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剛

2013年,江口縣GDP增速達到17%,首次進入銅仁市前4位,固定資產投資首次突破70億元大關;人民群眾對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成果的滿意度位居全省第三位、全市第一位;成功承辦了全省春耕生產、全省駐村工作現場會,成功協辦了全國開發性金融扶貧現場會和貴陽國際生態文明暨梵凈山生態文明佛教文化論壇;成功申報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縣,預審通過了全國生態文明示范縣和江口國家濕地公園的申報……全縣呈現提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政治穩定的良好局面。
2014年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江口建設幸福美好生活、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的重要之年,全年工作的奮斗目標是:地方生產總值增長17%以上,力爭1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5%以上,力爭30.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以上,力爭35%;財政總收入增長25%以上,力爭30%;招商引資到位52億元以上,力爭5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以上,力爭20%;旅游總人次、總收入分別增長35%,力爭4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5%,力爭16%;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8%,力爭19%。
加快推進經濟發展
夯實全面小康物質基礎
大力推進基礎建設。搶抓省委、省政府投資205億元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六項行動的重大機遇,圍繞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電、小康訊、小康寨建設,切實把“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理念融入城鎮、鄉村規劃,全縣每個鄉鎮今年打造1~2個“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示范點。
大力推進投資增長。充分發揮投資對經濟發展的關鍵作用,確保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1億元,力爭達到95億元。以項目建設擴大投資,確保爭取國家投資10億元以上;以投融資平臺擴大投資,力爭貸款余額達到35億元以上;以招商引資擴大投資,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實現52億元以上,力爭達到58億元。
大力推進產業發展。緊扣“國內一流、世界知名”和“營養健康+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標,優先推動一業突破,著力打造梵凈山特色旅游升級版,提升“梵凈江口·佛光之城”對外旅游形象。力爭全年實現入境游客459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8億元,分別增長35%和40%。以打造新型工業產業體系為目標,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堅定不移地抓好以凱德特色產業園區為重點的新型工業發展,力爭把凱德園區打造成以“農特產品、旅游商品和生物制藥”為主導產業的營養健康產業園;加快推進德旺石材、桃映冶金2個集聚區的產業集聚。通過工業上帶一產、下促三產,推動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22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5億元,新增規模以上企業9戶以上。加速發展現代農業,力爭實現每個鄉鎮都有一項示范產業,每個村都有一個示范基地。新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8個,市級龍頭企業4家、省級龍頭企業1家,新增農業產業加工企業2家,農業總產值達到8.1億元以上。
大力推進城鎮建設。圍繞“梵凈江口·佛光之城”城市形象,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努力把縣城建設成為既是景點景區,又是梵凈山旅游功能服務區。同時,著力加強城市管理,加快城鎮體制改革,提高城鎮人口比重,確保城鎮化率達到40%,城鎮經濟在GDP中的比重達到74%以上。
加快推進社會事業發展
夯實全面小康社會基礎
加強社會事業,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水平。堅持把辦好社會各項事業作為最大的民生。著力提高群眾收入,全力抓好教育衛生事業,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推進民主法制,創造更加優越的發展環境。深入推進民主和法制建設,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加強“平安江口”建設。全面推行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
注重生態建設,打造山青水秀的綠色家園。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江口最寶貴的公共財富和民生福祉,也是最富競爭力的戰略資源,江口要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持把生態文明融入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加大對太平河、閔孝河、桃映河和車壩河的保護,積極打造國家濕地公園,努力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創新示范區;加強森林資源和漁業資源保護,構建以梵凈山、太平河為重點的生態屏障;抓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縣域環境質量考核,落實好主要污染物減排、飲用水安全和空氣質量監測工作;啟動實施“通道綠化工程三年行動計劃”,提升生態江口品牌。
突出改革創新,更加激發強大的發展活力。大力營造改革創新氛圍,使創新舉措得到支持、創新才能得到發揮、創新成果得到肯定,激發改革創新強大活力。依托獨特地緣優勢和資源優勢,拓展區域合作空間,以更加開放的政策,建立與鎮遠、雷山等周邊,蘇州、大連等沿海地區更加緊密的區域合作機制,實現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共贏發展。
推動文化繁榮,構筑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園。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高度重視意識形態領域工作,加強對黨員干部群眾的正面宣傳教育,散發正能量、傳播正能量、凝聚正能量;深入開展“多彩貴州·文明行動”、“兩城同創”工作,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形成“重感恩、謀發展、思變化、講文明”的良好氛圍;推動文化產業與旅游發展、工業發展、城鎮建設、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繼續加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設,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黨建科學化水平
提供全面小康堅強組織保障
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永葆黨員干部純潔性和先進性。以堅定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識為重點,加強和改進黨的思想建設,自覺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牢固樹立為民服務宗旨,堅持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始終把群眾放在心上,做到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加強學習型組織建設,切實把理論武裝成果轉化為謀劃發展的思路,推動工作的本領,解決問題的能力。
立足加快發展需要,著力建設高素質的干部隊伍。認真落實好干部“二十字”標準,堅持在基層一線、條件艱苦的地方、發展成效好的單位、急難險重崗位和關鍵崗位選拔干部,營造干事創業有奔頭、服務群眾有干頭的良好氛圍。加強年輕干部、女干部、黨外干部、掛職干部、駐村干部的培養,儲備一批條件成熟、群眾公認的后備干部。加快黨校陣地建設,深入實施干部素質提升工程。
堅持人才優先發展,打造人才創業環境最佳縣。圍繞經濟建設主戰場,引進一批熟悉園區建設、現代農業、城鎮規劃、旅游發展的緊缺急需人才。搶抓全省實施“百千萬人才引進計劃”機遇,引進10名創業人才、50名專業技術人才。堅持培養引進并重,開展縣管專家、企業家杰出貢獻獎、優秀鄉土人才獎、技能人才獎等人才評選活動,組織開展技能大賽,讓本土實用人才脫穎而出。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深入推進民心黨建工程。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深入推進干部駐村與同步小康創建活動深度融合,建好村情、民情信息庫,不斷創新工作方式,豐富工作內容,扎實開展駐村幫扶工作;整合部門力量和資源,將黨建示范創建與“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示范創建、園區建設有機結合,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亮點的黨建示范點,創建黨建品牌;深入實施基層黨建陽光工程,通過重心下移、關口前移、上下監督、全程監督,讓村級黨組織在亮位次中凸顯壓力,黨員在亮身份中倍感壓力,工作在亮標準中承載壓力,承諾在亮內容中增加壓力,評議在亮業績中傳遞壓力;扎實抓好“領頭雁”、“一村一名大學學歷黨員”和“黨員創業帶富”三大工程,充分發揮村干部和黨員的“雙帶”作用,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認真落實“八項規定”,著力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認真落實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規定,深入推進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工作;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和效能建設,促進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強化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大力推進黨務、政務、村務公開,加強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組建民生項目特派組,著力維護群眾利益;鞏固黨風廉政建設滿意度成果,始終保持反腐敗的強勁勢頭。(作者系江口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