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青

編者按:為聚焦省政協委員聯系群眾、聯系基層、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作用和職能,為全省“科學發展、推動跨越、同步小康”凝聚正能量,應部分讀者要求,本刊特推出這篇“省政協委員話貴陽”專訪,供廣大讀者參閱。
作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發展要素最集中、高等級要素最多的區域,貴陽市不僅是貴州省的“窗口”和“形象”,更是引領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和“發動機”。在全省“兩加一推”的大背景下,貴陽市如何才能“率先突破”,并以自身的加快發展帶動全省又好又快發展?貴州省政協委員、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翰武對此進行了深入調研與思考。
全方位深化創新驅動戰略
:作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目前貴陽市正進一步搶抓機遇,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您認為貴陽市應具體從哪些方面入手,方能推進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
王翰武:從經濟角度看,創新主要是指思維創新、管理創新和科技創新,基本上貫穿了經濟發展各主要環節。貴陽市應從宏觀著眼,從微觀入手,全方位深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包括制定鼓勵和支持創新的政策措施,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加強創新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等。
首先,完善政策法規,優化創新環境,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和誠信度。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加強對科技創新活動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護;切實建立健全科研活動行為準則和規范,加強科研誠信和科學倫理教育,發揮科研機構和學術團體自律功能;在全市范圍內進一步營造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激發創新活力。
其次,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今后每年投入到科技進步、創新、轉化利用和人才培養、引進等方面的財政預算,應高于同期財政增長的10%以上,主要用于建立和完善科研機構,引導和資助民營科技機構,引導企業科技開發和利用,獎勵重大科技成果,引進、培養和使用重點高科技人才等方面。
第三,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重點從戰略決策、思維創新、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產業化、企業現代化六個方面著手,切實加強人才的培養、引進、使用和儲備。根據貴陽市重點產業及信息化發展需要,積極與省內高校和科研機構聯合,有針對性地設置博士、碩士、本科專業,培養一批高中級科技和工程人才;加強現有高校、科研機構、企業高中級科研和工程技術人才的使用,對有思維創新和科技創新潛力的人才在科研經費、設施設備、家庭生活等方面給予積極資助和關心;對各領域創新型領軍人才,除給予年薪百萬以上待遇外,其重大成果轉化成產品、新業態或產生效益的,要給予重獎和相應企業股份。
第四,對于每年考到省外重點高校理工專業的貴州籍本科、碩士和博士生,定期邀請他們回家鄉,對具有發展前景的重點企業、科研院所和高校進行參觀考察,并向他們大力宣傳省情、市情和人才引進政策措施等,有針對性地引導一部分回鄉工作,再通過他們去影響和帶動更多人回鄉創業發展,不斷壯大創新人才隊伍規模,優化創新人才隊伍結構。
第五,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及轉化使用資金支持。通過引導、補貼、獎勵、減免稅等方式,支持企業建立和完善研發機構,鼓勵企業自主或合作開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尤其要大力支持和鼓勵企業在掌握高科技產品核心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和打造有競爭力品牌上下功夫,不斷形成新產品和產業,增強經濟競爭力和效益。
立足“高新清”謀劃產業格局
:貴陽市把產業發展方向定位為“快速、轉型、高端”并舉,如何才能實現這一定位?
王翰武:貴陽市將產業發展定位為“快、轉、高”并舉,體現了強烈的進取意識、機遇意識和責任意識。要實現這樣的定位,不僅要有新思路、新理念、新路徑、新方法,而且還要有新產業和企業作支撐。
中央在經濟社會方面提出轉型升級提質惠民,貴陽市全面小康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已進入工業化中期快速發展階段,發展階段和時代要求貴陽市不僅僅是當好全省發展的“火車頭”,起到全省發展的“發動機”作用, 其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選擇更要體現新時期特征,既要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更要在“高、新、清”上做大文章,做實今天的發展,奠定可持續快速發展基礎。
“高”就是高起點、高新技術、高端產業。貴陽市要適應新的工業革命和技術革命需要,引進高新技術在傳統工業、農業、服務業中廣泛運用,提高生產和服務的檔次及水平,增強競爭力;要通過加大開放力度,建立相應體制機制,通過招商引資吸引更多高新產業和高端企業到貴陽落戶、發芽和成長,形成高新產業平臺和生產基地。同時,貴陽要在高技術研發和創新上下大功夫,在高新材料、新一代電子、高新數控裝備、生物工程、新能源、云計算等高新技術產業研發方面多出成果,推進轉化和利用,讓“貴陽制造”和“貴陽創造”在全國同時發出光彩。
“新”就是新理念、新模式、新產業。作為全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信息交流中心,貴陽市高校和科研單位云集,各種市場發育成長相對成熟,就要與新時期合拍,不但要繼續發展和提升傳統產業和企業,還要培育發展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經營模式、新的產業和企業;不但要發展工業、農業和傳統服務業等實體經濟及相應企業,促進旅游業、現代物流業、文化和傳媒業、保健和美容等產業企業有較大發展,還要大力發展金融、信息網絡、電子商務、大數據等虛擬經濟及相應企業。
“清”就是清爽、清潔、綠色、生態。貴陽市要把“爽爽的貴陽”這一個品牌用好用足并有延伸,形成吸引投資開發、旅游休閑、購物消費的良好區域。要大力支持科技機構及企業投資研發并生產經營清潔、綠色、生態產品,將保護生態的理念、形態、自然資源轉化成價值,形成商業化、產業化,促進經濟低碳科學發展。
尤其要以節能減排增效和生態環境保護為抓手,強化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加快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推廣應用低碳技術,打造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和生態服務業,實現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使貴陽市山更青、水更綠、人民生活更清心清爽,成為全國人居、投資、開發、消費和休閑的首選地之一。
同時,貴陽要加快發展,就必須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擴大國際國內開放合作,引進資金、技術、人才、現代設備、資源、管理等新理念、新模式及新業態,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還要進一步增強社會發展活力。貴陽市促進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經濟科學快速發展,離不開全市人民的支持和參與,必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讓廣大市民分享更多發展成果,做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并提高其水平,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鼓勵創業,提高收入和生活質量,調動廣大勞動者尤其是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凝聚共識和能量,為發展出力獻計,共享成果。
“疏老城、建新城”要有新理念
:在“支持貴陽市加快發展推進大會”上,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貴陽市要以“疏老城、建新城”為總體部署,加快推進城市新區建設,積極推進老城區改造和人口向新區疏導,著力加強城市管理。
王翰武:省委省政府對貴陽提出“疏老城、建新城”的發展思路是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規范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的需要。長期以來,受居民認可度、商業活躍度、就業崗位數量、公共服務配套等因素影響,大多數市民和大量流動人口傾向于在老城區居住、活動。老城區人口密度超過香港、汽車尾氣在低洼的盆地里騰挪不開……“爽爽的貴陽”因人口和交通而影響了金字招牌。
隨著城市的發展,貴陽市要引進更多高新產業和高素質人才,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如金融、信息網絡、文化創意等,緩解人口數量增長。另外,作為省會城市,貴陽仍然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但可以適當引導。比如說,根據城市人口需要,在烏當、花溪、開陽、息烽、清鎮等地發展都市觀光、旅游休閑生態農業,引導勞動密集型人口向城市周邊轉移。
從規劃方面來講,“疏老城、建新城”要有新理念,要考慮到“明天的城市”將會怎樣。貴陽應圍繞“降低人口密度、降低建筑密度,增加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增加城市公共空間”等核心指標,全面、系統、有序地推進老城疏解工作。主城區要把老的、不適宜的、沒有民族和文化特色的房子拆掉,保留文化的、休閑的及公園類設施,保持核心區良好的生態。同時,商住樓、商場、大型賓館應朝城郊適宜地疏散。
有疏就有建,在新城規劃中,也要注重產業、文化、購物、商場、娛樂、住房等整體、系統的規劃,不要有意識地讓人在各區之間穿梭,而應該是資源在哪里,工廠就在哪里,辦公樓和居住地就在哪里,應最大限度減少交通成本。(責任編輯/岳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