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


納雍縣老城區面積不足4平方公里,城區道路10公里,5萬多平方米保潔街道,12萬左右人居住,近4萬學生,車輛保有量為6600輛,公交車10輛,出租車100輛,遠遠超出國家住建部規定的每平方公里建成區1萬人口的緊湊型城鎮占用地標準,也遠遠超過世界上人口最稠密城市之一香港市區平均每平方公里2.1萬人的人口密度。
以前,在納雍老百姓的觀念里:路是修來走的,想怎么走,就怎么走;才不管他橫穿馬路,車輛亂;才不管他路中轉車,別人罵;才不管他逆向行車,生命憂……
2012年以來,納雍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縣城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抓整臟治亂,縣交警、城管、客管以及縣城各單位明確包保路段,實行“5+2”工作制度,以“習慣養成,意識銘記”為目的,引導群眾遵守交通規則,使群眾從“別人要我遵守交通規則”轉變為“我要遵守交通規則”。
科學規劃 完善交通設施
到過香港的人都知道,那里街道不是特別寬,但是人流車流秩序井然,究其原因,是香港實行了以單行線為主的大循環交通模式。2012年,納雍縣委、縣政府組織縣交通、住建、規劃、城管、工商等部門進行調研論證,看以單行線為主的大循環交通模式是否適用于納雍。論證結果顯示:大循環交通模式不適用于納雍,納雍只能采取部分街道以單行線為主的單循環交通模式。
當年9月,納雍請來廣州中天市政工程設計有限公司貴州分公司與重慶交通大學的專家學者,一起完成“納雍縣老城區交通組織優化設計”。設計過程中,從納雍現狀交通調查、現狀交通問題分析、交通問題應對策略和改善辦法、老城區停車優化設計、道路交通組織優化設計、公共交通組織優化、老城區交通組織優化改善建設與實施計劃等方面進行層層科學推進論證。
“納雍縣老城區交通組織優化設計”出爐后,縣委、縣政府組織交通、住建、規劃、城管、工商等部門進行論證,同時以展板、電視、報紙等方式向群眾公開征求意見;根據群眾意見進行科學修訂后,再交縣委常委會論證;最后組織召開城市規劃委論證通過定案,出臺《納雍縣老城區交通組織優化方案》,重新規劃交通線路,設置單行線,規劃公交線路,對畢納路、中華路、縣府路、新街路、熙秀路、打鐵街等路段實施單向交通模式。
與此同時,在老城區安裝護欄9280米,路燈864盞;在新法院、文化廣場、小十字、小河邊、財政局、張維路口、華熙酒店、沿河街、盛世廣場、新立醫院正門等10處交叉路口安裝交通信號燈與電子警察,在畢納路、新街路、中華路、熙秀路、張維路等路段安裝電子警察27處;安裝交通標志牌406塊,完善城區人行橫道線、車輛指示線等交通標線7千多平方米;畫出泊車位650個,設置公交車站臺 43處、出租車招呼站48處。此外,對老場路、環城路、公園路、茶林路、打鐵街、咸昌路與余家田壩路等路段進行改造。
部門聯動 維護交通秩序
納雍文明交通的建立,離不開群眾交通意識的提高,離不開群眾在護欄、人行橫道線、行車線、交通信號燈等“格律”中自由“跳舞”。
2013年3月26日至4月5日,《納雍縣老城區交通組織優化方案》試運行,4月6日零時起正式實施。實施過程中,納雍縣交警、城管以及縣城各單位在原來維護交通秩序的基礎上再接再厲,推動《納雍縣老城區交通組織優化方案》的運行。
在方案試運行前,縣交警隊就利用非上班時間,對所有交警和協警進行警衛禮儀與道路交通指揮手勢培訓。縣城各學校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交通規則培訓與交通標識識別訓練。
方案運行中,交警隊每天出動100人以上警力,在早上7點至晚上10點,重點執勤人流量大的小十字、張維路口、華熙路口、新法院、文化廣場、小河邊、財政局、沿河街、盛世廣場、新立醫院正門等處,并派部分交警流動執勤。
城管局每天出動70余人,在早上8點至晚上10點,重點整治站道經營、出店經營、馬路市場、人行道上車輛亂停亂放以及各施工單位車輛帶泥上路等現象。
客運管理局多次對公交車、出租車司機進行培訓,提升其安全合法交通意識。同時每天出動10人,對公交車、出租車以及其他車輛進行管理,維護交通秩序,提升城市交通文明形象。
共青團納雍縣委從西部計劃、千人計劃和中學生注冊志愿者中選出100名優秀志愿者從事百天交通安全整頓志愿服務工作,成立文明交通志愿者服務隊。
不僅如此,納雍還進一步明確縣城各單位包保路段與職責。縣城各單位執勤人員早上7點至晚上7點對包保路段進行執勤,及時糾正群眾違規交通行為。同時,各單位與交警、城管可以根據情況,隨時取得聯系,共同工作。
經過幾個月不間斷的文明交通意識與習慣的“強化”訓練,納雍群眾已經從“大路是修來走的,我想怎么走,就怎么走”的心里認識,轉變為“該遵守紅綠燈,該走斑馬線”的習慣養成與道德認識,從“格律”中跳出了自信。
新城拓展
文明交通一片陽光
目前,納雍城市規劃區范圍約104.8平方公里,中心城區控制范圍約55.8平方公里,按國家住建部出臺的每平方公里建成區1萬人口的緊湊型城鎮占用地標準,將來中心城區能容納50萬以上人口居住。按照規劃,將來至少有雍陽大橋、中山大橋與織納鐵路三座大橋橫跨旮旯河兩岸,將納雍新城區(東城)居仁街道辦事處、老城區雍熙街道辦事處和文昌街道辦事處緊緊連成一體。
納雍縣城未來的發展軸心——發展大道東起經濟開發區,西接納水公路,全長7.9公里,主體工程目前已完工,道路兩旁綠化、亮化等配套設施正緊鑼密鼓地推進。
納雍縣行政中心將向城南新區——文昌街道辦事處遷移。規劃后的城南新區,南北走向的道路都是以“經幾路”命名,與地球經線的命名異曲同工。在建的貴(陽)六(盤水)織納鐵路從東經縣城南部往西,為Ⅱ級單線鐵路,在縣城南部和西部設有客、貨站各一處;規劃畢(節)水(城)興(義)鐵路經縣城北側,并與貴(陽)六(盤水)鐵路織金與納雍段共線。
新城區居仁街道辦事處路網已成型,由東西走向的發展大道、納東路與南北走向的蟠龍路、利園路等道路組成,建設主干道蟠龍路、新城大道、青云路與納東路等4條,次干道外環路、利園路等17條,支路支一路、支二路等19條,總長50多公里。
新城區垂直于發展大道的道路——蟠龍路,全長3.25公里,是新城區路網核心大道。
在建的杭瑞、廈蓉高速路與規劃建設的畢水興高速公路分別在縣城東北部和西部設有互通口。
納雍在城南新區、城東新城區的城市道路建設過程中,將配套建設科學的交通設施,確保將來人與車能“和諧暢通”。(作者單位:納雍縣新聞中心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