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繼紅 譚嬌娣
常規的護理管理模式早已不能滿足患者的要求以及現實狀況,為了滿足現代護理工作的需要,分層管理護理模式便孕育而生[1]。本文主要對護士分層管理模式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展開探討,選取了本院50護理人員,其中25例采用分級管理模式,并與采用常規的功能制護理模式進行比較,獲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間工作的50名護理人員,將其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每組25名。50名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對照組年齡18~46歲,平均年齡25.3歲;工作年限為0.3~21年,平均工作年限為12.6年;文化程度:中專10名,大專10名,本科5名;實驗組年齡18~45歲,平均年齡25.5歲;工作年限為0.3~20.5年,平均工作年限為12.3年;文化程度:中專9名,大專11名,本科5名。兩組護理人員的年齡、工作年限及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實行常規的功能制護理模式,采用輪班制。實驗組采用分級管理的方法進行護理,采用從上至下的分層次的管理模式進行管理,護士長直接對資歷較深經驗豐富的責任護士進行任務的分配,然后每位責任護士下屬幾位基礎護理人員和助理護士,實行層級管理制。具體崗位設置包括:護士長-護理組長-護理副組長-初級責任護士-護理護士,自上而下分級管理。根據本院護理隊伍的現狀以及分級管理模式實施方案細量指標,同時兼顧技術職稱和專科護齡,將本院所有護士分為三級、二級、一級、特級4個級別。護士長:以行政管理為主,全面負責本部門所有護士的管理。特級和一級護士:主要負責對低層級護士的業務指導,重點從事呼吸機監護等專業技術護理如組織業務學習、護理查房、技術指導等。二級護士:以臨床技術護理為主,要求具有獨立值夜班的能力。三級護士:以基礎護理為主,或在更高層級護士的指導下輔助進行臨床技術護理。組長由特級或一級護士擔任,副組長由二級以上護士擔任,且都要求具有較好的工作能力、組織能力和應急沖突能力。組長負責本組分管的具體工作和本組內人員分工調配以及護理質量監控等工作,副組長在完成分管的具體工作外,協助組長工作,在組長組織搶救任務時,行使組長的職責。
兩組護士都采用三班制,工作時間為8:00-16:30,16:00-22:30,22:00-8:30,每班次重疊30 min,用于小組間交接班、了解患者信息以及工作內容。
1.3 評價標準 理論知識考核和基礎操作考核:理論知識考核內容要涉及每個重點、要點,顧及到科室護理的各個方面及細節,充分考評出護士的綜合理論素質,考核成績分結果為優、良、一般及差,其中優良率=優+良[2]。滿意度評價:采用問卷調查法,自行設計“滿意度調查表”,調查護士對分級管理模式的滿意度,滿意度級別為:非常滿意、較滿意以及不滿意;其中總滿意度=非常滿意+較為滿意[3]。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8.0軟件對兩組數據進行統計與對比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當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人員實施管理前理論知識及基礎操作考核成績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對照組實施管理前后的理論知識及基礎操作考核成績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實驗組實施管理前后的理論知識及基礎操作考核成績比較,差異有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理人員實施管理后護理質量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人員的臨床管理前后護理質量情況
實驗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總滿意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人員的滿意度情況 例(%)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和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對護理服務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再加之,隨著健康護理新紀元的到來,給護理人員和護理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嚴峻的挑戰,常規的護理管理模式早已不能滿足患者的要求以及現實狀況,為了滿足現代護理工作的需求,迎接健康新紀元給護理工作所帶來的挑戰和要求,分層管理護理模式便孕育而生。護理人員結構配置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護理工作的效率和決策的質量;護理質量管理是對護理服務對象的管理過程進行評價、判斷,實行有效的質量控制的過程,檢查患者得到的護理效果,即通過對護理質量評價來衡量護理工作目標完成的程度,護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備和科學管理,直接關系到醫院的工作質量,更直接影響到護理質量[4-5]。在分層級管理體制當中,醫院應該根據各個層級的護士所具備的自身優勢,組成責任制護理小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專業知識能力強的,具有高度責任心的護士在護理小組中的作用,各層級護士之間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對患者進行共同護理,實施分層級護理管理模式不但可以提高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改善醫護人員對護理病歷的書寫狀況,讓不同專業水平的護理人員在工作當中能夠在自己的責任崗位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且還能夠大幅度提高患者對醫護人員的滿意度和護理工作的工作質量。在臨床實踐當中,分層護理的管理模式,得到了絕大多數患者的認可,相對于傳統的管理模式,分層管理在臨川護理中的應用使得患者對醫護人員的滿意度得以提升,有效提高了醫護人員對患者的護理質量和護理安全,在對護理人員的臨床帶教方面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國護理編制不合理,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管理問題,如使護士處于以完成治療操作任務為中心,難以做到以患者為中心,影響了患者的滿意度;這促使醫院護理工作范疇不斷拓展和細化,對護理人員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
分級護理是根據對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及患者自理能力的評估,給予不同級別的護理,包括特級護理、一級護理、二級護理以及三級護理。在層級管理體制中,護理人員結構形成梯隊,不同層級護士組成責任制護理小組共同護理患者,通過優化組合、優勢互補,充分發揮高級責任護士在應急急救、危重病護理、查房會診、患者安全、質量管理、健康教育、臨床帶教方面的經驗[7]。落實分層管理不但能夠將護理工作質量大幅度的提高,還可以讓不同水平的護理人員將其最大的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
相關研究表明,醫護人員為患者提供的護理質量水平與住院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病情好轉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醫院實施分層管理后,各層級的護士能夠各盡所能、各司其職,在工作過程中保持積極性與自主性,更好的去護理患者[9-10],例如,在分層管理當中,主管護士會有足夠多的時間去細致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在工作中能夠很好地去配合臨床醫生,在診療過程中確保患者能夠接受更好的治療、更高水平的護理服務質量和安全性,利用護理程序對患者的病情護理情況展開針對性的評估,并對處理后的效果進行評價[11-12];與此同時,還可在患者病情的二級預防管理(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中充分發揮自身作用[13]。分層管理工作的實施有利于優化配置護理人力資源,有利于協調護理中的各項工作,杜絕工作中不良因素的產生,維護護理隊伍發展和穩定的氛圍,有利于提升護士的成就感和責任感,有利于充分調動護士的創造性以及主動性,將個人潛力予以最大限度的發揮[14]。
在分層管理過程中,護士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是有效提升護理質量水平的關鍵,因此,醫院應該根據患者作息時間的規律和護理工作的特點,對護理人員進行動態調配,堅持“以人為本”,多考慮患者的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通過增設助理護士,讓不同護士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使得不同護理技能能夠得到合理的應用,從而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達到個性化護理的目的。
因此,如何合理配置護理人員,調整護士隊伍結構,科學界定護士的職責范圍,實現護理人才與最佳崗位的有機結合,確保護理質量,真正體現護士價值,成為當今醫院護理管理探討的重大課題[15]。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護士在實施管理前理論知識及基礎操作考核成績比較無明顯差異;而實施管理后觀察組的理論知識及基礎操作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滿意度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隨著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醫護模式也越來越進步,逐漸向更高層次轉變,患者對護理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臨床護理工作如果只針對病癥以及疾病本身進行護理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患者的需要,只有將科學的管理方法與合理分配的護理人力資源相結合,才能滿足當今患者對護理質量的要求,分層管理以患者為中心,從社會、環境、心理以及精神等多方面來提高護理質量,在患者對護士的滿意度、合理分配臨床護理源、提升基礎護理質量以及護士對病情觀察的及時性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了讓患者的個性化、多元化等多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醫院應該使各崗位職責得以明確,進行逐級的,分層的管理模式,使護士個人的職業空間在該管理模式下能夠得到很好的拓寬和發展,為專科護士的專業發展打下了堅定的基礎。充分開發護理人力資源,合理化配置護理人力資源,盡可能的激發護理人員能動性與積極性,使各級護士的作用能夠在工作中得以最大化的發揮。分層管理法在臨床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明顯,能夠有效提高護理質量和護士的滿意度,綜合優勢明顯,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1]高華,何國平.護士分層管理模式在臨床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7):77-78.
[2]王賽嬌.分層管理模式在臨床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33):93-94.
[3]郭舒婕,朱麗美,王曉敏,等.分層管理模式在心外科護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4):82-83.
[4]陳紅光,劉瓊.組長負責制分層管理模式在消化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3):213-214.
[5]趙青,陳燕,趙霞,等.護理人員分層管理模式在臨床護理管理中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2,31(10):1944-1945.
[6]韓旭娟.護士分層管理模式在提高護理質量中的應用價值[J].求醫問藥(學術版),2011,9(12):590-590.
[7]王理瑛,張莉,顏萍,等.重癥監護病房護士分層管理模式的實施及效果分析[J].護理研究,2013,27(16):1622-1623.
[8]林少珍,葉秀云,文美珠,等.護理質量控制中參與式分層管理的效果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11):70.
[9]董曉玲.分層管理模式對提高護理質量的效果研究[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3,16(10):1730-1732.
[10]平秀琴.護士分層管理模式在優質病房服務中的運用[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14):2162-2163.
[11]梁光紅.分層管理模式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17):2685-2686.
[12]喻文碧,楊雪萍.臨床護理管理在護士分層管理模式的應用價值[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4):880-881.
[13]李群,黃妙琴,黃轉宜,等.急診護理管理中組長負責制分層管理模式的護理價值觀察[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3,(11):176-177.
[14]黃水英.護士分層管理模式在優質病房服務中的運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6(1):158-158.
[15]龐湘俠,時軍輝,暴青竹,等.分層管理模式在婦科臨床護理工作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2,7(23):27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