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深蘊著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攝影藝術發展的不竭源泉。要在繼承中創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深刻認識視覺文化時代攝影藝術的本質特征及其社會價值。新傳播環境為攝影藝術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要不斷總結經驗、深化認識,實現攝影藝術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新時期攝影藝術創作要把反映社會熱點問題,真實記錄普通百姓生活結合起來,創作更多廣大人民喜聞樂見的攝影藝術精品。中國攝影家要發揚團結合作的奉獻精神,敢于面對現實社會存在的問題,進一步發揮攝影作品的監督批評作用。汲取當今世界攝影藝術發展最前沿的理論研究和創作成果,尋找對中國特色攝影藝術具有借鑒意義的發展新思路,攝影家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關鍵詞:攝影藝術;繼承創新;精品意識;科學發展;中國夢
1 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深刻認識視覺文化時代攝影藝術的本質特征以及社會價值
(1)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是攝影藝術發展的不竭源泉。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深蘊著寶貴的精神財富,積淀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延續的精神力量,也是我國攝影藝術發展的不竭源泉。中國燦爛輝煌的優秀傳統文化,以及豐富多彩深刻內涵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為我國攝影藝術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意來源。經典的詩、文、書、畫等藝術作品,為攝影藝術語言表現提供了豐盛的借鑒形式。中國56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習俗,遍布全國的歷史古跡、物質文化遺產、祖國的大好河山、為攝影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表現內容和創作題材。中華民族偉大智慧與創造力,是維系中華民族團結與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文化的再開發、再創新,將使得中國攝影藝術保持長久的生命力,成為視覺文化時代攝影藝術發展的堅實根基。中國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盡管歷經了風風雨雨朝代更替,但始終沒有中斷得以流傳下來,這在世界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其原因就在于繼承了民族文化中有生命力的東西,并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實踐中更新。一個民族的發展和復興離不開對優秀文化的繼承,任何一個走在世界時代前列的民族,其民族文化都是民族性和時代性相結合。只有立足于時代和民族發展的需要,才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真正繼承。能否把握時代的脈搏,與時俱進,這是判斷民族文化的價值是否富有生機活力的關鍵。實現現代文化、現代文明、并不是要把傳統文化消滅,而是要在新時期使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的轉變,把我國從一個文化古國、文化大國、建設成為現代文化強國。只有這樣才能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和攝影藝術相結合,在視覺文化時代創造出既具有時代精神,又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中國特色的攝影藝術。
(2)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熱情參與促進了攝影藝術的大發展、大繁榮、并使之成為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在新傳播環境下攝影已經實現了大眾化和日常化,使人人都成了影像信息的創造者、傳播者、享用者。攝影越來越多地被認為是一種精神文化享受,是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最簡便的方法。攝影已成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參與性最強的藝術門類。攝影藝術在展現和記錄我國建設小康社會偉大實踐,以及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項事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進入21世紀是世界在各方面都發生著激烈競爭的時代,有經濟上的競爭、科技上的競爭、軍事上的競爭、文化軟實力方面的競爭。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競爭,而在人才的競爭中人的文化素質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要充分利用廣大人民群眾對攝影藝術的喜愛和熱情參與,所搭建的藝術與大眾之間的橋梁,使攝影藝術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普及。使之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實踐,提高文化素質的重要手段,進一步促進我國攝影藝術的大發展、大繁榮。
攝影藝術是一種特殊表達語言,然而攝影藝術語言又有其自身的不同于其他媒介語言的特質,攝影藝術具有以影化人,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一種很好的溝通方式。要始終依靠群眾推動攝影藝術創作,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和原動力,增強群眾在攝影藝術創造熱情,暢通群眾投身攝影創作的渠道。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每個時代都會有產生新的民族性訴求,廣大人民群眾精神生活需求是攝影藝術發展的強勁推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歷史時期,由于面臨國際國內環境的深刻變化,中華民族重大歷史使命和民族共同利益的需要,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顯得特別重要和緊迫。攝影藝術能引領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向上,豐富攝影藝術創作和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要努力提高攝影藝術的大眾化水準,拓展攝影藝術的理論內涵和創作實踐外延。讓廣大群眾在攝影藝術創作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理想,體現自身的價值,使之成為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和歷韌彌堅的民族凝聚力重要力量。
(3)視覺文化時代攝影藝術的普及、發展使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迸發。視覺文化時代攝影藝術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極大影響著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創新。中國傳統文化中崇尚道德、重視智慧、強調文化藝術修養。攝影藝術的最高境界在于表現出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和親密關系。這主要取決于攝影藝術家思想素質和藝術修養,孕育于成長的社會環境以及沉淀于傳統文化中的基因。攝影藝術的普及發展激發了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廣闊的文化舞臺。使他們在攝影藝術創作過程享受到歡樂,在攝影藝術創作中找到了人生的坐標,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視覺文化時代攝影藝術地再現了我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建設小康社會的精神風貌,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提高了國家整體文化軟實力。同時,在攝影藝術創作過程中使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創造性、全面的迸發出來。
美是一種智慧,人不能沒有美,不能不追求美創造美,以滿足對人生的理想和自我美好生命狀態的期盼。而美也離不開人,美能夠給予人健康愉快和美妙的生命感受。任何一種藝術創作理念都潛藏作者思想觀念,觀念性具有一定的區域化和個性化。攝影藝術的發展成果應該為全體人民共享,人民群眾通過攝影藝術創作,發現并認識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一個民族的習慣特征,一個社會的生存環境狀態,都會直接影響一個人思維模式的形成和發展。視覺文化時代攝影藝術發展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廣大人民群眾通過攝影藝術創作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自覺自信,懷著一種理想,傳遞一種能量,肩負一種使命。形成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的新局面。
2 新傳播環境為攝影藝術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要總結經驗深化認識、樹立精品意識,實現攝影藝術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1)攝影藝術要與現代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新興學科之間相互融合滲透。新傳播環境下攝影不僅是一種具有審美功能的視覺藝術,又是一種傳播現代視覺文化的重要載體。新播環境使攝影藝術傳播的手段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攝影藝術的功能在記錄、傳播、審美、和語言表達等方面不斷拓展完善。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攝影藝術與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更加緊密。攝影藝術與現代藝術、新興、交叉、邊緣學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有利于創造出充分表達攝影藝術思想理論體系、概念、范疇、邏輯結構的全新攝影藝術語言表現形式。攝影藝術與互聯網絡的結合,成為最符合這個時代具有廣泛話語功能的媒體。新技術傳播手段和新媒介,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的廣泛應用,將攝影藝術知識價值和傳播影響充分發揮,使攝影藝術作品更有表現力和感染力。新傳播環境下使攝影藝術具有即時性、交互性、開放性、信息化、大眾化、娛樂化、全球化等特點。攝影已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和一種傳播媒介,同時已經成為覆蓋廣泛、快捷高效、影響巨大、發展勢頭強勁的大眾傳媒體系。數字科技革命更加急速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面貌,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念,也影響著社會輿論機制的形成。攝影藝術發展追求的是思想性和學術貢獻,使廣大人民群眾在創作過程對自身的存在意義和生存責任有更為深刻的理解。人類總是通過繼承和創新文化來創造美好生活,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對自己民族文化有堅定的自覺自信,才能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煥發出創新與創造的活力,為新時期攝影藝術創作提供了深厚實踐基礎。
(2)新時期攝影藝術創作要把反映社會熱點問題與真實記錄普通百姓生活結合起來、創作更多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攝影藝術精品。視覺文化時代的攝影藝術是一種生活中情致和情懷,攝影藝術創作過程中,要求攝影家以新穎獨特的角度方式向人們展示這個世界。攝影藝術要不斷從生活中吸取生命的營養,即要關注現實社會重大熱點問題,又關注人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不斷發現新的創作領域,新的創作題材,攝影家應該走進百姓內心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更多注重社會生活常態中的變化。要對生活有深入觀察和判斷的能力。把人文關懷作為一個新的理念和視角,把自己的興趣愛好與時代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找到映照社會現實關乎民心民意的真問題。攝影藝術創作要避免空洞的敘事,更多的表現普通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典型瞬間,表現我們身邊看似平常的人和事。攝影家應該以平民化的視角,在所生活的街頭巷尾拍攝他最熟悉的,最能感同身受的事物,更加選擇平和的語言表達方式,沒有刻意的夸飾,不過分追求變形夸張的視覺沖擊力。而是注重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以形成全新的攝影藝術的審美視界。
偉大的時代需要精品力作來記載,崇高的理想需要精品力作來弘揚,攝影藝術作品要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攝影家要努力尋找與時代最佳切入點與契合點,選準適合自己個性的創作目標。攝影藝術創作要順應社會生活的變遷,樹立精品意識,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攝影藝術創作靈感作品無疑來源于生活,從百姓生活中發現挖掘那些鮮活的素材,只有敏銳捕捉到時代涌現出的可貴品質和精神風貌,才能創作出具有高度藝術水準和感染力的精品佳作。優秀的攝影藝術作品往往是捕捉住平凡生活的亮點,并使觀者感覺到生活的體溫。體現平淡真實的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題材,反映人們內心真實訴求,且富有時代感的作品是最受觀眾喜愛的。只有進一步體現出攝影藝術的博大與精深,體現出攝影藝術作品的精致與精美,才是攝影藝術的真正提升,并使之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由此所形成新的藝術標準,創作觀念和審美價值體系,將對攝影藝術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3)建立符合我國市場經濟規律的影像商業運作模式、是實現攝影藝術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要物質保障。攝影藝術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有序的產業鏈和成熟的商業模式,商業運作模式的建立對實現攝影藝術健康可持續發展極其重要的。世界各國發展經濟學理論及實踐證明,當一國人均GDP達到一定水平,追求個性時尚精神的文化消費需求將快速上升。視覺文化時代人們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將形成以普通大眾為中心的龐大影像文化消費市場。努力適應和把握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和市場需求,在注重文化底蘊和文化品位的前提下,形成影像文化產業其獨特的產業鏈。以創意+科技+服務為經營理念,形成上游的攝影藝術創作,中游的攝影作品制作宣傳推廣,下游的攝影作品營銷服務。推廣優秀攝影藝術品企業的誠信經營理念及運作模式,拓展國內市場乃至全球市場。在構建組成有序的影像文化產業鏈過程中,中國攝影家協會應該充分發揮專業影響力和指導作用。
攝影家為了追求創作的完美,在不斷地更新器材設備,包括外出創作采風吃、住、行、都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并付出了極為艱辛的勞動,攝影家的創作成果得到應有的報酬是理所應當的。要建立完善攝影藝術作品收藏機制,新聞圖片等有關部門要與攝影家建立作品簽約機制,形成攝影作品市場的供求關系,完善攝影作品市場的生產與消費,制定攝影藝術作品合理市場拍賣價格。藝術品經營單位要開展面向大眾的藝術鑒賞和藝術消費常識活動,形成以文化生產單位和個人為主體,以優秀攝影產品的市場化開發為重點,探尋切實可行的市場商業模式。因此,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影像商業模式有效運作,使影像產業發展規律的產業鏈構建和延伸得到加強。是我國攝影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有力物質保障,必將進一步激發攝影家的藝術創造活力。
3 中國攝影家要敢于面對現實社會存在的問題、發揚團結合作的奉獻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1)攝影家要增強社會責任感、發揮攝影作品在反腐倡廉建設中的獨特作用。當今中國攝影作品缺乏輿論監督的力量,改革開放30年來雖然社會發展我們取得很大成績,但是由于我國行政管理體制存在很多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之處。現實社會中還存在很多陰暗面以及破壞穩定的不和諧因素。尤其是政治體制改革及民主法制建設的滯后,領導干部缺少必要的監督,以至腐敗現象泛濫并成了廣大群眾反映最突出的問題。這就要求攝影家用利用照相機這個最說真話的武器,在信息傳媒社會充分發揮攝影作品的輿論監督作用。攝影家要對現實社會中的封建迷信、不文明、不和諧、環境污染以及各種腐敗現象進行無情揭露曝光,將攝影的鋒芒指向社會所共同面對的問題與困境,保證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攝影家要利用新媒體環境下影像傳播作為社會監督批評有力工具,對腐敗分子形成強大的道德和法律壓力。
視覺文化時代影像傳播已經成為最重要的傳播形式,新媒體出現表面看是傳播技術的革新,深層次意義在于它催生了社會民眾自身各種權利保障。民眾可以通過新媒體網絡發表自己的看法,對社會事務中不合理現象提出批評和建議。新媒體環境下影像傳播以高速度、覆蓋廣、客觀真實、影響大等特點,是承載這些批評和建議最佳平臺。當前,廣大人民群眾最痛恨的就是貪污腐敗和分配不公,而腐敗分子最害怕的就是群眾監督批評和媒體影像曝光。中國攝影批評的任務還很重道路還很長,需要做的建設性工作還很多,攝影家要進一步增強社會責任感。通過新傳播環境下攝影作品產生的強大輿論監督力量,為鏟除產生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創造條件,使反腐倡廉意識作為一種社會公德深入人心,讓公正清廉成為每個公民心中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線。
(2)攝影家要做到學術上的純潔與純凈、為中國夢的實現做出應有的貢獻。視覺文化時代攝影家在國家和民族發展進程中負有重大責任的群體,也最大限度地為攝影家提供建功立業的舞臺。攝影家應該有自己的學術領域和學術品格,做學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精神格局,攝影家有大一些的精神格局,有高一些的精神境界,有相對開闊的精神氣象或胸襟,才能把學問做大做實。中國正處在發展轉型的重要時期,涌現許多新事物新問題。攝影家要站在歷史和時代制高點上做學問,發揚團結合作的奉獻精神,應該靜下心來腳踏實地多研究些實際問題。要多聯系中國攝影藝術現狀,尤其要多提出具體的研究思路,這對攝影家來說既是機遇也是考驗。攝影家更應該成為社會信息的跟蹤者和思想的提供者,是否了解當代攝影學術發展前沿,是否關注社會重大現實問題,是衡量攝影家社會責任感和學術良知的重要標志。
一個國家的視野能夠決定他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一個人的視野能夠決定他的事業和成就和人生高度。攝影家要具有豐富規范基礎理論知識,深厚寬廣的學術視野,為中國夢的實現做出應有的貢獻。首先,攝影家學術研究要具備真誠的態度,要有深厚的生活積累,把握攝影創作藝術規律,要有抑制不住的創作渴望和沖動。其次,要具備真實的態度,作品即人品,要腳踏實地,更關注攝影藝術語言的多元探索,有滴水穿石的精神。第三,要有追求真理的態度,做到學術上的純潔與純靜,要舉重諾輕的洞見,要有抽絲剝繭般的論證。因此,攝影家要始終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和獨立的判斷力,要把人生夢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真正將國家前途民族利益擺在首位,為我國攝影藝術事業的發展提供聰明才智。事實證明一個攝影家作品如果能夠贏得廣大人民群眾支持,他的學術價值就能延續的更為長久。
4 汲取當今世界攝影藝術前沿理論和創作成果、尋找對中國特色攝影藝術發展道路具有借鑒意義的新思路
(1)跟蹤國外最新攝影藝術發展趨勢與創作理念。中國攝影藝術發展要有國際意識世界眼光,充分借鑒人類文明有益成果,積極開展對外攝影藝術交流,了解國外攝影文化科技發展趨勢和最新成果的了解。當代攝影藝術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繁榮。要利用國際攝影文化交流活動空間與平臺,跟蹤國外最新攝影藝術發展趨勢與創作理念。在吸收借鑒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要充分理解當今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后的影像文化背景,尋找對中國特色攝影藝術具有借鑒意義的創作新思路。在中西方攝影藝術對話比較中尋找新的共同發展的和諧之路,進一步推動中國攝影藝術走向世界。中國作為當今世界攝影藝術大國和攝影強國,正引起國際攝影界極大興趣和高度關注。近年來攝影藝術在我國對外文化交往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前,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與相互依存得到加強的同時,彼此間的內在差異與深層矛盾也日漸凸顯,加強攝影藝術對話與交流變得尤為緊迫和重要。這要求我們積極探討文化交流對話的現實基礎和有效途徑,深度發掘跨文化對話的人性依托,合理鋪墊跨文化對話的價值基礎,積極構建跨文化對話的有效平臺。在全球化背景下超越跨文化傳播的現實鴻溝,努力提升跨文化對話的思想境界。在借鑒與吸收西方話語優勢的基礎上,更深入有效利用西方現有文化價值體系中所包含的合理成分為我所用。從而在國際學術交流中形成獨特的中國聲音,擴大中國攝影藝術的學術影響力,提升中國當代攝影藝術在世界的影響力和認知度。
(2)構建中國特色的攝影學術話語體系。建立中國特色的攝影學術話語體系是十分嚴肅的學術工作,用中國話語準確詮釋中國攝影藝術的獨特軌跡,在重構與創造中提升中國話語的科學性和影響力。長期以來由于我們大量引進西方學術話語體系,影響了中國攝影學術的獨立精神和特有風格。借鑒西方不等于照搬,更不等于創造與創新,中國攝影學術界必須增強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要了解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現狀,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與方法,不僅需要勇氣和智慧,也需要謹慎平和的心態。文化創造活力往往在本土與世界、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現實的交流碰撞中生發。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不是決然對立的,世界文化不是一種脫離了具體民族文化的孤立文化形態,相反愈是具有獨特性的民族特質愈是容易獲取世界地位。中國攝影家應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向西方文化展示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將我們最好的作品拿給世界,讓我們最優秀的攝影家走向世界。
當前我國攝影藝術正處于發展關鍵期,要提升中國攝影在國際學術領域的話語權和主導權,在對話中展現和提升自己的學術競爭能力。首先,要認真汲取中國優秀歷史文化中的合理元素,挖掘和闡釋其中符合時代精神具有普遍意義的思想精華。發揮中華民族攝影藝術具有繼承性和超越性的深層審美價值內涵,充分利用攝影藝術作品展示國家形象,拓展國家利益。其次,創造性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實現與世界現代文明相協調,使之成為創新和發展中國特色攝影話語體系的重要源流。攝影藝術要與時代脈搏相契合,著眼于解決中國現實問題,致力于時代精神的中國表達。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繼承傳統而不保守,視野開闊而不盲從。第三,要打破西方學術話語壟斷權和西方學術學話語的盲目崇拜,加大中國攝影文化對外傳播交流的力度和廣度,讓西方讀懂中國,逐步建構一種在吸納西方文化基礎上更高的新國際話語體系,在世界取得與中國大國地位相匹配的學術話語權。
5 結束語
深刻認識新時期中國攝影藝術科學發展觀的意義十分重大,實現攝影藝術科學發展并不是一個純粹的學理性問題,而是視覺文化時代具有深刻內涵,并具有強烈針對性的社會現實問題,只有原于實踐的理論才能高于實踐并用以指導實踐。實現攝影藝術科學發展要把反映人民群眾心聲為根本價值取向,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回答當前攝影藝術創作實踐對理論創新的期待,促進中國攝影藝術的大發展、大繁榮。中國攝影家要發揚團結合作的奉獻精神,做弘揚中國優秀文化的主力軍,從全球文化的角度認識當代中國攝影藝術的價值和意義,為促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作者簡介:梅常青,男,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教育委員會高等教育部理事,1982年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系(油畫專業),現任教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從事攝影藝術教學,攝影藝術理論研究,攝影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