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長
胃癌術后胃癱是指胃癌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胃部惡性腫瘤手術結束后出現流出道非機械性梗阻為主要表現,以胃動力不足和胃排空異常為臨床特點[1-2]。關于胃癌術后胃癱的影響因素及其空腸營養管的防治作用研究甚少,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9月-2014年9月本院消化外科住院部胃癌手術患者1604例,其中術后胃癱62例(3.66%),根據術后營養支持方式將術后胃癱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齡:39~84歲,平均(65.37±6.04)歲,消化道重建方式:畢Ⅰ式吻合術13例,殘胃空腸Roux-Y吻合術19例;對照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38~82歲,平均(64.34±6.15)歲,消化道重建方式:畢Ⅰ式吻合術12例,殘胃空腸Roux-Y吻合術18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消化道重建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胃鏡輔助下經吻合口置入空腸營養管,經鼻腔緩慢插入胃腔,采用鉗子夾住營養管管頭通過吻合口,進行空腸遠端20 cm或十二指腸,動作輕柔,避免損傷吻合口,固定胃管和營養管后退出胃鏡,拔出導絲,輸液器經營養管滴入溫生理鹽水250 mL,持續勻速滴入營養液4.18 kJ×500 mL(蛋白質20 g,糖61.5 g,脂肪19.5 g,纖維7.5 g,礦物質3.0 g),遵循滴速遞增原則,以50 mL/h緩慢增加,注意觀察有無營養管移位,反流和胃腸道出血癥狀。對照組給予常規腸外營養支持治療。
1.3 觀察指標 (1)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分析不同性別、年齡、術前幽門梗阻、心理因素、基礎疾病、手術時機、術中出血量、手術時機和手術進食不當等胃癌術后胃癱率的差異。(2)比較兩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轉鐵蛋白等營養指標的差異。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單因素分析 不同年齡、術前幽門梗阻、心理因素、基礎疾病、手術時機、術中出血量和手術進食不當等臨床因素患者胃癌術后胃癱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其中手術進食不當、術前幽門梗阻和基礎疾病是胃癌術后胃癱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 2。

表1 胃癌術后胃癱的單因素分析

表2 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分析胃癌術后胃癱的獨立危險因素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營養、免疫功能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術后胃癱是胃癌的嚴重并發癥之一,對于術后12 d內流質飲食向半流質飲食轉變期間發生并以持續性急性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食欲減弱和體重下降等患者為急性胃癌術后胃癱;而對于數周后出現上述消化系統癥狀,并排除惡性腫瘤復發者為慢性胃癌術后胃癱[3-5]。胃癌術后胃癱影響因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1)胃癌切術過程中切除迷走神經。(2)消化道重建術過程中破壞胃電起搏功能,切除胃竇和幽門部,影響胃腸道黏膜蠕動功能。(3)胃大部分切除術聯合淋巴結清掃術破壞殘胃淋巴循環和血液循環系統,造成胃部細胞壁水腫形成[6]。(4)胃切除術聯合消化道重建術過程中嚴重影響胃腸功能運動的協調性[7]。(5)負面心理因素、術后感染、飲食習慣改變、低蛋白血癥和貧血等因素均導致胃腸蠕動和協調功能下降,最終形成胃癱[8-10]。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術前幽門梗阻、心理因素、基礎疾病、手術時機、術中出血量和手術進食不當等臨床因素是胃癌術后胃癱率的重要影響因素(P<0.05)。上述多種因素共同導致胃腸道蠕動和胃腸協調功能低下,最終形成胃癌術后胃癱。其中術后進食不當、術前幽門梗阻和基礎疾病是胃癌術后胃癱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與相關文獻[11]結果相一致。
表3 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s) g/L

表3 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s) g/L
組別 白蛋白 前白蛋白 轉鐵蛋白 IgA IgM觀察組(n=32) 39.65±3.15 305.64±15.64 169.24±30.33 2.89±0.21 2.49±0.52對照組(n=30) 35.12±2.14 251.34±16.02 146.28±24.15 1.94±0.27 1.54±0.34 t值 3.69 4.01 3.54 2.95 2.9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胃癌術后胃癱臨床常規采用禁水禁食、胃腸道減壓、緩解緊張、促胃動力藥和高滲透性鹽水洗胃等措施。相關文獻[12]報道表明,腹部手術結束后6 h胃腸道蠕動功能已經逐漸恢復。當胃腸道功能尚存在時,常規采用空腸營養管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經證實為臨床營養支持中心法則[13-14]。本組研究根據術后胃癱患者不同營養支持治療方式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和對照組(腸外營養支持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營養指標(白蛋白、前白蛋白、轉鐵蛋白)水平和免疫功能指標(IgA、IgM)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揭示了腸內營養支持治療不僅有效改善營養狀況,其他增強免疫功能,徐進組織損傷修復功能,胃腸胃腸道屏障,胃腸道黏膜細胞功能和結構完整程度,同時促進肝細胞合成前白蛋白、白蛋白,刺激胃部激素和消化液分泌與合成,促進胃腸道蠕動功能的恢復,達到有效的治療目的[15]。
綜上所述,胃癌術后胃癱受術后進食不當、術前幽門梗阻和基礎疾病等多因素影響,其中空腸營養管支持治療有助于改善術后胃癱患者營養和免疫功能狀況。
[1]呂鐵升,朱小林,趙中華,等.胃癌術后胃癱的診治分析[J].現代腫瘤醫學,2009,17(3):507-508.
[2]賈秉芳.食管癌胃癌術后胃癱的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內蒙古醫學雜志,2013,45(10):1255-1257.
[3]盧翔,段煒,張力,等.胃癌術后胃癱多因素分析[J].陜西醫學雜志,2014,(6):698-700.
[4]吳維敏,余書勇,尹俊峰,等.遠端胃癌術后胃癱發生因素研究現狀及治療進展[C].第三屆中國外科醫師年會論文集,2010:245-248.
[5]吳維敏,余書勇,尹俊峰,等.遠端胃癌術后胃癱發生因素研究現狀及治療進展[J].海南醫學,2010,21(20):135-138.
[6]毛雪萍,齊向紅,徐幼平,等.胃癌術后胃癱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護理干預[J].護理與康復,2013,12(3):228-229.
[7]廖有祥,湯恢煥,劉慶武,等.胃癌手術后胃癱綜合征的多因素分析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8,17(4):318-321.
[8]林峰.高齡胃癌術后胃癱患者治療體會[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17(11):1712.
[9]張躍,劉平生.食管癌和胃癌術后胃癱16例診治體會[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7,14(5):459-460.
[10]呂振曄,錢振淵,葉再元,等.遠端胃癌術后胃癱多因素分析[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13,(1):9-11.
[11]秦艷萍,楊勇,任波,等.胃癌術后胃癱的營養治療體會[J].醫藥前沿,2012,34(31):290.
[12]虞黎明,王夢龍,朱培謙,等.胃癌術后胃癱綜合征的診治體會[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0,50(5):88-89.
[13]文剛,何磊,涂從銀,等.胃癌術后胃癱患者經胃鏡空腸置管行全腸內營養支持的效果[J].中華臨床營養雜志,2013,21(2):115-117.
[14]文剛,何磊,陶應田,等.經胃鏡空腸置管全腸道營養在胃癌術后胃癱治療中的價值[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2,6(23):7773-7774.
[15]丁齊蕊,錢君.胃癌根治術后急性胃癱病人的營養支持護理[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8,15(4):25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