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月蘭
摘要:農民工培訓與就業中心是勞務輸入城市的政府專門為失業或無業農民工提供住宿、教育、培訓和安排就業等服務的機構,它具有收容安置、職業教育與培訓、就業推薦、業余進修、職業生涯指導等功能。作為具有社會系統工程和社會福利性工程性質的農民工培訓與就業中心,是由政府主導、企業和培訓機構參與,并以農民工自身為主體的,因此,它的成功推行和實施必須依靠政府、企業和培訓機構以及農民工的共同努力。面對當前激烈的勞動力市場競爭和龐大的失業隊伍,農民工培訓與就業中心應成為提高農民工市場競爭力和就業機會的有效策略選擇。
關鍵詞:農民工培訓與就業中心;內涵;功能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9-0033-03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人們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幸福的保障。面對當前的失業大軍,尤其是失業或無業的農民工群體,目前的農民工培訓存在哪些問題,政府、企業和培訓機構以及農民工自身在就業問題上應該如何定位,我們又該如何解決這一群體的就業問題,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討的。
農民工培訓存在的問題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企業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和技術進步勢在必行,對勞動者職業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但相當數量的農民工文化層次較低,缺乏相應的技術,就業能力不強,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這就導致大量的農民工失業或無業,成為城市的負擔。因此,農民工培訓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并作為一項重大的社會性工程來實施。長期以來,農民工培訓由政府、企業和培訓機構以及農民工三大利益主體組成,現階段的農民工培訓存在諸多問題。
(一)政府部門責任的缺位
我國農民工培訓是在政府政策推動下自上而下開展的,政府部門毋庸置疑在農民工培訓中占據主導地位。有些地方政府的執行力度不夠,對于見效慢、收益小的農民工培訓則不夠重視。另外,盡管我國陸續頒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農民進城務工就業管理和服務工作的通知》、《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促進農民工培訓的相關政策和行動方案,但在中央層面仍缺少有關農民工培訓的專門法律條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進行。
(二)企業和教育培訓機構輔助作用缺少
企業作為農民工培訓的間接受益者,理論上應該成為培訓的助推器,但實際情況卻不盡如人意。有些企業以流動性相對較大為由對農民工培訓不重視,認為這種人力資源投資獲利較小,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參與培訓的熱情較為淡薄;即便是一些開展了農民工培訓的企業,培訓也僅僅停留在安全和法律知識層面,對農民工生涯發展至關重要的技能培訓則很少涉及。
教育培訓機構擁有專業、技術、師資等方面的先天優勢,理應在農民工培訓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承擔應盡的責任,但大多數培訓機構對農民工培訓缺乏積極性。一方面,其他利益主體在農民工培訓中投資較少,培訓機構的辦學條件和師資設備無疑受到影響,這就削弱了以盈利為目的的培訓機構參與培訓的熱情;另一方面,培訓機構還存在理論強、實操弱、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落后、課程設置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
(三)農民工自身觀念的缺失
作為培訓直接受益者的農民工主觀上有非常強烈的培訓需求和培訓愿望,但由于受到培訓資金、培訓時間、培訓回報、培訓內容和形式等內外因素的制約,即便有免費的培訓機制,他們也會因機會成本的增加而對農民工培訓望而卻步。這一方面是由于農民工自身知識儲備不足,影響他們接受新知識的信心和熱情;另一方面是由于農民工多數重視短期效益,忽視自身長遠發展效益。
農民工培訓與就業中心的內涵和功能
筆者所提出的具有社會福利性質的“農民工培訓與就業中心”旨在解決農民工培訓問題,它的突出亮點在于其培訓對象的針對性。農民工培訓與就業中心是勞務輸入城市的政府專門為失業或無業農民工提供住宿、教育、培訓和安排就業等服務的機構。它是由勞動社會保障部門以及教育部門牽頭成立,共同制定具體政策和年度實施計劃,協調有關職能部門及各類教育培訓機構的關系,負責解決農民工諸如安置、就業、培訓、考核等各類問題,促使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工作健康有序進行。它覆蓋每個省、市、縣,具有點多面廣的性質,方便農民工就近選擇。因此,它具有收容功能、職業教育與培訓功能、就業安置功能、業余進修功能、職業生涯指導功能。下面對以上五大功能分別闡述。
(一)收容安置功能
每年有大量的農民工因找不到工作或缺乏技能流落街頭,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瓶頸”。他們上有老人、下有子女,身負養家糊口的重擔,卻因失業或無業而喪失了經濟來源,成為社會弱勢群體。農民工培訓與就業中心作為政府專門為農民工設立的機構,通常為農民工提供免費的短期住宿(一般2~3個月),這不僅解決了農民工因無處可去而到處奔波的后顧之憂,也為農民工參加培訓提供了驅動力。這是農民工有序流入城市,順利成為新產業工人和新市民的前提。
(二)職業教育與培訓功能
職業教育與培訓是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的基礎工程,良好的職業教育與培訓能奠定農民工的崗位勝任力及其發展素質,提升農民工的就業質量,使農民工由體能型向技能型轉變。因此,教育與培訓的目標是解決農民工能夠順利就業以及職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農民工培訓與就業中心本著面向市場、服務區域經濟和區域產業發展的原則,收集用工信息,分析用工市場,掌握用工需求,緊貼農民工的實際需求,提供2~3個月的短、平、快課程,精心設計培訓內容,實行農民工分類培訓,突出針對性和實效性。這是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保障。
(三)就業推薦功能
農民工因信息獲取能力和信息獲取渠道的限制,不能快速準確地獲悉勞動力市場的就業信息、招工信息以及技能需求信息。農民工培訓與就業中心專門成立“就業安置指導小組”,負責就業信息的調查,尤其是勞動力市場供需的調查,為農民工提供市場信息的咨詢和服務。對未就業的農民工提供就業崗位,確保他們有業可就;對已安置的農民工進行跟蹤服務,確保他們就業穩定、收入豐厚。另外,農民工培訓與就業中心還可與部分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定向為企業輸送人才,進一步增加農民工順利就業的可能性。這是提高農民工就業安置率的重要舉措。
(四)業余進修功能
知識和技能的更新迫切要求農民工能夠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及時更新知識與技能,掌握必備的謀生途徑,以期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中處于優勢地位。這不僅是職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是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宗旨所在,更是學習化社會的真諦所指。農民工培訓與就業中心作為農民工培訓的社會性福利機構,不僅為失業或無業人員提供免費教育與培訓,而且也為在崗人員提供免費的職業進修學習機會。一方面,授以農民工工作急需而自身又缺乏的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授予農民工其他工種的知識與技能以滿足農民工變換工作和崗位流動的需求。這是農民工順利實現城市化轉移的保證。
(五)職業生涯指導功能
農民工因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對自我、職業角色、工作中的社會角色、社會行為及自身應負的責任等方面認識不清,這嚴重制約了農民工的職業前景。職業生涯指導的目的是幫助人們發現潛能,并在其學習和生涯發展過程中成功應對機遇和挑戰,它是生涯發展、技能提高和就業成功的關鍵。變化莫測的勞動力就業市場要求人們發展持續性的生涯管理技能,農民工培訓與就業中心授予農民工專業能力、情緒管理能力、人際社會能力和行動能力等方面的課程,使農民工個體對職業生涯有初步覺醒,明了自身的能力傾向、職業興趣以及生涯發展階段任務。這有利于農民工提高責任感,增強自信心,增加競爭力,激發求知欲,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以利于崗位晉升。這關系到農民工的職業發展前景,也關系到其未來的整體生涯發展。
農民工培訓與就業中心建設實施方案
建設農民工培訓與就業中心是一項艱巨且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和社會福利性工程,它應該也必須由政府來主導。結合我國目前的國情,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培訓體系,使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能夠有效開展。
(一)農民工培訓的主導者——政府
加大投入 農民工培訓與就業中心是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它的主要對象是失業或無業農民工,他們無經濟來源、無一技之長、無固定住所、無社會保障,這就要求政府部門承擔主要的投資任務,加大基礎教育投入和社會保障性投入以解決農民工在培訓期間的食宿問題和教育培訓問題。除由中央補助的就業專項資金和本市失業保險基金對農民工培訓進行補貼外,各區縣要加大財政資金投入,設立農民工培訓的專項資金,并積極探索培訓資金直接補貼用人單位的辦法。這不僅可為農民工在城市找到了暫時安身之所,也可增加他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和熱情。
制度保障 農民工為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做出了巨大犧牲,但因種種原因,他們成為社會弱勢群體。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制定推進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各種激勵機制,把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開展情況作為各級政府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對工作開展得好的地區的主管領導給予政績加分或者享有提拔優先權,同時給予主管領導、主管部門和所在地政府資金獎勵,對敷衍了事、落實不利的部門和領導提出公告、批評,對有貪污專款、玩忽職守等嚴重違法亂紀行為的相關領導給予行政處罰,甚至懲之以法。除此之外,政府部門還應對農民工培訓工作開展較好的企業實行諸如減免稅收等激勵性措施,這有利于各地政府部門和企業積極構建農民工培訓與就業中心,擴大覆蓋面,使更多的失業或無業農民工受益。
(二)農民工培訓的輔助者——企業和教育培訓機構
企業和培訓機構在農民工培訓中扮演著第三方的角色,因為建設農民工培訓與就業中心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僅僅依靠政府部門單方面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它必須有企業和培訓機構的積極參與以解決資金、師資、教學、課程、評估等問題。一方面,企業要消除思想誤區,承擔部分培訓費用。按照有關規定,積極足額提取職工教育經費,在崗農民工教育和培訓所需費用應從職工教育經費中列支。應積極參與并鼓勵職工參加培訓,并在培訓時間上給員工提供便利,在培訓內容上給培訓機構提供參考意見。這不僅有利于農民工培訓的可持續發展,也有利于企業自身的長遠發展。另一方面,培訓機構需要建立優良的師資隊伍,按照“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對教師進行競聘上崗,要求教師根據成人學習特點靈活采納教學方法,緊跟技術發展,了解勞動力市場需求,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確保課程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相一致;面向市場科學設置專業,創新教學方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效保障培訓質量,增加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中的競爭力,提高就業率。
(三)農民工培訓的學習者——農民工
作為培訓與就業中的主體,農民工自身是重要的一維,他們的最終培訓結果是評估的重要標尺。失業或無業的農民工群體應樹立“磨刀不誤砍柴工”的意識,明曉技能才是就業和生涯發展的“敲門磚”。這就要求他們認清當代社會發展的現實,并積極參與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技能,增加責任意識。另外,本著“誰受益,誰投資”的原則,農民工參加職業培訓可提高崗位勝任力、增加技能與知識,理應承擔一部分培訓費用。當然,這可以在農民工參加就業后從其工資里扣除。這是農民工培訓與就業中心工作順利落實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袁貴仁.中國道路:在第三屆國際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大會上的主旨發言[J].職業技術教育,2012(15):65-66.
[2]苑國棟.需求導向視角下農民工職業培訓問題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
[3]王全迪.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與就業[A].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12.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