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治江+王紹先

2月的苗嶺丹寨,乍暖還寒。全縣3600余名黨員干部又一次分赴全縣91個村(居),與近4000戶貧困農戶結成對子。一場脫貧攻堅戰在這里再次打響。
以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丹寨全縣干部職工加大黨建幫扶活動力度,著力解決群眾生活困難和發展難題。
丹寨縣委書記侯美傳說,在“手挽手、一幫一”幫扶活動中,廣大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架起了黨委政府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推動了生態移民工程、農業產業發展、農民就業等工作的落實,加快了全縣實現同步小康的進程。
保證“不脫貧不脫鉤”
2012年底,丹寨縣委、縣政府決定以黨的十八大精神宣講、加快農村貧困群眾脫貧步伐、促進“移民、就業、產業、救助”等工作為主要內容,在全縣黨員干部與農村貧困群眾中開展“手挽手、一幫一”黨建幫扶活動,扶助特困群眾逐步走出困境,實現脫貧致富。
丹寨縣委副書記、縣長徐劉蔚說,“手挽手、一幫一”活動按照“正縣級干部每人聯系4戶貧困戶,縣委常委每人聯系3戶貧困戶,副縣級及正科級干部每人聯系2戶貧困戶,副科級及以下干部職工每人聯系1戶貧困戶”的原則開展。成立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建立長效機制,著力在工作督查上“動真碰硬”,確保幫促活動得到長效、有序開展,杜絕“一陣風”、“走過場”現象。
截至目前,全縣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等單位干部職工與群眾結成幫扶對子4000余對,省、州下派的30余名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成員也全部參與結對幫扶,另有大學生村官、農村知識青年自愿與困難群眾結成50多對。
丹寨縣立下了“不脫貧不脫鉤”的“軍令狀”,實行單位與村掛鉤、干部與戶掛鉤、幫扶效果與年終考核掛鉤“三掛鉤”,成立專門的考核領導小組,加強對工作的考核和指導,并將檢查結果在一定范圍內通報。
丹寨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波介紹,對于群眾滿意度低且60%以上幫扶對象未脫貧的幫聯單位,取消該年度評先選優資格;對幫扶對象戶達不到脫貧目標的幫聯干部,取消個人年度評優資格,并延長幫扶期,做到“不脫貧不脫鉤”。單位主要領導每月必須到本單位干部幫扶聯系村開展調研工作1次以上,填寫好工作紀實表;幫聯干部每月入村開展工作2次以上,并認真寫好民情日記。
用干部的辛苦指數換取百姓的幸福指數,截至2014年2月,丹寨各級干部下基層4.2萬人次,承諾擬辦實事1.5萬件,為群眾辦好事、實事8300余件。
找準幫扶突破口
侯美傳介紹,為了讓“手挽手、一幫一”活動真正成為發展民生、改善民生的惠民工程,丹寨縣以建成小康社會為總目標,圍繞促進農民增收、逾越貧困這條底線,咬定人均純收入必須達到2300元的硬指標,切實“在思想上引、在移民上帶、在就業上幫、在產業上扶、在困難上助”,著重突出政策宣講、生態移民、就業創業、產業發展、社會救助以及安全生產六大主題。
在政策宣講方面,丹寨縣以提高群眾思想認識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組織農村黨員干部和群眾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精神、國發2號文件、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以及國家法律法規、各種惠民政策。重點宣傳和講解縣委、縣政府“三年整體脫貧,五年實現跨越”的整體目標、“三化興三農”戰略部署、“兩項重點、八條線”以獎代補、微型企業扶持政策等,切實把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省、州、縣的部署要求上來,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加快發展上來。
在生態移民方面,丹寨縣對基礎設施落后、自然環境惡劣的邊遠鄉村群眾,通過實施就業“1+1”、生態移民和社會保障等惠民政策,動員他們搬出深山到工業園區就業務工,實現從“村民”向“居民”的轉變。加強“路、水、電、就、醫、學、保”等的配套力度,讓他們“搬得出、住得起、過得好”,實現廣大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加快全縣城鎮化建設步伐。
在就業創業方面,丹寨縣引導有剩余勞動力、缺乏增收途徑、無經濟產業的貧困戶到工業園區就業,增加家庭收入,實現就業脫貧。黨員領導干部實時收集各種就業信息,及時將適合的就業崗位信息傳達給幫扶群眾,并主動聯系相關部門和企業,為貧困農民提供合適的就業崗位,解決貧困山區群眾找不到活干、入駐企業找不到工人的“兩難”問題。
在產業發展方面,大力扶持有致富愿望、有創業條件的農村貧困戶,幫資金、幫項目、幫技術。緊緊圍繞黑毛豬養殖、茶葉、硒米、中藥材、手工藝品加工等產業,采取“公司+農戶”、“基地+農戶”等形式,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增收致富。引導村“兩委”采取荒山發包、土地(林地)流轉、連片開發等形式,發展產業,形成規模,壯大集體經濟,使農村的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
社會救助是黨建幫扶活動的重點內容。丹寨縣對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殘障人士等弱勢群眾,采取干部幫、親戚幫、鄰里幫等形式,落實農村合作醫療、農村低保、農村養老保險等惠民政策,努力解決困難群眾在就業、就學、就醫、住房、出行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解決他們的生活難題。
此外,丹寨縣借助幫扶活動扎實開展安全生產的宣傳教育工作,組織群眾開展災害應急和消防演習等,督促做好群眾生活生產活動中的安全隱患排查,幫助及時整改,進一步提高群眾安全生產意識,防止安全事故發生。
“通過確定主題和突破口,幫扶活動找到了方向,工作開展起來簡單明了,成效也更加突出。”丹寨縣教育工委副書記馬系東說,“手挽手、一幫一”活動從群眾需要的實際出發,不僅尊重了群眾意愿,也使幫扶更加有針對性,成效更加明顯。
群眾實惠奔小康
在“手挽手、一幫一”幫扶活動中,丹寨緊緊圍繞“兩項重點、八條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積極引導幫扶對象大力發展產業,采取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商則商的方式,圍繞黑毛豬、茶葉、水果、中藥材及手工藝品加工等產業走出一條“短、平、快”發展路子。
縣文體廣播旅游局是排調鎮原排腳村的聯幫單位。為讓群眾得實惠,文廣局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制定了符合實際、有科學性、可操作性、實效性的“一村一品”實施意見和《2013-2018同步小康工作規劃及年度推進計劃》,確定了幫助后進家庭提升自我發展能力、最終實現同步小康的幫扶目標。
余鳳祥家原來是村里的貧困戶。他說,在縣文體廣播旅游局的幫助下,自己不僅種植了20多畝葡萄,還發展了養牛、林下養雞等養殖業,光葡萄種植這一項,純收入就有五六萬元。村民發展多種產業,2013年全村人均增收1000多元。
興仁鎮擺泥村貧困村民楊興亮,是丹寨縣委組織部干部康其麗的結對困難群眾。見面第一天,康其麗就與楊興亮坐下來談心,評估其家庭條件,確定了發展稻田養魚的目標。一年多來,康其麗不僅幫助楊興亮一家修建了魚塘,還幫助進購魚苗、聯系商戶。楊興亮家的光景一天比一天好,他們一家也把康其麗當作了親人。
在2013年全省增比進位預排位中,丹寨縣有5項指標排名進入全省前10位。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7.8%,排全省第1位;人民滿意度89.7分,排全省第6位。
自“手挽手、一幫一”黨建幫扶活動開展以來,全縣黨員干部深入農村一線,切實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一些群眾長期以來想辦而辦不成的事情得以實現,一批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進一步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影響力,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形成推進丹寨縣跨越發展的強大動力。(作者單位:丹寨縣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姚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