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成

2013年,思南縣完成生產總值73.55億元,同比增長17%,總量列全省第35位、銅仁市第2位;經濟社會發展滿意度測評列全省第12位,銅仁市第3位;經濟發展增比進位綜合測評居銅仁市第2位,政風行風滿意度測評居銅仁市第2位。全縣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招商引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呈高位增長態勢,位居全市前列。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之年,也是思南全面加快小康步伐、開啟加速發展嶄新征程的關鍵之年,發展目標不能低、發展速度不能慢、發展機會不能錯過。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一定要牢固樹立“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責任意識和憂患意識,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緊扣“兩加一推”主基調,突出“兩區一走廊”主戰略,堅持加速發展不動搖,打好改革創新攻堅戰;以“工業投資年、城鎮提速年、減貧摘帽年、旅游宣傳年、民生改善年、小康推進年”為抓手,全面開啟思南加速發展的嶄新征程。全年實現經濟增長20%,力爭達到21%。
突出發展要務
加速推進“三步走”戰略
圍繞工業投資年,做大工業經濟規模,提升工業經濟質效。思南實現工業轉型升級,重點要在擴大規模、提升層次上下功夫,抓好基礎設施配套和產業招商,著力拉長產業鏈條,引導企業集聚發展。加快推進久聯集團思南分公司、西南水泥廠等企業技改擴能,加快建設石材、電動自行車、機電產業等工業型企業,盡快形成規模,大力培育年產值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促進工業經濟規模和質量效益同步提升。按照“鞏固發展、承接引進、整合擴張”的思路,推動工業企業不斷上項目、擴規模、提產能,打造“億元工業航母”,切實解決全縣企業規模小、競爭力弱的問題。積極發展新興產業,著力引進一批科技創新項目,促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快速健康發展。認真落實支持企業科技創新政策,鼓勵企業建設科技創新平臺,提高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產學研合作,鼓勵企業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提升技術裝備水平,促進產業和產品優化升級。著力加強與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對接,引進一批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大、環境污染小的項目進園區。
圍繞減貧摘帽年,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整縣脫貧”目標。全縣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業經濟總量。以“三個萬元”工程為抓手,大力發展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大力推進農業園區建設,設立縣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專項資金,加大園區建設支持力度。采取項目跟進制,重點支持張家寨現代生態茶示范園區、許家壩高山草原生態養殖示范園區建設,努力把塘頭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成為國家級示范園區。大力實施扶貧攻堅工程,按照“六個到村到戶”的要求,做好楊家坳、寬坪、興隆、香壩、亭子壩、長壩等6個鄉鎮“減貧摘帽”工作,確保實現整縣脫貧目標。
圍繞旅游宣傳年,做強文化旅游產業,承辦好第三屆旅發大會。牢牢把握承辦銅仁市第三屆旅發大會的機遇,著眼總體、著眼長遠、著眼創新,推動旅游業升級。緊緊圍繞環梵凈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創新區,加強精品旅游線路建設。全力推進石林5A級景區、思南溫泉旅游綜合體5A級景區、騰龍峽旅游休閑度假區5A級景區、白鷺湖國家濕地公園4A級景區、萬圣山省級森林公園4A級景區、塘頭3A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和申報工作。加強配套設施建設,完善旅游景區內通信、道路、供水、排水、電力、餐飲、公廁、停車場等設施,努力打造優秀濱江山水旅游城市。推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積極申報革命老區和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充分利用思南特色文化資源,挖掘思南歷史文化,挖掘民族民間文化,挖掘民俗文化傳統中的積極元素,推出更多的文化精品。全力打造“黔中首郡·烏江明珠”旅游形象,努力將旅游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
圍繞城鎮提速年,推進新區建設,實現“一城三區融合發展”。堅持擴容與提質并重,外延擴張與內涵提升并舉,推動城市綜合發展。堅持以縣城為龍頭、特色城鎮為節點、美麗鄉村為基礎,努力構建分工明確、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新型城鎮體系。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結合園區建設、環境整治、土地開發,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合理規劃,讓城市更美更靚,讓山更綠更青,讓水更碧更藍。堅定不移地加快推進老城區改造和新城區開發,加快縣城河東至邵家橋新區城際快速干道、雙龍大道至騰龍大道、鳳凰山隧道、邵家橋新區一橋等重點項目建設進度,加快推進“一城三區”融合發展。加快完善老城區功能,做好安化歷史文化古城修繕保護,把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到城市建設之中,提升城市的品位。抓好城區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工程,全面完成縣城庫岸治理工程,將濱江景觀帶建設成為一道靚麗的城市景觀線。
圍繞小康推進年,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美麗鄉村。按照以“富”為首、以“學”為基、以“樂”為尚、以“美”為榮、以“治”為本的要求,重點將塘頭鎮和青杠壩村打造成美麗鄉村樣板。加大與國家部委和省、市各部門的對接力度,積極爭取基礎設施、市政設施、現代農業、旅游產業、民生事業等國家投入,大力加強小康創建活動,做好小康指標監測調度,確保小康創建取得重大突破。
圍繞民生改善年,推進社會事業發展,提升人民群眾幸福和諧指數。堅持教育優先發展,重點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注重發展基層文化事業,積極發展體育事業,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高度重視就業再就業工作。繼續完善城鄉低保、大病救助、住房保障等制度。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大力推行網格化管理,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高度重視安全生產,營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
突出黨的建設
為加速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開啟思南加速發展嶄新征程,關鍵在黨,核心在人。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要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抓手,全面加強黨的思想、組織、紀律、作風和制度建設,不斷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加強思想建設,筑牢加速發展的共同基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黨員干部,提高黨員干部的政治素養、理論水平、戰略定力。不斷深化干部教育培訓改革,全面推進理論武裝、黨性教育、能力提升和知識更新培訓,使廣大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堅定,黨性修養顯著增強,進一步提振干事創業的精氣神。
加強組織建設,夯實加速發展的基層基石。大力實施“領頭雁”工程,選好基層黨支部書記,及時把優秀人才、積極分子吸收到黨組織中來。進一步創新黨建工作模式,加強非公經濟黨組織建設,實現黨的組織、黨的工作全覆蓋。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抓好培養、管理、使用三個環節,激勵更多的人才見賢思齊,投身思南改革發展實踐。
加強民主建設,凝聚加速發展的強大合力。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堅持把主要精力放在把方向、議大事、管全局上,著力解決好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問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行職能,行使好重大決策的決定權、重要人事的任免權和對政府工作的監督權。支持政府依法行使好行政權力,放手大膽地履行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各項職能。堅持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更好地履行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職能。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僑務政策,不斷推進黨的統一戰線工作,為加速發展凝聚強大合力。
加強作風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清廉環境。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扎實推進懲防體系建設。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從嚴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省委“十項規定”、“十嚴禁”、“十不準”和市委“十項規定”,大力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四風”問題,促進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加強制度建設,構建加速發展的長效機制。切實加強黨內民主制度建設,努力形成按制度辦事、靠制度管人的機制和風氣。擴大黨務公開,拓寬黨內民主渠道,完善黨內情況通報、重大決策征求意見制度,使黨員對黨內事務有更多的了解和參與,切實保障黨員民主權利。完善領導班子民主生活會制度,積極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更好地增進團結,增強凝聚力和戰斗力。(作者系思南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