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在分析我國金屬制品業地區布局和天津市金屬制品業發展情況的基礎上,運用鉆石模型分析了天津市金屬制品業的優勢和不足,優勢有:政策機遇、區位優勢、基礎扎實和需求旺盛,制約天津市金屬制品業發展的短板有:產業發展不平衡,產業市場份額不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未形成產業集群,金融支持不足,最后提出了提升天津市金屬制品業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金屬制品業;競爭力;鉆石模型
一、 引言
天津是我國金屬制品業的重要基地。近年來,天津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金屬制品業隨著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也出現快速增長的勢頭。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金屬制品業屬于裝備制造業,除此之外,裝備制造業還包括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等。其中,金屬制品業包括結構性金屬制品制造,金屬工具制造,集裝箱及金屬包裝容器制造,金屬絲繩及其制品制造,建筑、安全用金屬制品制造,金屬表面處理及熱處理加工,搪瓷制品制造,金屬制日用品制造和其他金屬制品制造共九個子行業。本文數據來自《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天津統計年鑒》和天津市統計局。
二、 我國金屬制品業發展情況
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我國金屬制品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產業規模迅速壯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競爭優勢明顯提升。
1. 我國金屬制品業總體情況。截止2012年末,我國金屬制品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8 557家,比2006年增加2 984家。2012年我國金屬制品業資產總計19 410.9億元,負債合計10 620.84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3.3倍和3.1倍,行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實現總產值29 620.06億元,是2006年3.5倍,出口交貨值為3 306.29億元,是2006年1.5倍,行業產能進一步擴張;行業共完成銷售收入29 069.75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 843.79億元,實現稅收756.61億元,分別是2006年的3.5倍、4.7倍和3.6倍,經營效益明顯提高。
2. 我國金屬制品業的地區布局。本文采用聚類分析法分析我國金屬制品業的地區布局。選擇企業單位數、從業人員數、資產總計、工業總產值、出口交貨值、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共七個指標,利用2011年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金屬制品業數據,采用spss軟件的系統聚類方法進行聚類分析。結果顯示,將我國31個省市區的金屬制品業發展程度分為三個梯隊,見表1。同時結合產業聚集水平來考察我國金屬制品業的發展程度,以行業集中度指數(CR指數)作為衡量產業聚集水平的指標。行業集中度是指某一產業規模最大的n個地區的有關數值占整個產業的份額,這里取4。各梯隊的CR指數列于表1中。
從地域來看,我國金屬制品業具有明顯的聚集效應。我國金屬制品業的第一梯隊包括廣東、浙江、江蘇、山東四個東部省份,占據了我國金屬制品業的53.8%,無論是企業數量、資產總額,還是產值、利潤,這四個省份在全國均名列前茅。金屬制品業主要集中在以江蘇、浙江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以廣東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以山東為代表的環渤海地區,其中又以廣東、江蘇兩省集中度最高。第二梯隊占據了我國金屬制品業的40.5%,第三梯隊僅占據了我國金屬制品業的5.6%。第二、三梯隊的規模雖然小于第一梯隊,但是各項指標的增速較快,安徽、吉林、河南、四川、內蒙古、廣西的增速最快。從規模上看,天津市金屬制品業相較于發達地區差距較大。
近年來天津市金屬制品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天津市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和拉動力量,優勢支柱產業地位更加突出。天津市金屬制品業是2006年以來裝備制造業七大行業中產值占比唯一保持持續增長的行業。2012年天津市金屬制品業總產值1 032.24億元,占全市工業的比重上升到4.4%;出口交貨值100.46億元,占全市工業的比重上升到3.7%;主營業務收入1 090.19億元,占全市工業的比重上升到4.6%;利潤總額77.6億元,占全市工業的比重上升到3.7%;金屬制品業在裝備制造業七大行業中的排名除出口交貨值下降一位之外,產值、收入和利潤排名均上升到第三位,次于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和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工業增加值增速22.9%,高于全市工業6.8個百分點。
三、 天津市裝備制造業競爭力分析
波特提出的鉆石模型將影響一國特定產業競爭力的因素劃分為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企業的戰略、結構、競爭對手,這四個要素相互關聯,此外還存在兩大變數,即政府與機遇。
1. 生產要素。從資本層面來看,2012年天津金屬制品業計劃總投資223.38億元,實際完成投資143.24億元,投資完成率為64.1%,比2011年增加13.4個百分點。從金屬制造業的子行業看,搪瓷制品制造投資完成率最高,為100%,其次是金屬工具制造和建筑、安全用金屬制品制造,均在85%以上,金屬制日用品制造和金屬表面處理及熱處理加工也高于全行業平均水平。
從項目層面來看,新開工項目投資占比有所降低。2012年天津市金屬制品業新開工項目投資119.08億元,占計劃總投資的53.3%,比2011年降低14.5個百分點。分行業看,搪瓷制品制造投資全部用于新開工項目,建筑、安全用金屬制品制造和金屬表面處理及熱處理加工新開工項目投資占比也較高,在70%以上。
從技術層面來看,天津市金屬制品企業的科技研發力度不斷加大,取得較多科技成果。2012年天津金屬制品業有R&D活動的企業數為110個,占金屬制品業企業總數的21.3%,比2011年增加12.3個百分點,金屬制品企業R&D項目575項,比2011年增長32.2%,R&D經費支出總額16.13億元,比2011年增長35.6%,發明專利199件,比2011年增長15.7%。但與天津市工業和全國金屬制品業相比,天津市金屬制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高,金屬制品企業與高校、研究所聯系還不緊密,產業轉化能力較低。天津市金屬制品企業R&D項目分別占天津全部工業和全國金屬制品業的4.8%和5.9%,R&D經費支出分別占天津全部工業和全國金屬制品業的6.3%和8.6%,發明專利分別占天津全部工業和全國金屬制品業的3.8%和4.3%。
從專業人才層面來看,天津市金屬制品業研發人員增長迅速,2012年天津市金屬制品業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2 778.7人年,比2011年增長28.9%,但天津市金屬制品業專業型研究人才依然缺乏,2012年天津市金屬制品業R&D人員折合全時當量分別占天津全部工業和全國金屬制品業的4.6%和4.2%。金屬制品企業研發中心的人員配置仍然以本科生為主,碩士、博士等受過嚴格訓練的研究型人才數量相對較少,企業研發中心的創新能力不強。
2. 需求條件。以天津市金屬制品業的銷售收入占全國的比重反映市場占有率。2012年天津市金屬制品業的市場占有率為4.6%,比2006年增加1.2個百分點,2011年天津市金屬制品業的市場占有率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排名第七位,比2006年提升一位,而同年天津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市場占有率為2.5%,在全國排名第十四位。特別是集裝箱及金屬包裝容器制造、金屬絲繩及其制品制造、金屬表面處理及熱處理加工、其他金屬制品制造四個子行業,其銷售收入占金屬制品業的70%。
但2011年金屬制品業銷售收入最高的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省的占比高達53.6%,所以,雖然天津市金屬制品業市場份額在全國排名靠前,但市場競爭依然很激烈。目前,天津市正處于后工業化時代,工業生產急需轉型升級,基礎設施建設需求依然旺盛,加之產業結構轉型、節能減排等外部經濟、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各行業投資購買的設備要求也不斷提高。因此,從需求角度看,天津市金屬制品業發展前景良好。
3. 相關和支持產業。從金屬制品業的原材料市場看,天津市產量較低。2012年天津市粗鋼產量2 124.25萬噸,較2011年下降7.5%,鋼材產量5 708.59萬噸,較2011年增長12.1%,粗鋼和鋼材產量分別占全國的2.9%和6%。2011年天津市十種有色金屬中僅生產銅,產量為2.2萬噸,占全國有色金屬產量的0.06%。因此,大部分企業的主要原材料供應還需到外省采購,比如,大橋電焊的電焊條也需到河北的鋼廠采購。
從金屬制品業的下游產業看,天津市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下游產業對金屬制品業的需要旺盛。房地產方面,2012年天津市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額1 260億元,是2006年3倍,施工房屋面積和竣工房屋面積分別為9 864.22萬平方米和2 542.75萬平方米,分別是2006年的2.4倍和1.7倍。航運方面,天津天津港是我國最大的人工港,也是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2012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47 697萬噸,集裝箱吞吐量達1 230萬箱,在全國名列前茅。
4. 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對手。天津市金屬制品業企業有許多是國有企業改制后形成的股份公司或是脫胎于國有企業的民營企業,由于體制、機制的問題,部分企業的管理理念和組織結構設置仍然帶有計劃經濟的色彩。這些企業在組織變革和產品創新動力不足,輻射帶動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從資金來源結構看,天津金屬制品業資金來源單一。2012年天津金屬制品業固定資產投資資金絕大部分為自籌資金,占91.7%,另有少量國內貸款和外資,分別占3.3%和1.8%,沒有國家預算內資金和債券資金。分行業看,金屬絲繩及其制品制造國內貸款占比較大,但也不足20%,僅有結構性金屬制品制造、金屬絲繩及其制品制造和其他金屬制品制造有少量資金來源于外資。
5. 政府與機遇?!笆濉睍r期是天津市全面推進北方經濟中心建設和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關鍵時期,天津經濟社會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天津市在《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將裝備制造業列為重點發展的產業,并且提出構建以裝備制造業為核心的新型工業體系,重點發展高端裝備制造,建成以臨港重裝為龍頭的國家級裝備制造基地。天津市專門針對裝備制造業制定發布了《天津市裝備制造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針對金屬制品業,“十二五”規劃提出要重點發展高檔金屬制品。
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都對金屬制品業的創新升級提出了要求。同時,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成為天津市各項經濟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濱海新區的定位之一就是建設高水平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中心,是金屬制品業發展難得的政策機遇期。
6. 天津市金屬制品業的優勢和不足。天津金屬制品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形成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1)政策機遇。裝備制造業作為天津市的優勢產業,在政策上給予了傾斜和優惠,“十二五”規劃專門將高檔金屬制品業列為發展重點,天津市高檔金屬制品前景可期;(2)區位優勢。天津市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緊鄰北京,濱海新區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集港口、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園區、出口加工區和保稅區等功能于一體,明顯的區位優勢為金屬制品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3)基礎扎實。制品業生產歷史較長,是我國金屬制品行業的搖籃,八九十年代金屬制品產量占全國五分之一,曾為我國金屬制品業做出了重要貢獻;(4)需求較旺。近年來天津市經濟增長迅速,尤其是金屬制品業下游產業發展迅速,旺盛的產品需求市金屬制品業發展的動力。
制約天津市金屬制品業發展的短板有以下幾個方面:(1)產業發展不平衡。目前,天津市金屬制品業主要集中在結構性金屬制品制造和其他金屬制品制造,這兩個行業對天津市裝備制造業有著決定性作用,而金屬工具制造、搪瓷制品制造和金屬制日用品制造比重偏低,發展水平不高;(2)產業市場份額不大。天津市金屬制品業在全國處于第二梯隊,在規模上與第一梯隊還存在差距,沒有形成大的經濟增量和有規模效益的新增長點;(3)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用于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研發的投入不足,原創性技術成果較少,高端研究人才和高水平技術工人仍然缺乏,產、學、研結合不緊密,是限制金屬制品業升級的重要瓶頸;(4)相關和支持性產業發展滯后,還未形成有效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尤其是金屬制品業的上游產業不成熟,為龍頭企業提供原材料的本地中小企業較少,特種原材料需要依賴進口,本土配套能力不足,產業拉動效應不明顯;(5)投資和金融支持不足。金屬制品企業投資資金來源單一,主要靠自籌,貸款、外資、發行債券等融資渠道不暢,阻礙了行業做大做強。
四、 提升天津市金屬制品業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1. 培育產業集群。依托現有的資源優勢,進行資源整合,強化專業化協作配套,推動有基礎的金屬制品業企業做大做強,以優勢龍頭企業帶動相關和支持性產業發展,形成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和較大經濟規模的產業集群,發揮產業集群的集聚效應,提高產業競爭力。
2. 加快產業轉型和兼并重組。引導企業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加快產業轉型,引導企業向產業鏈高端延伸,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金屬制品。淘汰落后產能,對技術落后、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低產出的企業實行關停。實現優勢互補,支持龍頭企業對經營不善、長期虧損的企業整合兼并,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資產收購、產權受讓、合資合作等方式聯合重組。
3.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立產學研相結合的長效機制,鼓勵重點企業和具備技術優勢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整合技術資源,集中力量開發、研究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研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培育自主創新能力,同時成為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過程中消化創新的主力軍。
4. 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提高企業科研人員的待遇,培養一支穩定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加快科研成果產業化,完善高校和科研機構知識產權轉移轉化機制。建立技術人才的培養機制,進一步完善技術工人的雇傭機制和薪酬制度,培養一大批具有職業技術素質的高級技工隊伍。
5. 加強財政金融支持力度。針對金屬制品業的特點,研究完善鼓勵創新、引導投資和的稅收支持政策。積極推進金融產品創新,促進金融機構加大力度支持金屬制品企業的創新活動。通過政策扶持不斷提升龍頭企業的經營水平和盈利能力,推動企業上市融資或發行債券,增強直接融資能力。
參考文獻:
1. 莊健.我國金屬制品行業現狀及發展建議.金屬制品,2005,(5):4-8.
2. 毛海波.我國金屬制品現狀分析及發展建議.金屬世界,2013,(1):3-7.
3. 李世俊.關于天津發展金屬制品的幾點建議.天津理工學院學報,2000,(3):25-30.
4. 王寶玉,宋為,陳衛東,王軍令.我國主要金屬制品及其裝備發展狀況分析.金屬制品,2012,(3):10-19.
5. 孫希恒,趙龍,王海峰.河北省金屬制品業競爭力的實證研究.裝備制造技術,2010,(10):123-124,129.
6. (GB/T 4754-2011)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國家統計局起草,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2011年4月9日發布.
7. (美)邁克爾·波特著.國家競爭優勢.李明軒,邱如美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8. 侯祥鵬.長三角地區裝備制造業比較優勢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現代經濟探討,2013,(3).
9. 湯斌.產業結構演進的理論與實證分析.西南財經大學學位論文,2005.
10. 陸瑾.產業組織演化研究.復旦大學學位論文,2005.
11. 王齊.環境管制促進技術創新及產業升級的問題研究.山東大學學位論文,2005.
作者簡介:趙建斌,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銀行天津分行助理研究員。
收稿日期:2014-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