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心
隨著高等教育擴招政策的執行,越來越多的學子得以進入象牙塔,成為大學校園里的一名新鮮人(英語fresh man的直譯)。當大學生的數量越來越多,大學的“獨特社會性”也越來越凸顯出來。
當我們的社會,包括家長的目光都盯住大學排名、專業熱度、畢業就業率這些問題時,我們是否也需要關心一下大學新鮮人們的心理呢?
首先是間歇心理。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高考是一個極其明顯的轉折點。為了這個標志性的考試,無數的學生以及他們的家長在前面12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里卯足勁地奔波。而一旦考上大學,便猶如解放——這便引發了間歇心理。經過多年長跑,孩子們獲得了許多知識,然而他們的心理能量卻也嚴重透支。他們想要盡快逃離老師和家長的約束和嘮叨,想盡情上網、玩游戲、看電影,想去逛街、打球,無拘無束。由于心理徹底放松,又離開了父母的約束,喘喘氣、歇歇腳的想法深植心中,學習上無動力,行為上也提不起勁。
其次是茫然心理。如果你去大學生中問一圈你打算做什么,你在上了大學是為了什么。我想很多人無法給你一個明確的答案,或者僅僅是一個模糊的方向。在高中時我們之所以努力奮斗,是因為家長和老師將高考作為了我們生存的唯一標準,所有人都是明確的知道自己的方向的——幾本的線,多少分。而來到了大學,沒有人再盯著你寫作業,沒有人再作為拐棍告訴你下一步怎么去做。我們的孩子便失去了生活的方向,茫然起來。其實很多很多的孩子是非常好的苗子,他們聰明領悟力強,他們有能力有干勁,然而他們就是不知道路在哪里。他們習慣了別人為自己鋪好石板、指好方向,猶如看到飛盤的靈犬一般可以迅速完成任務,卻不知道自己為何要這么做,只知道它得到的命令就是如此。據調查,在我們身邊89%的大一新學和73%的大四畢業生均存在著這樣的迷茫感。
再次,落差心理。“成王敗寇”的思想是我們的特色。在高中的時候,我們的標準很單一,主要就是成績,在很多很多人眼中成績好就是好孩子。而進入大學,進入這個人數更多、更加多元化的小社會,我們標準不僅僅只有成績,這樣的變化顛覆了新生們的認知體系。每個人無法登上每一項金字塔塔尖,甚至許多原來地方的精英,從小到大回回拿一百分又多才多藝的孩子,進入全國性的人才圈后變得那么普通。還有一些家庭貧困的孩子看到了更加繽紛的社會,看到別人手中潮流的新品,而感到自卑。這種人生的重新洗牌,便帶給了許多新生落差心理。
除了迷茫落差和間歇的心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層懷舊心理。當今的大學生一般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擁有極其強烈的獨立意識,追求個性話的個人本位思想嚴重,往往在集體生活中容易表現出格格不入,唯我獨尊。加之大學生活遠離父母、親友,如果在之前的家庭生活中又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際交際能力,習慣于依賴家庭,這部分學生都會產生懷舊心理。
不僅僅只有這四類,正是在面臨人生新的改變時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心里想法,我們便容易滋生困惑。但學會面對這些困惑也正是每個大一新生步入學校后所要經歷的新的一件人生課程。
越來越多的大學其實已經注意到了這樣的問題,因此絕大多數學校也都設置了一些新生教育。但是面對這樣的人生轉折,我們每個人還是應該以自我的力量進行調適。不僅僅是大學新生,于很多剛剛走進社會的青年來講其實都是一樣的。當我們從一個習慣了的環境中邁出腳步,步入一個新的環境中時,如果可以培養好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那你就會贏在起跑線上。不要去抱怨別人沒有給你什么,你要去想你能怎么才能獲得那些。除此之外我們積極樂觀的心態也是極其重要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樹立良好的人生觀,辨識自我,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那條路那個目標。以每一次新的開始作為新的挑戰,而不僅僅是上一次的結束。積極的自我調適,向著夢想追風前行。
隨著社會的進步,對于教育對于人生的認可,我們有些普遍流行的思維也應該隨之進步了。在這一點上我們似乎可以有一些“非主流”的變化,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在這個社會環境下,及時適時的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讓我們的孩子們可以在良好的社會氛圍中成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