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概念被炒得火熱,好像有了互聯網就有了一切,互聯網可以顛覆一切傳統企業。
前幾天跟企業家朋友聊起來,大家都認為互聯網概念被過分夸大了,以至于在社會上產生兩種極端心態:一種是恐懼,覺得傳統產業必將被互聯網顛覆,怕自己跟不上時代的變化,眼看著生存空間被擠壓,有些不知所措;另一種就是浮躁,表現為迷信互聯網,認為互聯網包治百病,只有互聯網公司才能成功,急于求成,想通過互聯網概念快速融資上市,而忽略了健康企業的核心要求以及對價值鏈構建的需要。
不可否認,互聯網的確是帶動了行行業業的企業各個環節的變化,并且對某些行業所造成的影響是革命性的,比如說媒體行業、游戲行業以及部分電子行業。但是顯然,互聯網并不能代替一切。它不能代替產品的創新,不能代替技術研發、生產制造和供應鏈管理。互聯網并沒有,也不可能顛覆傳統產業的根本價值和核心價值。
因此,傳統行業的企業大可不必對互聯網有恐懼和抗拒的心理。互聯網金融給用戶帶來了更加便捷的投資理財手段,但是并不能改變傳統金融的核心價值,也就是風險管理;打車軟件能夠給乘客和出租車司機帶來便捷,但是它不能取代開車司機,也不能代替乘客,它本質目的是為了獲得未來電子支付的用戶,以及他們銀行卡的價值;智能手機廠家可以通過手機向用戶推薦應用,擴展盈利空間,但是并不能取代手機的研發和生產制造的價值。
當然總有一些想走捷徑的人,有的甚至把其他環節都外包了,主要放在營銷環節上,希望獲得快速的成功,從而圈來資本市場的錢。他們不去琢磨如何苦練企業的內功,怎樣做好研發,把住產品質量,管理好供應鏈,做好售后服務等等。這樣的業務模式,最終將會被證明是行不通的,他們讓用戶總是饑餓著,產品質量、售后服務頻頻出現問題,消費者投訴不斷。他們忘記了企業成功的短板理論,這絕對不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所以,我們既要張開雙臂擁抱互聯網,同時又不能神化它。互聯網并沒有改變大多數傳統行業的本質,也不會改變傳統行業,因為它無法取代它們的核心價值,它只是傳統產業改進業務流程、提升效能的工具。
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誠信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突出,也更加重要。有些企業和個人利用互聯網獲取信息容易、傳播速度快的特點,以踐踏市場規則,挑戰道德底線的方式來追名逐利,達到快速圈錢的目的。
現在,不少互聯網應用都試圖拿到用戶更大的授權,獲取用戶的聯系人、電話記錄、短信、位置等信息。有些企業拿到這些信息會轉手倒賣,讓用戶深受其害。比如很多人都收到過各種形式的騷擾電話、騷擾短信,被詐騙、被吸費的情況也時常不斷,有的企業為了博取流量,對不健康、不合法的內容視而不見,而有的企業也是虛報用戶數,到資本市場圈錢。甚至有人為了出名,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的信息,都拿到網上去曬、去炒。我們不禁要問我們的社會怎么了?我們的誠信去哪兒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法制、法規的不健全,政府監管的不到位。
最近中國政府在展開大規模的反壟斷行動,罰了很多企業的錢。在國外有人認為這是專門針對跨國企業的,但我的回答是,其實并不是我們最近做得多了,做得過分了,而是我們過去做得實在太少了,以至于大家認為我們沒有這方面的要求,不應該有這方面的監管。
無論是跨國公司還是國內企業,都以為過去習慣的做法沒問題,能一直行得通。而其實恰恰是法律、法規的不到位,市場監管的不得力,才讓那些在國外遵紀守法、誠信經營、享有盛譽的跨國企業,一到中國市場不但沒有把那套市場化的公平競爭、誠信經營的好東西帶過來,反而靠壟斷地位,靠私底下的協議去牟取暴利。有的甚至弄虛作假,超市里故意把生產日期標錯,加工廠里把過期變質的肉賣給餐廳,這些事我相信在監管發達的國家恐怕是難以想象的。反過來的案例也是一樣。一些國內企業,在國內過得如魚得水,日子紅紅火火,但是一到國外,他們依然按照中國習慣的方式去經營,很快就露出馬腳。四處碰壁。不誠信的行為肯定會帶來不公平的競爭,如果用虛假的數字圈到投資人的錢,他會在意業務健不健康嗎?不誠信會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巨大負資產,導致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成本大大提升。
因此,做企業要嚴格自律,用誠信經營好品牌,服務好客戶。一時的名利并不是真正的成功,長久的健康發展才是企業應當追求的目標。同時我呼吁政府能夠加強立法,加強監管,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不留真空,讓不誠信的行為沒有可乘之機,凈化市場上的浮躁之氣,孕育出有更多國際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的優秀企業,這將是我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所在。
(本文是楊元慶在“2014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上的演講,有刪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