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美玉

矢志尋“賈”數十年,愿獻點錄在人間。2013年王鳳剛與著名詩人席慕蓉、導演陳可辛等人一起獲得“中華文化人物”榮譽稱號。
1月8日,“智慧東方——2013中華文化人物”頒獎典禮在澳門舉行。此項評選由中華文化促進會、鳳凰衛視主辦,主席團在全球范圍內推選、評出當年度10~12位杰出的華人文化精英,頒授“中華文化人物”榮譽稱號。
在今年的獲獎人物中,有一位癱瘓30多年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憑借自己唯一能動的右手,搜集整理了兩萬余行、堪稱“苗族百科全書”的《苗族賈理》和三萬余行苗歌,用畢生精力守護著苗族文化之根。他叫王鳳剛,來自貴州省黔東南自治州丹寨縣。
內化于心的傳統
離丹寨縣城不遠的高排村,是一個傳統的苗族村寨。住在村里的人并不全是苗族,還有多年前從三都地區遷居過來的水族人。在這里,水、苗兩族和睦相處、世代交好,兩族通婚的家庭數不勝數。
1945年,王鳳剛出生在一個具有水、苗兩族雙重血統的農民家庭,因此,他對苗族文化有著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小時候,父母經常給他講述各種苗族傳說,這讓他對苗族文化心生好奇。
除了家庭環境的熏陶,村子里的文化氛圍也對王鳳剛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被苗族文化所倡導的價值觀和苗家人身上體現的優秀品質所吸引,并將其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苗家人歷來崇尚勤勞、訓誡懶惰。父母在手把手傳授勞動技藝的同時,也將勤勞肯干的精神傳授給了王鳳剛。這種精神,在苗族流傳上千年的口傳經典“賈”中已有體現:“腳勞腳有吃,手動手有穿。腳勞才足食,手動才豐衣。”
尊老愛幼的倫理道德在苗族文化里同樣受到重視。在家里,小輩給長輩端茶倒水;在宴客等莊重場合,晚輩請同桌的老人先舉杯動筷;行走在路上,年輕的要主動給年長的打招呼,看到熟悉的老人肩有重物,要主動幫忙……千百年來,這些傳統在苗家人之間口耳相授、世代相傳,久而久之便成為一種本能。
辛勤勞作的身影、友愛互助的場景,成為王鳳剛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苗家人的純樸善良、苗族村寨的和諧安寧,則成為王鳳剛對人性、對生活的美好定義。年幼的他并不知道,這正是“賈”所倡導的精神追求,反映了苗族人的自然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第一次聽說有“賈”
在苗族社會里,“賈”是一部維護社會秩序的神圣法典。這部法典沒有文字,只能口授相傳,承擔這一使命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賈師”。
王鳳剛的外祖父就是一位“賈師”。在老人的指點下,王鳳剛第一次了解到“賈”的存在。
從中央民族學院民語系畢業后,王鳳剛先是在一所小學當老師,1971年被調到丹寨縣革委政治宣傳組工作。
“文革”期間,王鳳剛經常下鄉工作。有次路過外祖父吳玉金所在的村,聽說外祖父被公社革委會辦“學習班”了,王鳳剛覺得很納悶。
四處打聽之后,王鳳剛這才明白,吳金玉是遠近聞名的大巫師,被叫去辦“學習班”也是因為一次巫事活動。那一年,村里發生了火災,按照世代沿襲的習俗,火災過后必須要做“掃寨”的巫事。德高望重的吳金玉被村民請去做巫事,結果被公社革委會的領導發現,抓了“大搞封建迷信活動”的現行。
知道外祖父是大巫師后,王鳳剛對巫事活動十分感興趣,一有時間他就去找外祖父聊天。
“外公,信鬼神、請巫師‘用鬼是我們苗族世代的習俗,我很想知道你‘用鬼時念的那些東西是什么內容,能告訴我嗎?”
“你問這些做什么,如果被公社的領導知道,不但我遭殃,你可能也要受罪。”吳金玉避而不答。
外祖父的回避更增加了王鳳剛的好奇。他一次次地央求,吳金玉拗不過他,終于將巫事的內容告訴了他。這是王鳳剛第一次聽說苗族有“賈”。兒時聽過的那些故事、父母傳授的那些習俗、村里沿襲的那些文化,原來都出自“賈”。
外公告訴他,“賈”是苗家人世代口傳下來的一種經典,里面包含了創世神話、苗族的遷徙史、先人分布的村落、婚姻禮儀、巫術等內容。“賈”通過講述故事、事件,告訴人們是非對錯、真善美丑,從而形成苗家人一致尊崇的“賈理”。
了解得越多,王鳳剛對“賈”就越發癡迷。結合自己學過的專業知識,他斷定承載著苗族博大歷史文化信息的“賈”,是苗族民間文學中的一部分,是寶貴的文化遺產。
從此,王鳳剛與“賈”結下了不解之緣。他開始四處打聽“賈師”,只要有線索,不管路程多遠,無論對方如何拒絕,他都要親自拜訪。為了取得對方的信任,他什么都愿意做,送禮、喝酒、端茶,甚至倒洗腳水。他的誠心,敲開了“賈師”們的心防,他們將自己的所知所學詳細告知。王鳳剛如饑似渴地記錄著,不辭辛勞地行走著,就這樣,他長達30多年的尋“賈”歷程開始了。
愿獻點錄在人間
“矢志尋‘賈三十年,跋山涉水訪求賢;苗寨拜師聆教誨,木樓秉燭記古言。禿筆書窮千頁紙,黑發成霜心亦甜;寸草難把春暉報,愿獻點錄在人間。”
這是王鳳剛在搜集整理“賈”的過程中有感而作的一首小詩,詩中表達了他對苗族文化的熱愛。
在四處搜集“賈”的過程中,王鳳剛發現身體越來越沒力氣。起初,他以為是風餐露宿落下的風濕,并沒有在意。可是,病情愈發嚴重,他不得不到醫院進行詳細的體檢。不幸的是,這次體檢給他的身體判了“死刑”。
1983年,經過多次診斷,醫生確認王鳳剛患的是肌萎縮側索硬化癥。患病者身體會逐漸癱瘓,雙手無力,運動神經逐漸壞死,肌肉日益萎縮直至死亡。這種病目前無法治愈,只能控制病情,發病后,有的人只能撐過三五年,最長不會超過25年。
一邊是不能治愈的疾病,一邊是亟待整理的“賈”,先治病還是先整理?王鳳剛有些猶豫。
住院一個多月后,他的病情并無起色。王鳳剛決定回家,用剩下的時間,盡自己最大的力量,能整理多少是多少。
無法行走,王鳳剛便把“賈師”請到家里,一邊聽他們說“賈”,一邊專心記錄。看到他拖著殘疾的身體還在夜以繼日地工作,親戚朋友都勸他別再折騰。但王鳳剛明白,精通“賈理”的人大部分年過古稀,在世的傳承人越來越少。如果不抓緊時間搜集整理,這種口授文化將逐漸消失。
就這樣,王鳳剛一面和病魔做斗爭,一面加緊搜集材料和整理錄音。他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會倒下,所以分秒必爭、全力以赴。
2005年,在2萬余行原始材料和100多個小時錄音資料的基礎上,他開始《苗族賈理》書稿的整理譯注工作。
在整理譯注的過程中,為了一句話,王鳳剛常常要翻閱大量資料。他認為,不懂得文化背景知識就不能進行準確的翻譯。對于“賈”,他始終心懷敬畏,翻譯中只要寫錯一個字,他都要重頭來過,哪怕這頁紙已經寫到最后。對于只有右手能動的王鳳剛來說,這個過程異常艱辛,耗費了大量的精力和體力。
憑著別人難以想象的堅韌和頑強,王鳳剛靠著一只右手硬是把自己傾注了幾十年心血搜集、整理、記錄、譯注的《苗族賈理》付梓成書。
王鳳剛說:“一種文化,不認知它,不了解它的價值,就不會對它產生文化自覺與自信。對我們來說,只要聽過‘賈理、懂得‘賈理,都會得到一種心靈的凈化,會用一種積極的心態,去爭取向上向善。”或許這就是王鳳剛三十年多矢志不渝的原因。(責任編輯/姚 遠)
對話王鳳剛
記 者:因為身體原因,你這次未能前往澳門親自領獎,心里是否有些遺憾?
王鳳剛:作為一個并沒有做多少事的人,組委會能夠注意到我、授予我這個榮譽,我非常感激。這個獎雖然是授給我個人的,但并不屬于我一個人,而是屬于苗族民間文化,是苗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動了主席團的成員。雖然我不能親自前往領獎,但能讓大家關注、認識苗族的優秀文化就已足夠。
記 者:你從事苗族“賈理”搜集整理工作這么多年,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王鳳剛:如果要概括我的感受,我想這句話最恰當,“漢族離不開書,苗族離不開‘賈”。苗族是用“賈”作為載體,承載這個民族所有的價值觀、倫理觀、道德觀,里面的人生課題、文化內容,會讓我們每個人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