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榮
新《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因此,作為新課改教學實踐中的小學教師,大力開展學生課外閱讀,讓課外閱讀成為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和習慣已成了當務之急。
我從小就愛讀書,小到小人書、連環畫,大到《岳飛傳》《楊家將》……我都讀得是津津有味,但可惜的是,我那時的讀書資源少得可憐再有家庭條件也不允許,根本滿足不了我童年讀書的愿望,現在想來還覺得是一大憾事。所以,當我走上工作崗位后,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大力開展學生課外閱讀,讓孩子們的童年書香洋溢。
幾年來,我在培養低年級孩子課外閱讀進行了不懈地嘗試,基本上達到了預期效果,大多數孩子有強烈的閱讀意識,能夠每天自覺閱讀,養成了課外閱讀的好習慣。我是怎樣帶領剛入學的孩子走進了閱讀的大門呢?
1.創設閱讀環境,激發閱讀興趣
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會給學生帶來閱讀的激情,調動他們閱讀的積極性。因此,我在班級建立了一個圖書角,把學生的各種書籍集中在一起,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隨時在圖書角上翻閱自己喜歡的圖書,享受閱讀的愉悅。圖書角有專人管理做好記錄,并定期對借閱記錄進行檢查,對借閱次數多的同學給予適當的獎勵。同時對孩子自覺的閱讀行為要適時、恰當地給予激勵,這樣學生閱讀的興趣也會越來越濃。但光靠在學校進行課外閱讀是不夠的,教師必須與家長取得聯系,讓家長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舒適的讀書環境,鼓勵家長讓孩子每天多看各種有益的課外書籍,慢慢地這種讀書習慣成了學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不僅是學習的內在動力,也是減輕學習負擔的有效手段。在語文學習中,學生一旦有了閱讀的興趣,他們會把閱讀看作是莫大的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他們會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到無窮的樂趣,并進一步激發起喜愛閱讀、熱愛語文的積極情感,從而形成語文學習的良性循環。 每天一個成語故事已經成為我們班的習慣,成語故事網站中,我下載了很多成語故事動畫,利用早晨的時間讓孩子們觀看。觀看成語故事是孩子們最高興的事了,但我給他們提了個要求——必須記住這個成語。看完之后我讓他們說說從故事中了解了什么,明白了什么。一般一個故事我播放兩遍,遇到難理解的我會給他們講解后再播放第二次。這樣,孩子們在快樂學習中進行了積累,明白了道理。
2.精選課外讀物,大力開展學生課外閱讀
課堂閱讀是課外閱讀的基礎,課外閱讀則是課堂閱讀的延伸,教師要抓住課堂教學中的有利契機,向學生推薦一些合適的課外閱讀內容。例如,學完《丑小鴨》一文,故事中那曲折的情節對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我就鼓勵學生去看看這篇童話的原著,讀讀《安徒生童話》。這樣,不但能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擴大學生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知識。
3.教給讀書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
古語曰:“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在閱讀的過程中教給學生科學的閱讀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這里,我向大家介紹兩種簡單的記讀書筆記的方法:①摘抄法。每個學期初我就會讓學生準備一個“好詞佳句摘抄本”,在閱讀時將你認為精彩的句段、名言警句摘抄到筆記本上,定期在班上交流展示,評選出優秀獎。②寫讀后感。這是一種最常見的讀書方法,要學生讀完以后對書中最感興趣的情節或人物發表自己的看法,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寫出心得體會。從而為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定基礎。
4.開展讀書活動,品嘗成功喜悅
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后,往往會滋生出一種表達讀書收獲或者感受的欲望,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就通過組織各種讀書活動,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與交流的平臺。每節語文課開始,讓學生進行“課前五分鐘展示活動”,背古詩、誦優美語段、講名人名言、談點見聞。而且每周安排一節課進行課外閱讀交流,內容為自己課后所讀的各種書籍。這些交流不僅反饋了學生課外閱讀的情況,也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鍛煉了學生的膽量。每學期開展一次“故事大王擂臺賽”“誦讀美文大賽”“讀書知識競賽”等活動,對獲勝的個人或小組給予加“星”獎勵。這樣一來,同學閱讀的積極性就更濃了,由最初的“要我讀”變成了“我要讀”,逐漸形成了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
成功總是能給人帶來喜悅,為了進一步提高孩子閱讀的興趣,我在班級開展了許多閱讀活動,如故事爭王賽、背詩小能手、故事表演賽等。
我想在不久的將來當我們在課余時間走進教室,可以看到許多孩子都拿著故事書在看,那情景讓你再怎么煩惱也能豁然開朗。盡管現在許多孩子看的書籍不是長篇大論,或是富有哲理以及深奧的東西,但最重要是培養了他們喜歡閱讀,愛上閱讀,從而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作者單位:遼寧省燈塔市柳條寨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