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小莉
摘 要 本文針對小學英語教學設計缺乏思維含量的現象,從課堂觀察出發,分析當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思維發展缺乏關注的原因,探討在導入、呈現、操練以及鞏固階段提高思維含量的具體實施策略。
關鍵詞 小學英語 課堂教學 思維含量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0087-02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和想象能力是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之一。縱觀小學英語課堂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設計時,或過分追求表面形式,一味地關注課堂的熱鬧,忽視學生學習的思維過程;或以應試為目的,機械操練,忽視學生的思維訓練,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盡人意。具體表現在:
1.重形式,輕內容,偏離教學目標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如果只是考慮活動形式的變化,不關注語言內容的特點,就容易偏離教學目標。例如,某教師在教學January、February、March等表示月份的單詞時,用變魔術的形式來呈現新詞匯,學生的注意力會因魔術本身吸引,對所學的詞匯根本沒有關注。這種與學習目標沒有必然聯系的興趣,不能轉化為學生有效的學習態度,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興趣只不過是暫時的情感表象,不能產生真正的學習動機。故教學效果不佳。
2.重模仿,輕思維,形成被動學習
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經常看到師生一問一答的互動形式,以PEP五年級下冊Unit 2 My favorite Season中Let's talk的內容為例,某教師設計了如下教學片段來詢問學生最喜歡的季節。
T: 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S1: I like summer .
T: Why?
S1: Because I can go swimming.
T: Oh, I see. Hello, Tom, do you like summer?
S2: Yes, I do.
T: Why?
S2: Because I can go swimming, too.
T: Ok, Linda, do you like summer?
S3: Yes.
T: Why?
S3: Because I can go swimming.
T: Now please talk about the seasons with your partner.
這段對話看似師生流利地交流,實際上學生只是用教師教學的句型機械地操練,這種操練只停留在知識層面上,很少涉及學生的思維和情感,他們沒有提出自己的見解,思維停留在低水平上重復,以致于不能在真實的情景中靈活交流。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教育評價不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教育部,2012)特別強調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們的一切活動都圍繞如何提高學生的分數進行。學生的分數越高,教師的績效工資越高,利益的誘惑促使教師們普遍重視講解知識,傳授知識,忽略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二是教學主體弱化。部分教師習慣把所有學生的認知都歸零,把知識填鴨式地塞給學生。如果有學生短時間內不能領會,教師則會立刻以暗示性的語言把學生的思路引導自己的既定思維上。這就使學生形成了遵從的思維方式。有教師認為,與其讓學生“兜圈子”,不如直接告知學生答案,以節約寶貴的課堂時間。實際上,真正的教學效率掌握在學生手里,只有學生親身經歷過嘗試、質疑、頓悟、理解、歸納等思維整個過程,才能真正領會所學知識。
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只是一種行為參與,真正的參與關鍵要看學生的思維是否活躍,看學生是否獨立思考。教師只有啟動學生思維,才能使學生有效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教師應在課堂教學的各環節啟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邊學邊思,以思促學,使學生的知識、思維和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
筆者以四年級上冊Unit 5 Dinner's ready B部分中對話為例,在導入、呈現、操練及鞏固階段設計系列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維含量方面作了有益探索。
1.在導入階段激活思維。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度。學生在學習新知時,先要充分運用感覺器官,感知學習資料,然后由感知到表象,再逐步內化成自己的認識。因此,筆者用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教學活動感染學生,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本單元的話題為食物,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習chopsticks,knife,fork等表示餐具的單詞以及句型Would you like some...?詢問對食物的喜好。四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年的英語學習基礎,創設情景幫助學生開啟思維變得尤為重要。筆者設計了“In the supermarket”這一情景,讓學生大膽發言,說出自己所知道的食物詞匯,并引入競爭機制,學生熱情高漲。學生在這一過程暢所欲言,不僅在上課開始很快被吸引到課堂,而且在這一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激活了學生思維。
2.在呈現階段啟迪思維。呈現階段不是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感知、主動學習和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筆者根據課本提供的目標語言和話題,創設出真實情景,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運用語言,充分激活學生的已有認知,使其在課堂上充分表達自己要表達的內容。在所有食物都已經在PPT中呈現出來之后,筆者便問“What would you like for dinner?”引導學生自己說出喜歡吃的食物,學生在這里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意愿,而且每個人都說的不盡相同,同時引入新句型,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學生的思維在課堂的發展過程中尤為重要,筆者在課堂中抓住學生思維的興奮點和引發點,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從而享受到交流的愉悅,發展思維。
3.在操練階段發散思維。建構主義學習論認為,基于記憶和注意的語言操練是一種機械學習,缺乏在語言“理解”和“交際”過程中個人意義的建構。筆者為提供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更大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真正內化語言知識,完成個人意義的建構。設計了“猜一猜”這個環節,分別是個別學生喜歡吃的食物,學生通過向該學生提問,獲得答案。在此活動中,學生的操練不是簡單的模仿與記憶,其大腦一直處于積極活動的狀態,而且輸出的語言是經過思考后的真實表達。通過此次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活動,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散,語言運用能力能到了提升。
4.在鞏固階段拓展思維。只有貼近生活實際的內容才容易被學生理解和運用。教師要設計精妙的活動,并巧妙設問,引發學生主動思考,有的放矢,從而拓展思維。筆者設計了一個活動,一位學生裝扮加拿大朋友Mike來到我們班級做客,熱情好客的學生們紛紛請他到自己小組會餐,通過不斷詢問對方想吃的食物,鞏固操練了新句型。同學之間通過真實的情景進行熱烈的交談,不斷地鞏固操練,拓展了思維能力。
因此,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體驗、經歷、運用的學習過程中發展和提升思維,讓英語課堂成為孕育學生思維的沃土,讓語言交流成為演練思維的舞臺,引導學生實現語言知識和思維共同提升與發展,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