對宣紙有一種尊重和珍惜的態度,進而完善、發展其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