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英
摘要: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已成為制約職業院校事業發展的“瓶頸”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構建和創新適應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需要的教師培養模式,健全和完善職業教育師資培養機制,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以培養“三位一體”復合型師資為目標,通過技能達標、專業補缺、脫產進修、學歷提升、企業實踐、教學評價、教學比賽及課題研究等不同途徑進行培養,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三位一體;師資培養;教師素養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9-0079-03
背景描述
我校數控加工專業始建于2004年,主要由原汽車維修類專業的機械基礎教研室組建,多數教師都在近3~8年內引入。目前,我系有專職教師45人,師資來源主要有引、調、聘、留四種。“引”主要是指引入普通工科高校的碩士研究生或本科應屆畢業生和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應屆畢業生,占專職教師總數的30%;“調”是指從企業、科研機構和其他學校選調進來的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專職教師總數的19%;“聘”是指不占編制的外聘教師,主要由企業的技術骨干、企業退休的高級工程師和部分高校畢業生構成,占專職教師總數的28%;“留”是指留校的優秀畢業生,占專職教師總數的23%。各種渠道進來的教師各具優勢和不足,教師培養培訓和學歷達標任務比較繁重。
從年齡結構上看,我系中青年教師占93%,老教師只占7%,這與我系成立時間不長有關。從職稱構成上看,我系也呈現兩極分化的情況,即“兩頭大,中間小”的啞鈴型結構,高級職稱教師占31%,初級職稱教師占47%,而作為中堅力量的中級教師僅占22%。
綜上所述,在我系的師資隊伍中,年輕教師和從學校到學校的教師居多。他們多數理論知識較好,實際操作技能較薄弱,且沒有企業實際工作經歷。而數控加工專業是工學結合非常緊密的專業,只懂理論的教師很難勝任課程教學的要求,理論教學與實操訓練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養基礎。
主要目標
為滿足職業教育一體化教學改革的需要,應注重提高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實訓指導能力、德育工作能力等綜合素質,培育一批優秀的教學骨干和學術骨干,建設一支適應課堂理論教學、實訓指導、生產實踐“三位一體”(理論教學、實訓指導、生產實踐)的數控加工專業復合型教師隊伍。
實施過程
我系的師資隊伍培養以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示范學校建設為契機,以《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項目建設實施方案》、《浙江省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素質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為指導,以培養“三位一體”復合型師資為目標,制定教師培養計劃,改革教師管理制度,改善教師隊伍結構,極大地提升了教師的整體素質。具體做法如下。
進行師資摸底,制定教師素養提升方案 通過對現有師資情況進行分析、比較、劃分,了解各類師資來源的優勢和不足,根據需要制定教師素養提升方案。例如,普通工科畢業的碩士生或本科生,他們學科知識比較系統、但技能方面明顯不足,并且教育教學相關理論也較薄弱;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畢業生缺乏對企業的了解,對企業具體工種、工作崗位所需職業能力定位不準確;留校的畢業生技能操作水平較好,但學歷較低,缺乏教學經驗等等。為此,應依據不同的師資來源制定不同類型的培養方案,幫助教師策劃、制定生涯規劃,通過技能綜合訓練、企業生產實踐、學歷提升及教育方法探究等模式彌補其“出身”的短板。
培養途徑 主要有以下培養途徑:(1)技能達標。利用校內實訓設備,我校在暑假期間對從普通高校引進的教師和從科研機構等調進來的教師進行普通車床、數控車床、數控銑床等各類機床的操作技能訓練及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應用訓練,要求專業教師技能達標,通過訓練后考取高級工及以上的職業資格等級證書。另外,學校通過每年舉辦“技能節”,進行技能綜合訓練,以“賽”促“練”,多位教師實現了多工種的技能復合與提升。(2)專業補缺。不同教師都有自己的短板。兩年來,我們安排教師參加“數控編程操作”、“全國高技能人才師資培訓”、“技工院校職業能力教學管理”、“中職教育中德合作教師培訓”等校外組織的各類培訓15人次。還先后派出3位教師赴德國參加“金藍領”高技能人才培訓、派1名教師赴新加坡考察學習。通過開展各類職后培訓與專題培訓,加快這些教師的知識更新速度,發揮他們的示范引領作用。(3)脫產進修。學校鼓勵教師通過帶薪脫產的形式進入高職院校學習職業教育方法與操作技能訓練。期間已安排3名教師分別前往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和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強化實踐教學方法,提高專業技能。(4)學歷提升。學校積極支持教師學歷提升,并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對在職攻讀碩士學位的教師提供15 000元/人的學費資助,期間有3名教師分別考取了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高校攻讀在職工程碩士,以提高其教學研究水平。對學歷尚未達標的教師,學校以學費全額資助的形式鼓勵他們接受繼續教育,取得相應的學歷證書,期間有2名教師取得本科學歷。(5)企業實踐。除了從企業聘請的技術人員,大部分教師缺少企業實踐經驗。為此,我校主動聯系合作企業通過給予經費補貼的形式,利用假期安排教師進企業鍛煉。兩年來,已有11名教師分別前往金華湯齒機床有限公司、今飛機械集團有限公司、金華湯齒齒輪箱廠有限公司、浙江金輪實業有限公司、浙江科惠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金華市科創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浙江固馳電子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教師企業生產實踐,了解企業的文化,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生產流程、工藝路線,崗位人員的職責和需求等,提高其實踐生產能力。(6)教學評價。通過組織聽課、教學觀摩等多種形式經常性地開展評價活動。一方面,教師可以了解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教學活動中使用的方法是否有效,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反思和改善自己的教學計劃與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另一方面,教學評價反映著教師教學的質量和水平,適時的客觀的教學評價,可以使教師明確教學工作中需努力的方面。(7)教學比賽。青年教師學歷普遍較高,但具備高學歷并不等于就是合格的教師。如果缺乏必要的培訓和指導,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難以迅速提高。教學比賽用特殊的形式宣示了學校對教學工作的重視程度,營造了一種教師積極投身教學的氛圍,是促進年輕教師快速提升教學基本功的有效形式。我校每年組織說課比賽、技能節比賽,開展與企業的技能交流等,通過各種比賽促進教師成長。(8)課題研究。在校本教研過程中讓教師成為教研的主人,確立了教師在教研工作中的主體地位,通過教研促進教師自我發展。
實施條件
制度保障 (1)建立教師培養推薦制度。有計劃地由系主任、教學副主任、專業帶頭人共同向學院推薦各層次、各類型的教師參加相應的學習、培訓、考察、實踐等。(2)建立教師培養、培訓制度。由系部會同專業組共同制定校內和校外師資培養、培訓制度,完成各層次的培養與培訓工作。(3)建立教師培養考核制度。由系部會同專業組共同制定校內和校外師資培養、培訓考核制度,進行相應的考核。(4)建立教師培育“成長檔案”制度。由系部給全體專業教師建立個人“成長檔案”,編制培養計劃、記錄培養過程、積累培養成果。
經費保障 (1)在系部專業建設過程中,劃出師資培養專用資金用于教師校內培養。(2)學院人事處統一師資校外培養資金實報實銷制度。(3)努力爭取國家或上級主管部門給予的各類師資培養經費。
人員保障 落實師資培養系主任負責制,成立由系主任、教學副主任、專業帶頭人組成的師資培養管理小組,負責實施校內培養計劃,推薦校外培養人選。
實施成果
通過“送出去”、“請進來”、“以賽促教”、“產學研結合”等多種途徑、全方位的培養,兩年來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實訓指導能力、德育工作能力等綜合能力和素質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批教學骨干、技術骨干和學術骨干迅速成長,形成了一支以省級專業帶頭人、校級專業帶頭人、校級骨干教師為核心的富有職教特色的師資隊伍,學校的教育教學取得了一定成果,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教師素養提升 通過兩年時間的努力,本專業的專任教師普遍接受了新一輪不少于360學時的全員培訓,其中骨干教師培訓數量不少于專任教師總數的30%,專業教師每兩年進行兩個月以上的企業實踐。在這兩年間,機電系新增技師7名,新增高級技師3名,有2人學歷達標,獲得本科文憑,有3人在職讀碩士,還有4人獲得心理健康教育C級資格證書。教師在學歷層次、教學水平、技能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
教師科研能力提高 在示范學校建設過程中,專業教師積極參加企業調研和課程開發,參與教研、教改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論文和課題。我系教師參與并完成省級課題2項,完成校級課題1項,已經立項省級課題2項。兩年內在省級刊物發表專業論文15篇,有10篇論文在不同級別的論文評比中獲獎。(2)一體化教材開發。由骨干教師開發的《數控加工技術》、《數控加工工藝》、《數控編程》、《數控銑工實訓指導書》、《數控車工實訓指導書》等多門一體化校本教材投入使用后,深受學生喜愛。與此同時,我們還開發了“機械設計基礎”、“電工基礎”、“車工工藝”等多門課程的教學資源庫,通過文字、圖片、動畫、聲音相結合,把靜態教材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多媒體素材,使機床設備、生產過程等過去看不見、摸不著、講不明的內容,生動、形象、明白地呈現在屏幕上,極大地改善了教學效果。
理實一體化課堂 通過學校教師下企業與企業技工進課堂的培育模式,學校里培養了一批有企業生產實踐經驗的復合型教師。他們把企業的生產管理、新技術、產品發展特征、人才需求等技術與信息帶入學校,融入教學,使校內教學與校外企業實踐無縫對接。同時,部分教師把這些結果提煉成教學研究成果進而推廣指導學校教學改革。通過兩年的培養,我校的教師基本能滿足理實一體化教學的要求,成為了教學的多面手。目前,機電系有10個理實一體化教室,使每一課題都能講授、示范、訓練同步進行,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融會貫通,提高了學習效果,培養了良好的實踐動手能力。
校企深度合作 通過培育,多數教師不但具有了深厚的理論水平,同時都具有了實踐動手能力,與企業合作后為企業解決了不少技術難題,同時也與企業合作進行了項目開發與合作。在兩年時間里學校教師為周邊企業完成了多個批次的產品加工,幫助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
教師專業結構更加合理 之前數控加工專業的教師隊伍中三分之二的教師負責理論課程,另三分之一的教師負責實習指導課,相互之間少有互通,導致一學期中實訓課教師工作超負荷運作,而理論課教師還“吃不飽”卻也愛莫能助,出現教師數量的不平衡。通過培養,各類型教師加速成熟,成長為既具有理論教學水平與操作技能,又具有生產經驗的復合型教師,人人都是骨干,有效地解決了教師缺口,改變了“一條腿走路”的尷尬局面。
體會與思考
領導重視 師資是一個學校最核心的競爭力。師資培養的過程必定會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有時還會暫時影響到教學的安排。領導一定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只有領導高度重視,正確認識師資培養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才能做好此項工作。
提前規劃 目前,社會上各類培訓很多,其中也不乏騙錢的機構。術業有專攻,沒必要每個培訓都參加。管理者必須事先有用人的規劃,每個教師發展的方向不一樣,要結合教師的興趣、特長等確定明確的培養思路。有針對性地培養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定位 要根據辦學層次、辦學定位的要求確定師資培養的重點,不盲目追求高學歷、高職稱,應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重點加強職業能力培養與“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張建國.中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探索[J].職業,2010(3).
[2]程相波.對高職教師“雙師素質”培養方法的探討[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7(l):68-71.
[3]王斌,楊侃.構建“三位一體”的師資培訓體系[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1).
(責任編輯:謝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