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君
摘 要:該文簡述了梅縣區畬江鎮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現狀、主要做法,存在問題,并提出以后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努力方向,為進一步加強鄉鎮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提供參考。
關健詞:“三資“;現狀;建議;畬江鎮
中圖分類號 F30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6-14-02
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以下稱“三資”)屬于村(組)等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集體所有,是發展農村經濟和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畬江鎮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堅持立足實際,突出重點,認真貫徹梅縣區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以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合法權益。但也存在處置管理不規范,不透明等突出問題,必須加以解決。
1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基本狀況
1.1 實行村賬鎮管制度 2004年以來,畬江鎮全面推行了村帳鎮管,形成了村級會計業務由鎮農業服務中心人員負責代理的監督管理模式,具體做法是:
1.1.1 實行“五不變”原則 即村經營自主權不變、村集體資產所有權不變、資金獨立核算不變、現金管理權限不變、債權債務管理方式不變。
1.1.2 鎮成立機構,配備人員,確保業務有序運轉 鎮成立了以鎮長為組長,紀委書記、分管農業領導為副組長,鎮黨政辦、紀委、財政、民政、農業站等部門有關同志為成員的村賬鎮管工作領導小組。領導機構下設農村會計代理中心,成員由農業服務中心人員擔任,負責日常工作,共設置記賬會計3人,,負責全鎮23個村,2個居委會的會計核算。
1.1.3 簽訂協議書 鎮村簽訂代理村合作經濟組織會計業務協議書,以進一步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責任,確保工作落到實處。2008年下半年,在區農業局的關心、支持下,本鎮的村賬鎮管工作全面實現了會計電算化,這為會計業務的開展節省了時間、精力,也為村合作經濟組織會計業務的規范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2 建立臺賬制度 建立臺賬管理制度,在管好集體資金的同時,管好集體所有的固定資產、應收賬款等資產權益,以及將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土地、林地、荒地、水庫(水面)、魚塘等集體資源全面進行確權登記,登記詳細好集體資產臺賬,落實具體管理人(保管人、經營人)等,并明確規范其管理權限。對集體資產資源的總量實行全面的清產核資,達到摸清家底、明晰產權的目的。通過對集體資產資源逐一列表并在村財務公開欄公開,公布10d無異議后,逐項登記在集體資產資源臺賬,接受全體村民(社員)的監督,確保集體資產資源不流失、不受損。
1.3 建立集體資產的清理和處置制度 對于集體固定資產,由于使用期限已滿或因需清理損毀報廢的,無論其清理和處置所涉金額多少,均須接受村監委會全程監督,并報鎮會計代理中心批準后執行。農村集體資產和資源的處置,應根據標的額的大小,應嚴肅執行處置程序,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召開好會議,通過表決,方能進行處置。
1.4 建立監督管理制度 鎮黨委政府根據各村開展集體“三資”制度建設進展情況,積極開展檢查督促,重點檢查有無充分履行“四議兩公開”的程序,接受全體社員的監督(“四議”即由支部提議、村(社)委商議、支部大會審議、村民(社員)代表決議,“兩公開”即決議公開、實施結果公開)。確保該項工作平衡發展、積極推進,遇到存在問題,妥善加以解決,力爭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
1.5 建立財務收入管理制度 集體經濟組織的經營、發包、租賃、投資、資產處置等集體收入,上級轉移支付資金以及補助、補償資金,社會捐贈資金,“一事一議”資金,集體建設用地收益等,及時入賬核算,做到應收盡收。嚴禁公款私存、私設小金庫和賬外賬。加強票據管理,收款收據一律使用區農財辦統一的三聯編號收據,杜絕“白條”抵庫、不得坐支現金,做到日清月(季)結,賬款相符,賬實相符,賬賬相符。
1.6 建立檔案管理制度 無論承包、出租、出讓,還是處置集體資產、資源,召開上述相關不同層次會議通過的決定決議,均要求有專人簽名和會議記錄,連同簽訂的協議書、合同書一并及時入檔。并落實專人管理,以備查驗。
2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主要做法
2.1 堅持統一管理 以鎮農業服務中心為主,具體做好“三資”的監督、檢查、指導、服務工作,并全面開展清產核資。由鎮農業服務中心對各村“三資”進行清理審計,做到賬清、財清、物清和債權債務清。清理過程中,主動邀請村務監督小組和村民代表參與。清理結束后,對“三資”情況進行登記造冊,并向村民進行公示。對“三資”實行統一管理,即統一“三資”管理制度;統一設置賬戶,加強預結算管理;統一公開“三資”管理、收益等情況。
2.2 規范議事程序 對全村群眾普遍關注和涉及全村絕大多數村民利益等村級重大“三資”管理事項決策,由村黨支部在廣泛征求黨員和村民意見的基礎上提議,經村“兩委”會商議、黨員大會審議后,由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形成最終決議,村民監督委員會全程參議。在村級重大事項民主決策和執行中,堅持做到決議公開、實施過程公開和結果公開,確保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3 存在問題
3.1 各項制度中不少制度未真正落到實處 由于鄉鎮工作業務繁多,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全鎮23個村委會和2個居委會的“三資“管理工作由鎮農業服務中心2位同志承擔,加上又要完成農村計劃生育,城鄉居民醫保,安全生產等各項瑣碎工作,顧此失彼,缺乏對村兩委執行各項制度的指導、跟蹤、監督管理工作,造成村兩委對各項制度的落實也是敷衍了事,疲于應付,由此不少制度沒有很好地落到實處。
3.2 資產臺賬、資源登記不完善、不細致 固定資產、資源登記不詳,只登記村辦公樓,其它如辦公設備、村資源登記籠統,甚至有些沒有登記。同時大部分村都沒有開展固定資產計提折舊,這些都造成實際清點估值和帳面上的固定資產價值出入較大。
3.3 財會人員文化業務素質總體偏低,財會人員隊伍不穩定 財會知識專業性比較強,雖然鎮里每年組織不少于4次的會計相關的業務培訓學習,但因村賬鎮管的開展,村一級財會人員大都停留在簡單的記記帳,缺乏系統的學習和操練。加上村級3a一次換屆,財會人員隊伍不穩定,帶來干部自覺學習的積極性不夠,業務工作缺乏連續性,業務水平提高也不快。
3.4 村務監督小組未真正起到監督作用 各村雖建立了村務監督小組,并開展監督工作,但有些村的村務監督印章由村干部掌握;有些理財小組雖有參與討論、審議的事項,但未有記錄或簽名,或雖有簽名蓋章卻是村干部代簽代蓋章,有涉未正常開展民主理財活動或流于形式之嫌。
4 幾點建議
要進一步做好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特建議:(1)組織村兩委班子學習,提高村兩委班子對村集體“三資”管理的認識。(2)應加強對各村集體“三資”管理和財務管理的督促檢查指導,對檢查出的問題應一一列出清單,逐一限期整改,以促進各項制度能真正落到實處。(3)進一步規范農村集體的“三資”管理和財務管理制度,推進民主理財,公開透明。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