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培源
摘 要:攝影是發現的藝術,攝影藝術具有四個基本特征,即紀實性,科學的認知與認證作用,光與影的合奏、真與美的統一,瞬間性與機緣性。
關鍵詞:藝術;美學;攝影藝術
攝影藝術的特點,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加以闡釋:
1 紀實性
攝影是一種記憶模式,可以為我們凝固任何一個突發的現實事件,大至一次自然災難,小至一場家庭紛爭。如果攝影者有起碼的道德基準和嫻熟的攝影技術,他通過照相機所捕捉到的所有鏡頭,將成為最真實的歷史記憶,并成為后人研究事件發生經過的最真實的歷史檔案。當然,攝影有時也是非常個人化的,它所表現的內容有時也是十分日常化的。例如,一張肖像,一張旅游照片,乃至一張靜物照。但是,這些在自然的生活狀態下被定格下來的照片,即使原本出于保留個人記憶的需要,由于真實地反映了時代的風尚和歷史變遷的痕跡,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與意義。一張“文革”時期的軍裝小照——照片中滿懷革命理想的純真的表情,不僅僅定格了一段個人成長的歷史,而且也真實地記錄了一個時代的信仰和價值追求,一個時代的審美風尚。所以,在很多情況下,肖像攝影中的個人面孔,往往理所當然地被視為時代的面孔。
照片背后所凝聚的現場感、鮮活感和真實感,是照片也就是攝影區別于或者說優于繪畫的重要方面。正是因為這種現場感、鮮活感和真實感,使得照片比繪畫或話語享有更大程度的信任。本雅明說:“攝影這種極其精確的技術展現了手繪圖像無法擁有的價值。”藝術史上不乏具有強大藝術震撼力的反映真實的歷史事件的歷史畫,但是,與反映同一歷史事件的攝影作品相比,就準確性、紀實性和可信性而言,繪畫與照片顯然沒有可比性。社會變遷的線索和痕跡,事件發生的原因和結果,所有這一切,我們都可以通過照片找到形象的、可信的確證,而在話語甚至在繪畫中,其中的信息最多只能作為歷史的旁證。因此,攝影本身所具有的檔案功能和文獻價值,非其他藝術形式可以比并。
攝影的紀實性除了具有“我那一天在場”的意義之外,還衍生出一種時間和空間的替代性意義。換句話說,攝影除了自訴的記憶性,重構親歷的歷史之外,它在時間向度和空間向度上都具有延長他者,或者說觀者視力或擴大整體感知能力的功能。博德里亞說:“攝影敘述的是我們缺席時的世界的樣子。鏡頭探尋的就是這個缺席。即使是在飽含感情的面孔與身體上,鏡頭所尋找的仍然是這個缺席。”博德里亞所要表述的意思是,攝影可以使任何缺席者在場,獲得真切的形象感知。在我們所不曾參與的歷史中,那些曾經出現的人或事,或者在我們所不曾參與的空間中,那些人或事或境遇或景象,我們都可以借助攝影的媒介,通過照片看到。這就是攝影的另一種特性,另一種價值,真正意義上的媒介價值。
2 科學的認知與認證作用
照片被視為“自然的手印”,又被視為“學者真正的視網膜”,莫尼卡·西卡爾認為,這樣的觀點不僅揭示了一個事實,它還宣布在藝術或工業方面供人玩耍的攝影術具有科學認證作用。所以莫尼卡說:“攝影始終離不開地理學和人種學。它像傳遞知識一樣地傳遞視覺,像傳遞事實一樣地傳遞不安,從而證明人體和世界的物質性,賦予它們一種可悲的現實性。它特別擅長反映悲劇:自然災害,戰爭和事故。”也就是說,照片既可以反映社會悲劇,也可以記錄自然災變,成為科學認知的載體。
即使不從純粹的科學資料照片,諸如植物動物標本照片,日食月食的照片,單是通過一些風景照,或者是具有高度藝術性的花卉照中,我們依然可以找到一些可以作為科學認知的信息。例如,一幅本來是為了藝術目的而拍攝的暴風雪來臨前的風景照,科學家也有可能從云彩在天空分布的情況,了解到他所需要的有關大氣科學的信息;當然,反過來,一幅本來是天文學家用來記錄天體運行狀況的照片,有可能是一幅具有較高藝術欣賞價值的作品。因此,在很多情況下,作為藝術作品的照片,往往在科學家、研究者眼中,會成為具有寶貴的科學認證作用和認知價值的媒介。
3 光與影的合奏,真與美的統一
攝影雖然實現了手的解放,但是,同時它又進人了一種受多方面限制的境遇。攝影一度被稱為“陽光畫”,這說明攝影對光影具有很大的依賴性。事實上,攝影本身就是一種光的藝術,或者說是一種運用光影造型的藝術。攝影師對光影明暗的不同處理和調度,往往直接影響照片的藝術效果。阿爾伯特·倫格——帕契的《冬天的柳樹》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光影合奏的實例:白皚皚的雪野,襯著黑黝黝的柳樹林;鏡面般平整的溪流,倒映著樹的影子。帕契通過自然而巧妙的光影配置,為觀眾創造了一個遠離塵囂的、不受任何外力打擾的寧靜的世界,一個用明暗打造的空寂的宇宙。
一幅好的攝影作品,至少需要三個方面的條件:合適的自然條件或人工條件,即光與影、明與暗方面的氛圍的營造;自然的、真實的、典型的、富有表現力的攝影對象;和諧的、有創意的構圖。光與影,在某種意義上充分體現了攝影中人與自然的協調,技術與藝術的統一。這里面包括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自然中合目的的光與影的存在,需要技術的眼睛去發現和調節。二是自然界中沒有合適的光與影,需要受過訓練的手和眼睛去布置,在廣告攝影、人體攝影中尤其如此。真實的對象,典型的對象,則除了需要專業的訓練之外,還需要具備藝術的倫理,健康的心態。由于攝影在所有視覺形式中具有極高的可信度。因此,在攝影中單純的真實,或者說表面的真實,有時會傳達出非真實的、錯誤的信息。呈現在鏡頭前的一切,無疑都是可靠的。但是,并不一定是典型的,因而也并不一定是真實的。真實是攝影的生命,攝影沒有真實,就沒有存在的必要。真實在某種意義上說,來自于自然,來自于鏡頭對外部世界不經意的掃描或瞥視,換句話說,攝影的內容沒有任何人工性。只有這樣,攝影才具有客觀性,才具有真實性。
單純的真實,即使是具有典型的、普遍意義的真實,仍然還不夠。它還需要藝術性,需要美,具體地說,需要畫面和場景的調度、角度的選擇、光影的調節、拍攝時機的選擇等。例如,荷賽獲獎作品《海嘯》,就是一幅融合了上述三個方面因素的典型作品。畫面其實很簡單,在陽光燦爛的正午,一位悲痛欲絕的印度婦女匍匐在海灘,哀悼在海嘯中遇難的親屬。照片左下角是一只被海水浸泡過的布滿泥沙的手臂,上面是半截繩索,下面是一根鐵索鏈,右上角是一只鞋子,畫面主體就是那個攤開手掌的、無助而悲傷的婦女。在她那攤開的手掌旁邊,是她用雙手拍擊出的深深的手印,是呼天搶地的悲情留下的痕跡。陽光從空中直射下來,在女人和死者手臂旁邊留下巨大的陰影。很難想象有比這幅照片更簡潔更自然的處理了,但是,這里面卻包含了無比豐富、無比深刻的內容,也表達了攝影師無比痛切、無比博大的情感。
4 瞬間性與機緣性
所有的造型藝術從終極效果看,都具有瞬間性的審美特點,因為它們都是一個生命或一個事件或一段歷史的瞬間的定格。攝影與其他造型形式的不同在于,無論是從結果看,還是從操作上看,攝影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瞬間性特點。它不僅定格了歷史的一個瞬間,而且也定格于歷史的瞬間。繪畫、雕塑這類具有明顯的瞬間性特點的藝術形式,其創作過程往往相當漫長,短至幾天,長至數年乃至數十年。攝影作為最便捷的藝術形式,它的創作,往往在一瞬間就完成了。在這個意義上說,攝影是一門從瞬間始,以瞬間終的藝術。
攝影的瞬間性,也是它獲得繪畫所不具有的真實性的關鍵因素。在繪畫中,即使是肖像畫,畫家所面對的對象往往會把自己最佳的精神面貌展示出來,因為他們通常會不自覺地采取形象修辭即表演的形式,結果往往只是展示了自身最美好的一面,這就決定了畫家所獲得的視覺信息往往不是最典型最真實的;攝影卻不同,由于攝取的時間極短,照相機又極靈便,攝影師就有可能采取隱身的方式,使攝影對象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偷拍或抓拍。因此,攝影的終極產品往往是既自然又真實的,另一方面,攝影的瞬間性也使它在準確迅速地表現運動的人和物體方面,與繪畫產生了明顯而重要的區別:攝影可以準確捕捉運動的人和物體在運動瞬間的形象,而繪畫一般只能表現運動的人或物體運動時的持續的形象。阿恩海姆說:“攝影師對于不留痕跡地捕捉生活的自然流動的一面,有一種像獵人一般的自豪。”
作為發現的藝術和瞬間的藝術,攝影最重要的特征恐怕是它的機緣性。機緣是攝影的酵母,也是攝影的生命。有些機緣是可以通過耐心等來的。如佛光,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攝影師發現機緣和把握機緣的能力也至關重要;有些機緣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國著名攝影師多羅西婭·蘭格41歲時拍攝的《流亡母親》,就是因為機緣,使她終生背上了“只有一張照片的攝影師”的包袱。因為從此就不再有那么好的機緣光顧她,她從此也不再有引起轟動的攝影作品。
攝影經過170多年的發展,到后現代時期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雖然單純的與傳統接近的攝影仍然繼續放射出燦爛的光芒,但是,一些新的攝影流派和攝影風格也不斷涌現,使得攝影變得逐漸遠離紀實性而更加具有綜合性和藝術性。有的攝影作品著重于表達概念和觀念;有的攝影作品著重于表演效果;而有的作品通過漫畫、變形的手法,創作奇異的視覺效果,使攝影走向技巧的游戲;還有的作品變成了拼貼和裝置,它們或通過挪用傳統雕塑或繪畫作品,或通過視覺拼貼,使攝影承載了濃厚的戲擬或反諷信息,這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問題。可以預期的是,這種具有綜合性和觀念性的形式有可能隨著時代的發展變本加厲,但是,目前對它作類型上的歸類或定義似乎為時尚早。
參考文獻:
[1] 羅剛,顧錚.視覺文化讀本[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6,113.
[2] 阿恩海姆(美).視覺心理學新論[M].郭小平,翟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