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振
“城市病”與生活質量是近幾年輿論關注熱點話題。按照中國社科院“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的解釋,“城市病”有交通擁堵、環境污染、貧困失業、住房緊張、健康危害、城市災害、安全弱化等表現。現代城市生活有些時候確實讓人非常矛盾,“逃離北上廣”的人們,其糾結心理中不能不說沒有“城市病”帶來的生存壓力。
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們,經常會陷入被“城市病”困擾的焦慮,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尋求寧靜、清幽的鄉村生活。不難判斷這樣一個關系是客觀存在的:“城市病”削弱居民生活質量,居民生活質量的提升,一定內含著“城市病”少或者程度較輕的良性改變。因此在建設“大城市”過程中,治理“城市病”,提高市民幸福指數,成為一項無法回避的政府事務。
許多貴州人最熟悉的,是省會貴陽為重塑城市形象和夯實城市實力所做的努力,這其中就包括通過治理“城市病”,提升市民生活質量。當下,在貴陽規劃建設軌道交通過程中,“城市病”也是被提及較多的一個詞,而讓其從貴陽市民生活中淡化以至消失,正是建設軌道交通的關鍵目標。
放眼全國其實不難發現,“城市病”問題的產生,至少有管理智慧不足導致規劃不合理、政績觀扭曲導致缺乏長遠眼光、貪大求洋心理導致過度追求城市擴張等等原因。“城市病”帶來非常沉重的治理成本,比如城市污染,沒有強大治理決心與巨額治理投入,就難以找回往昔的碧水藍天。
污染與擁堵,是中國許多城市民眾感受最直接的兩大“城市病”。其中交通擁堵幾乎是國內一二三線城市的通病,各種各樣的批評聲都有,曾有人用“世界性難題”來為城市交通長期治理不力辯解,這種說法顯然難逃“推卸責任”與“惰性思維”的指責。
大城市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在“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成為廣泛共識,并已上升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的背景下,大量農村人口變成市民是不可扭轉的歷史潮流,人口流動的自由程度會越來越大,而大城市沒有理由拒絕這些選擇在某個城市生活的人們。人口的流動與增長,會不斷給城市人口容量與資源承載力施壓,從而對早期城市規劃形成沖擊,這也是客觀事實。
有必要反復強調的是,人是中國城鎮化進程的核心,因此無論有多大困難,城市管理者、經營者都不能把人當作“城市病”久治不愈的阻礙力量,特別是以戶籍、公共服務等為門檻的非公平現象要杜絕,正所謂“堵不如疏”。這里的“疏”,應該包含城市格局的合理規劃、公共資源的合理分配、人口流動的合理疏導以及就業空間的有效拓展,歸根到底,就是通過科學合理規劃與提供完善公共服務,把人從“城市病”的糾纏與折磨中解脫出來。
不可否認,我們的城鎮化長期以來是“以城為核心”,其體現是過分追求GDP增長目標,高樓大廈越建越多,人們的生活空間卻越來越窄,長期輕視經濟增長對人的正常生活的影響,所以在城市就出現濃煙滾滾、河流變色等現象。
而今,“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則希望扭轉這種發展傾向,注重人的生存境況改善與凈化,防止“城市病”沉渣泛起。“要融入讓群眾生活更舒適的理念,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去年底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如此強調,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所以,推進城鎮化進程需要體現人文關懷,為民眾創造一個沒有污染、沒有交通堵塞、沒有治安危機的城市環境,是城市管理者與經營者義不容辭的基本職責。
作為城市“大動脈”,軌道交通會給人口疏導、產業分布、就業創業帶來強大活力。有了合理規劃建設的軌道交通,城市“生命體征”應該會更加正常。
從貴陽的情況看,以軌道交通規劃為紐帶的“大貴陽”格局,已經凸顯出這座城市的發展魄力與長遠美景。以軌道交通的建成,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交通擁堵等“城市痼疾”,在增強貴陽城市整體實力上發揮巨大作用。軌道交通為標志的城市基礎設施“升級版”,將會讓貴陽市民遭受“城市病”干擾的幾率不斷變小,大家的生活幸福指數會有實質提升。(責任編輯/奚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