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鳴 姜寧 劉帥
摘 要: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聲樂音樂、中國器樂音樂和中國戲曲音樂作品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發(fā)展,其創(chuàng)作背景、主題思想、價值觀念等都有很大的差異,通過研究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音樂的發(fā)展可以為研究中國音樂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提供重要的理論的基礎和保障。
關鍵詞:中國;音樂;發(fā)展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音樂也隨著社會變遷、經濟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中國音樂是與時俱進的、是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是豐富多彩的,人們在音樂作品中傳承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積淀和品質,中國音樂按照總體上大體可分為中國聲樂、中國器樂、中國戲曲音樂,本文將中國音樂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研究:第一個階段,建國初期。第二階段,“文革”期間。第三階段,改革開放以來。
1 中國聲樂發(fā)展概況
第一階段:新中國建立初期。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經濟仍十分貧困,人民群眾負擔沉重,嶄新的時代和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激勵著音樂家們的創(chuàng)作,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等文藝方針指導下,聲樂創(chuàng)作成為各類音樂創(chuàng)作中影響最大的領域,且持續(xù)了近30年。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中國音樂有近萬首歌曲問世,包括抒情歌曲、兒童歌曲和合唱歌曲等,最有突出影響的歌曲有:《歌唱祖國》《我們走在大路上》《我的祖國》《讓我們蕩起雙槳》《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長征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學習雷鋒好榜樣》《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我為祖國獻石油》等。這些歌曲從不同的角度真實地反映了人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奮發(fā)向上的崇高情操。
第二階段:文化大革命時期。十年浩劫,我國聲樂藝術遭到嚴重破壞。在“洋唱法要掉進京劇里”的指示下,強調一切聲樂工作者全部要唱京劇。全國所有音樂院校師生都下放到農場、農村,專家成了反動學術權威,將從國外回國的人士認作成為間諜、特務。文化大革命時期,由于政治風波不斷,黨內“左”的錯誤嚴重,極大地阻礙了音樂的正常發(fā)展,中國音樂事業(yè)發(fā)展走了一段曲折、復雜的迷路,產生了政治色彩極其濃重的《語錄歌》《憶苦思甜歌》《大海航行靠舵手》等聲樂作品,這些作品形式單一或鼓吹個人崇拜或是純粹的政治作品,盡管這些音樂作品逐漸被人們淡忘,但其教訓卻是極為深刻的。“文化大革命”時期,雖然“樣板戲”是當時文藝作品的主旋律,但在聲樂方面除“語錄歌”、“詩詞歌”外仍產生了一定數(shù)量的優(yōu)秀作品。例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打起手鼓唱起歌》《北京頌歌》《阿瓦新歌》《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等打上時代烙印的歌曲。
第三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黨內“左”的思想逐漸被糾正和清理,黨與政府制定了以改革開放為主的一系列新政策,文藝方針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純粹政治題材的歌曲創(chuàng)作大量減少,少年兒童歌曲創(chuàng)作量也不大,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沒有多少音樂作品。只有《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春雨蒙蒙的下》等音樂作品問世。80年代初期,一批頗受人們喜愛的歌曲相繼出現(xiàn):《在希望的田野上》《大海故鄉(xiāng)》《長江之歌》《太陽島上》《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風采》《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等,這些作品取材于民間標題性音樂小品,旋律流暢突出,民族色彩鮮明。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事業(yè)的不斷推進,音樂文化事業(yè)在中國人民音樂生活和現(xiàn)代音樂建設的地位逐漸提高。港臺音樂也不斷傳入內地,并迅速風靡。例如,《萬里長城永不倒》《孩子,這是你的家》風行一時。中國的民族音樂為西洋樂器所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交響音樂作品以及歌劇、舞劇等等都開始以全新的面貌大步前。中國大陸的李谷一、蘇小明、李雙江、胡曉平、才旦卓瑪、彭麗媛、關牧村、鄭緒嵐、郁鈞劍、毛阿敏、那英、李娜、屠洪剛、成方圓、毛林、劉歡等歌唱演員的個人專輯和大量的民樂、輕音樂、戲曲、曲藝、民歌流行音樂占據了中國的音樂市場。此時,陜西民謠、東北二人轉、少數(shù)民族歌曲也到達了一個發(fā)展的高峰。
大型事件或活動的主題歌曲因其鮮明的主題、內在的含義、明快的節(jié)奏也受到了極大的追捧。例如,記錄中國改革開放的《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秋天的訴說》《唱起春天的故事》《變臉》等,描述了改革開放的歷史背景、發(fā)展進程,以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2008年中國北京奧運會的《同一個世界》《北京歡迎你》《夢想在望》《五大洲的夢想》等,這些音樂作品不僅宣傳了北京奧運會的主題和精神,還表達了對世界和平的向往和渴望。
2 中國器樂發(fā)展概況
第一階段:新中國建立初期。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搜集整理了大量民間器樂音樂作品,使我國民族器樂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廣陵散》《大胡笳》《山鬼》《十番鑼鼓》《河南板頭曲》等音樂作品廣泛流傳于民間,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新中國成立后,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一批民間的器樂演奏家走入了各級專業(yè)團體,他們通過采風、整理、挖掘、創(chuàng)作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器樂作品,較為突出的有《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大起板》(板胡)、《慶豐年》(箏)、《鷓鴣飛》(笛子)、《鳳凰展翅》(笙)、《彝族舞曲》(琵琶)等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進行了積極的民族樂器改革,加鍵嗩吶、加鍵笙、十二平均律揚琴等樂器的出現(xiàn),豐富了我國民族器樂,深化發(fā)展了我國民族音樂。建國初期,由于當時社會政治環(huán)境的影響和制約,器樂作品單調、刻板,專業(yè)的民族器樂作品數(shù)量少、質量低,演奏效果差;器樂作品過于偏向樂器的演奏技巧,和聲效果差、作品旋律欠佳,器樂作品缺乏深度和廣度;器樂作品地域性強,宣傳交流途徑單一,使好的器樂作品沒能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有效的推廣。
第二階段:文化大革命時期。器樂音樂經過文革時期“打倒一切”極端瘋狂時期,產生了《奔馳在千里草原》(二胡)、《戰(zhàn)臺風》(箏)、《春到沂河》(柳琴)、《牧民新歌》(笛子)、《公社春來早》(板胡)等優(yōu)秀作品,但總體來說,題材、內容比較單一,樂器演奏創(chuàng)新性差。
第三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改革開放以來,作曲家創(chuàng)作了一批主題鮮明、旋律優(yōu)美的民族器樂作品,以中國樂器為手段,多數(shù)突破了原有地方樂種的傳統(tǒng),探索性地吸收了現(xiàn)代多聲音樂創(chuàng)作的經驗來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民族器樂創(chuàng)新在題材上、內容上得到了相應的拓展,在樂器的品種體裁上更趨多樣化,主要音樂有:古箏曲《慶豐年》《戰(zhàn)臺風》等,二胡曲《陜北抒懷》《豫北敘事曲》等,琵琶曲《彝族舞曲》《唱支山歌給黨聽》,揚琴曲《映山紅》《彈詞三六》等,柳琴曲《春到沂河》等,合奏曲《豐收鑼鼓》《喜洋洋》等,中國民族交響樂《大夢敦煌》《第一交響序曲》《文城公主》等。這些作品結合了中、西音樂的技巧與文化,使中國音樂呈現(xiàn)了一種新的風貌。我國以鋼琴為主的西洋樂器作品也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主要作品有《快樂的節(jié)日》《新疆舞曲第一、二號》《巴蜀之畫》《舞劇〈虞美人〉選曲》等。這些獨奏、合奏器樂作品是對中國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積淀,是對中國共產黨開展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帶領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勝利和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是對人們頑強拼搏、自我激勵、團結協(xié)作、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弘揚,是改革開放后中國人民心聲和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體現(xiàn),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endprint
3 中國戲曲音樂發(fā)展概況
中國戲曲音樂歷經800多年的發(fā)展和革新,以其悠久的歷史、濃厚的積淀、通俗的題材博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新中國成立以來,傳統(tǒng)戲曲音樂也隨著了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而不斷被賦予新的形態(tài)和主題。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傳統(tǒng)戲曲音樂的發(fā)展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新中國建立初期。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戲曲發(fā)展秉承“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用傳統(tǒng)的戲曲作品表現(xiàn)現(xiàn)代社會的鮮明主題,反映新中國人民的審美趣味和文化需求。戲曲音樂工作者站在批判和繼承民族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高度,積極地開展戲改工作,以提高戲曲音樂作品的文化性和藝術性。隨著中國戲改工作的全面開展,一大批優(yōu)秀的中國戲曲音樂不斷問世,中國傳統(tǒng)戲曲文化產業(yè)出現(xiàn)了空前繁榮的大好局面。此時,一大批深受群眾喜愛的現(xiàn)代戲曲劇目不斷涌現(xiàn):豫劇作品《朝陽溝》《小二黑結婚》等,京劇作品《戲燈記》《智取威虎山》等,花鼓戲《補鍋》《打銅鑼》等,滬劇《蘆蕩火種》《羅漢錢》等。這些戲曲音樂作品塑造了鮮活的人物形象、講述了積極的歷史事件、弘揚了健康的民族精神等。
第二階段:文化大革命時期。在“文革”時期,由于特殊的歷史條件,產生于封建時代的傳統(tǒng)戲曲遭到武斷地否定,而違反了藝術發(fā)展規(guī)律。廣大戲曲工作者在政治思潮的影響下,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政治思想濃厚、政治導向明顯、政治傾向嚴重的戲曲音樂,《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等“樣板戲”作品幾乎占據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全部市場。許多地方劇種和劇團被迫取消,大批戲曲家遭到壓迫,離開了戲曲舞臺,這一特殊歷史階段,對中國戲曲音樂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第三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傳統(tǒng)戲曲音樂的發(fā)展得到了不斷的復蘇,大量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音樂作品又重新回到了戲曲舞臺。1979年,中國文化部、國家民委和中國音協(xié)聯(lián)合制定了《收集整理我國民族音樂遺產規(guī)劃》,號召在全國范圍內有計劃地收集、整理中國傳統(tǒng)戲曲音樂。學術界也針對戲曲劇種的聲腔、題材和唱調進行了積極的研究,《豫劇音樂概論》《京劇音樂概論》《黃梅戲音樂概念》《昆曲唱腔研究》《戲曲新題》等戲曲專著紛紛問世。
為了適應新的時代背景,吸引青少年觀念對戲曲音樂的關注,中國戲曲界也開展了積極地探索和實踐,創(chuàng)作出了大量全新的戲曲作品。呂劇《金嫂》,滬劇《明月照母心》,漢劇《彈吉他的姑娘》等探索性劇目的出現(xiàn),為中國傳統(tǒng)戲曲增加了新的發(fā)展動力,在滿足既有觀眾審美需求的基礎上,又培養(yǎng)了青少年觀眾的興趣。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音樂明顯的作用就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的偉大復興,蘊涵著民主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鮮明主題,透露出中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和健康向上生活態(tài)度的愿望,凸現(xiàn)著人民長期以來不懈努力,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的決心和信心。
參考文獻:
[1] 何景洋,高明星.運用團體心理輔導加強高校班集體建設[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27(7):46-47.
[2] 李一鳴.談角色體驗式教學法在大學英語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12(5):55-56.
作者簡介:李一鳴(1981—),男,遼寧丹東人,碩士,講師,現(xiàn)任黑龍江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工辦主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姜寧(1977—),女,黑龍江勃利人,碩士,講師,現(xiàn)任黑龍江科技大學武裝部科長,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劉帥(1986—),男,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助教,現(xiàn)任黑龍江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