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慶濤

“從掌聲里就知道了他的業績。”2013年12月27日,在貴州省第七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克志聽完“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黔南州福泉市高坪鎮王卡村支部書記胡一茂發言后,微笑著說。
這不是胡一茂第一次得到省委書記的表揚。2013年6月,在全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動員大會上,對于胡一茂為群眾解難事、辦實事的工作作風,趙克志給予了充分肯定。
從大學生村官到年輕的村支部書記,胡一茂扎根在農村、成長在農村,把心留在了農村。
去了全鎮最偏僻的村寨
2007年8月,剛剛大學畢業的胡一茂,作為一名西部志愿者從河北省唐山市來到高坪。在兩年多的基層服務中,他的表現非常突出,2010年1月,他被轉聘為高坪鎮大學生村官。
起初,組織部門安排胡一茂到鎮政府駐地高坪司村任職,他卻主動申請到全鎮最偏僻的王卡村去。
距離福泉城區60余公里的王卡村,山高谷深,非常閉塞,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鐵柜子”。全村共有6個村民小組2383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總數的99.37%,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一直擺脫不了“貴州省一類貧困村”的帽子。
是什么原因讓胡一茂選擇了貧困的王卡村呢?他說:“這得從我身邊的一個苗家漢子說起。”
王卡村老書記王元平是個性格直爽的苗家漢子,每次到鎮里開會,他都會找到胡一茂聊天,說了很多關于王卡村的事情。他誠懇地說,自己文化不高,不會打字,也不會上網查閱資料,村里急需一個懂得現代科技知識的年輕人,希望胡一茂能夠到王卡村去。
老書記的誠懇打動了胡一茂。從此,王卡村500多戶苗族鄉親家里多了一位親人般的大學生村官。
剛開始,胡一茂聽不懂苗家話,要帶著“翻譯”才能與村民嘮嗑。“對我有什么意見您盡管提,我雖然是一名大學生,但是,有很多東西我都不懂,我來就是向你們學習的。”胡一茂走家串戶調研,說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話。
初來乍到,胡一茂的工作進展并不順利。村民沒把這個講普通話的毛頭小伙放在眼里,工作上雖然不為難,但也不是很配合。
上任不久,胡一茂就遇到一件頭疼的事。村里準備修建通組公路,但勞動力不夠,因為村里大部分青壯年都外出務工了。
怎樣才能動員留在村里的男性村民來修路?胡一茂請老書記帶路引見,深入每個苗寨,登門拜訪村里有威信的寨老,與寨老喝酒聊天,爭取他們的支持。
在寨老們的支持下,村民們被調動起來,紛紛到工地上報到。
好不容易開工了,新問題又來了——有些人心不在焉地干活,發現沒人注意就跑了。胡一茂只得跟上去,想把他們勸回來。
看見胡一茂追過來,這些人就往山上跑。他們琢磨著,這個外地來的白臉書生,一定跑不過、追不上。沒想到,胡一茂窮追不舍,硬是攆上了他們。這幫想偷懶的村民只好回來繼續干活。不過,從此以后再沒人跑了,因為他們服了胡一茂的這股韌勁。
王卡村地處偏僻,進村的道路陡峭難行,修路所需的水泥經常是半夜三更才運到。這時村民已入睡了,但水泥必須卸下。胡一茂與村干部挨家挨戶叫人起來卸水泥,有幾戶很不理解,嘟囔著說:“光叫我們抬,你們為啥不抬呢?”
胡一茂二話不說跳上車,加入卸水泥的隊伍中。一包水泥有100斤左右,壓得他腰都直不起來,可他還是咬著牙,硬著頭皮扛著,一點不輸給那些強壯的村民。見此情景,再也沒人發牢騷說氣話了。
“這個大學生村官不光和大家一起抬沙子、扛水泥,他還為我們苗家人做了很多事。”60歲的村民王天和說。
苗寨出了個“外籍當家人”
2010年11月,胡一茂被推選為王卡村村委會主任,成為全村有史以來第一個“外籍當家人”。
胡一茂明白,認可自己的主要是村里的年輕人,他們思想比較開放,渴望有人能帶領他們大干一場。他告誡自己,必須加倍努力,用看得見、摸得著的工作讓人信服。
王卡村的生姜品質上乘。可是,長期以來,村民都是用傳統的種植方式,導致品種老化,產量一直上不來。經過一番調查,胡一茂選定生姜產業作為助民增收的突破口。
他查閱了大量資料,請教農業專家,引進種姜新技術,發動村民種植新品種生姜。然而,村民們并不愿意聽他的。在他們看來,老祖宗傳下來的方法不會錯,這個毛頭小伙靠不住。
胡一茂明白,只有讓鄉親們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新種法才能行得通。于是,他籌集了3萬元,與老支書王元平一起從信用社貸款5萬元,承包10多畝土地,搞起了生姜良種新法示范基地。
“壟寬一米二,間距五十公分,姜頭要向上,記得要里外消毒……”兩人在地里按新法操作起來了。
種姜大戶王德訓不服氣地說:“我種了一輩子的姜,你們那種搞法怕是行不通!”
胡一茂說:“老王,你敢和我打賭嗎?你用老品種、老種法,我用新辦法種,看看秋天哪塊地收成好。”
收姜季節到了,胡一茂示范基地每畝地收獲5000多斤生姜,王德訓的卻只有2000多斤,而且新品種每斤價格高出五毛錢。這一比,王德訓服了,村民們都服了。
胡一茂趁熱打鐵,注冊成立了“福泉市王卡苗姜農民專業合作社”。從此,王卡村有了自己的經濟組織,胡一茂也成為大家尊敬的“當家人。”
2013年,全村基地及示范戶種植共收生姜60萬斤,戶均增收3000多元。目前,全村發展生姜種植200畝。
“我們舍不得小胡書記”
“過去常年穿雨鞋,走路時滿身是泥。現在每家每戶都修了水泥路,很好走,蠟染裙子也干凈了。”苗族村民蘭有英說。近年來,王卡村100多戶村民家的危房得到了改造,全村500多戶村民中已有200多戶蓋起了漂亮的新房。所有通組公路修通了,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
“我深知一個人勢單力薄,幸而有很多人在背后支持我。”談到村里的改變,胡一茂說,功勞并不屬于自己,而是屬于王卡村的村民、屬于支持王卡村發展的人們。他還記得,發展生姜產業遇到資金困難時,鎮領導給予種植戶補貼化肥,市委組織部協調來了20萬元幫扶資金,后來又給村里送了一車農用膜。
歲月如梭,轉眼間,胡一茂在王卡村“當家”已有5年。村民王其說:“小胡書記這些年為王卡做了不少事情,我們很感激,希望他有個好前途,但又舍不得,王卡村離不開他。”
根據福泉市相關規定,工作業績突出的胡一茂,2013年6月被聘到高坪鎮農業服務中心工作。“村里有些民生項目正在進行,我不能甩手不管。”本可離開王卡村的胡一茂,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放棄到鎮里工作,繼續留在村里。
2013年11月21日,王卡村支部換屆選舉,胡一茂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2014年1月22日,他獲得“全省優秀村黨支部書記”稱號。
胡一茂臉上總寫滿快樂。他常說:“選擇王卡,我無怨無悔。”(責任編輯/姚 遠)
對話胡一茂
記 者:在農村工作多年,你認為如何做好群眾工作?
胡一茂:首先要拜群眾為師,遇事多同群眾商量、多向群眾請教。其次要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再者,還要“硬身板、甜嘴巴、熱心窩”,多去家里看看他們,嘮嘮家常、聽聽訴求,解決村民生活中的難題。
記 者:你今后的打算是什么?
胡一茂:我知道自己做得還不夠,要更加努力工作,為村莊謀發展,為村民謀福利。我愿意留在基層,把我的青春灑向風吹麥浪的田野,見證農村日新月異的變化,用行動開拓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