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平+胡宇莉+程千川等
摘 要:采用不同的培養基質,利用盆栽金盞菊作為試驗材料,研究田園土、菌渣、蛭石及三者的混合基質作為培養基對金盞菊生長發育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培養基質所含營養成分差別較大;不同培養基質對金盞菊生長發育影響不同;不同培養基質對金盞菊葉綠素含量、過氧化氫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等影響均不同。綜合金盞菊生長的形態指標和生理指標可知:用菌渣作為培養基質的金盞菊長勢最好。
關鍵詞:培養基質;金盞菊;生長影響
中圖分類號 S6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6-22-03
金盞菊(Calendula officinalis)為菊科的1~2a生草本花卉,在歐洲早就被作為藥草栽培,自16世紀園藝家培育出美麗的重瓣品種后,其觀賞價值逐漸勝過藥用價值,成為重要的草花之一。金盞菊栽培品種有乳白、淺黃、橙及橘紅等色;花型也各有變化,除單瓣、重瓣外,還有高性和矮性之分。性較耐寒,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對土壤及環境要求不嚴,但以種植在疏松肥沃及光照充足的地塊為佳,栽培容易,易自播繁衍[1]。
國內學者對金盞菊的生長習性、使用價值等各方面都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如李新舉等的研究表明:基質中蛭石顆粒大小對基質理化性狀和金盞菊生長影響不大,基質的理想理化性狀為:總孔隙度為65%~87%,通氣孔隙度7%~15%,容重為0.25~0.4g/cm3,電導率為1~1.6mS/cm,pH值為5.5~6.5[2];胡曉丹等的研究表明:金盞菊的花朵營養成分豐富,其碳水化合物、脂類、蛋白質含量高,氨基酸組成全面,富含類胡蘿卜素、類黃酮、維生素C和有益的礦質元素,不僅可以藥用,而且有望在花卉入肴、制茶等方面得到大力的開發和廣泛的應用[3];曹春華等的研究表明:金盞菊黃色素耐熱、耐氧化還原、耐酸、耐堿,比一般的食用天然色素穩定,使用范圍更廣泛,有望成為一種新的天然食用色素[4];蔣志平等的研究表明:各營養元素對金盞菊生長的影響不同,若單純增加氮肥,當施入量超過一定量后,對株高增長不明顯,磷肥用量的增加可以促進金盞菊對氮需求,氮磷間有明顯的正交互作用,而鉀肥在較低用量時即可使目標性狀達到最高值,當鉀用量達到一定水平后,鉀和氮、磷間無明顯的相互作用,可見金盞菊在低用量范圍內對鉀肥較為敏感[5]。
由于不同培養基質的營養元素含量不同,各種理化性狀也有很大差別,從而對金盞菊的生長有不同的影響。為研究不同培養基質對金盞菊生長發育的影響,本試驗采用田園土、菌渣、蛭石及三者的混合基質作為培養基質,通過觀察和測定不同基質栽培條件下金盞菊的部分形態指標及生理指標,探究不同培養基質對金盞菊生長發育的影響,為金盞菊的栽培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田園土由安徽科技學院植物園提供;菌渣由安徽科技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提供;蛭石購于鳳陽本地。試驗用金盞菊由安徽科技學院植物園提供,品種為“紅頂”。
1.2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2年10月在安徽科技學院植物園進行。采用過篩后的田園土、菌渣、蛭石作為試驗基質,稱取相同質量的基質(混合基質用三者等質量混合,總質量與其他組相同)配制成4種配方,分別編為A、B、C、D 4組,每組15次重復。配制成功后用0.1%的KMnO4溶液均勻噴灑消毒,灑呋喃丹進行殺蟲,堆置7d后使用。選擇外形接近、長勢基本一致的金盞菊60株,分成4組,每組15盆,每組植株完全隨機排列。試驗用金盞菊于2012年10月11日栽植,移栽后各組采用相同的管理。適時用噴壺進行澆灌,采用常規式管理,貫穿金盞菊的整個生長期。
1.3 生理生化指標測定
1.3.1 不同培養基質部分營養元素含量和pH的測定[6] 從各組基質中選取適量的基質作為樣品,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基質中堿解氮含量,采用NaHCO3浸提法測定基質中速效磷含量,采用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測定基質中速效鉀含量,采用灼燒法測定基質中有機質含量,采用電位法測定基質中pH值(水土比5∶1)。
1.3.2 不同基質栽培條件下金盞菊部分形態指標的測定 在金盞菊生長期,利用直尺測量法、計數法測定金盞菊的部分形態指標,冠幅、花徑、株高的測定貫穿整個生長期,在花敗后測定其鮮重、干重。
1.3.3 不同基質栽培條件下金盞菊部分生理指標的測定 選取試驗用金盞菊相同部位的葉片,采用95%乙醇提取分光光度法測定金盞菊葉片葉綠素含量,采用紫外吸收法測定金盞菊過氧化氫酶活性,采用氮藍四唑(NBT)法測定金盞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7]。
1.4 綜合評價 對最終結果采用極點排序法[8]并加以改進,將測定的金盞菊形態指標和生理指標的相對數據劃分為4級,進行綜合評價。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培養基質部分營養元素的含量和pH值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B組基質各營養元素含量均為最高,D組次之,A、C兩組較低。就單項分別比較:堿解氮含量最高的為B組,D組其次,再次為A組,C組最低;速效磷含量最高的為B組,D組其次,再次為A組,C組最低;速效鉀含量最高的為B組,C組其次,再次為D組,A組最低;有機質含量最高的為B組,其次為D組,再次為A組,C組最低;pH值只有A組基質呈酸性,其他組都呈堿性,其中C組基質pH值最高,B、D2組基質pH值基本相同。測定結果表明:不同培養基質的營養元2.2 不同培養基質對金盞菊部分形態指標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B、D2組基質栽培的金盞菊生長情況較好,C組生長狀況一般,A組生長情況則較差。通過對金盞菊部分形態指標觀察和測定,并通過極點排序法得出:B組基質栽培的金盞菊生長情況最好,C、D組一般,A組最差。結果表明:不同的栽培基質,對金盞菊生長發育的影響不同。
2.3 不同培養基質對葉綠素含量的影響 葉片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最重要的器官,而葉片進行光合作用最重要的物質是葉綠素,故葉片葉綠素含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該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平[9]。從圖1可以看出:不同培養基質對金盞菊葉片內葉綠素含量影響不同,比較各組數據可以看出,C組基質栽培條件下的金盞菊葉綠素含量最高,其次為B組和A組,D組基質栽培條件下的金盞菊葉綠素含量則最低。endprint
2.4 不同基質栽培條件對過氧化氫酶(CAT)活性的影響 過氧化氫酶(CAT)是植物體內一種的抗氧化酶,主要作用是催化促進植物細胞內的過氧化氫分解,使植物細胞不會受到過氧化氫的毒害。植物中的過氧化氫酶(CAT)主要影響植物體的抗逆性和氧化衰老等生理活動,主要包括:過氧化氫酶(CAT)是植物的抗逆信號因子,通過調節植物細胞內的過氧化氫濃度增(下轉52頁)(上接23頁)強其抗逆性;CAT也是調節細胞凋亡的作用因子,此外可以延緩或者阻止細胞凋亡;可以維持細胞內的氧化—還原動態平衡[10]。因此,植物細胞內的過氧化氫酶(CAT)活性強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生長情況的優劣和抗逆性強弱。從圖2可以看出:不同基質栽培條件下的金盞菊,其過氧化氫酶(CAT)活性不同,比較各組數據可以看出,A、C組基質栽培條件下的金盞菊過氧化氫酶活性明顯高于其它組;B組其次;D組則最低。
2.5 不同培養基質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響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植物活性氧清除反應過程中第一個發揮作用的抗氧化酶,其功能是歧化超氧陰離子(O2-)為O2和H2O2(2O2- +2H+→H2O2+O2),在隨后的反應中,通過過氧化氫酶(CAT)、各種過氧化物酶(APX)和抗壞血酸谷胱甘肽循環系統的作用,使H2O2轉變為水和分子氧[11]。因此,SOD對清除植物細胞中的氧自由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從而避免或減輕了氧自由基對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質(酶)等的破壞及對生物膜的損害[12]。從圖3可以看出:A組基質栽培條件下的金盞菊SOD活性最強,C組次之,B組略低于C組,D組最低。
3 結論與討論
綜合各組試驗結果可以看出:以田園土、菌渣、蛭石及三者的混合基質作為栽培基質,對金盞菊生長的影響不同。對測定的各組金盞菊的形態指標和生理指標進行綜合比較并用極點排序法可得出結論:在上述4種基質中,B組基質栽培條件下的金盞菊綜合情況最好,C、D組次之,A組最差,因此,純菌渣是本試驗中最適合金盞菊生長的基質。
不同培養基質對金盞菊生長發育的影響不同,可能是由于田園土、菌渣、蛭石及三者的混合基質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質,不同金盞菊的植株個體適應性和抗逆性的影響也有所不同;也有可能是不同基質所含其它營養成分含量、酸堿性、透氣性、透水性等均不同,故而對金盞菊的生長發育造成不同影響。不同栽培基質對金盞菊的其他形態指標、生理指標的影響等,有待于今后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以便于篩選出最適宜金盞菊的培養基質。
參考文獻
[1]王蓮英.花卉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195-196.
[2]李新舉,張志國,米慶華.花卉育苗基質的研究[J].農業工程技術(溫室園藝),2006,06:36-37.
[3]胡曉丹,謝筆鈞.金盞菊花的營養成分分析[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0,06:37-39.
[4]曹春華,程寧生.金盞菊色素的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01:21-25.
[5]蔣志平,魯劍巍,李文西,等.盆栽金盞菊氮磷鉀肥料配方的研究[J].園藝學報,2008,02:269-276.
[6]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35-37,56-58,81-83,106-107.
[7]王學奎.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8-139,169-170,172-173.
[8]張金屯.數量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96-109.
[9]潘瑞熾.植物生理學(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1-160.
[10]南芝潤,范月仙.植物過氧化氫酶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5):27-29.
[11]汪本勤.植物SOD的研究進展[J].河北農業科學,2008,12(3):6-9.
[12]劉愛榮,張遠兵,方園園,等.鹽脅迫對金盞菊生長、抗氧化能力和鹽脅迫蛋白的影響[J].草業學報,2011,20(6):52-59.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2.4 不同基質栽培條件對過氧化氫酶(CAT)活性的影響 過氧化氫酶(CAT)是植物體內一種的抗氧化酶,主要作用是催化促進植物細胞內的過氧化氫分解,使植物細胞不會受到過氧化氫的毒害。植物中的過氧化氫酶(CAT)主要影響植物體的抗逆性和氧化衰老等生理活動,主要包括:過氧化氫酶(CAT)是植物的抗逆信號因子,通過調節植物細胞內的過氧化氫濃度增(下轉52頁)(上接23頁)強其抗逆性;CAT也是調節細胞凋亡的作用因子,此外可以延緩或者阻止細胞凋亡;可以維持細胞內的氧化—還原動態平衡[10]。因此,植物細胞內的過氧化氫酶(CAT)活性強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生長情況的優劣和抗逆性強弱。從圖2可以看出:不同基質栽培條件下的金盞菊,其過氧化氫酶(CAT)活性不同,比較各組數據可以看出,A、C組基質栽培條件下的金盞菊過氧化氫酶活性明顯高于其它組;B組其次;D組則最低。
2.5 不同培養基質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響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植物活性氧清除反應過程中第一個發揮作用的抗氧化酶,其功能是歧化超氧陰離子(O2-)為O2和H2O2(2O2- +2H+→H2O2+O2),在隨后的反應中,通過過氧化氫酶(CAT)、各種過氧化物酶(APX)和抗壞血酸谷胱甘肽循環系統的作用,使H2O2轉變為水和分子氧[11]。因此,SOD對清除植物細胞中的氧自由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從而避免或減輕了氧自由基對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質(酶)等的破壞及對生物膜的損害[12]。從圖3可以看出:A組基質栽培條件下的金盞菊SOD活性最強,C組次之,B組略低于C組,D組最低。
3 結論與討論
綜合各組試驗結果可以看出:以田園土、菌渣、蛭石及三者的混合基質作為栽培基質,對金盞菊生長的影響不同。對測定的各組金盞菊的形態指標和生理指標進行綜合比較并用極點排序法可得出結論:在上述4種基質中,B組基質栽培條件下的金盞菊綜合情況最好,C、D組次之,A組最差,因此,純菌渣是本試驗中最適合金盞菊生長的基質。
不同培養基質對金盞菊生長發育的影響不同,可能是由于田園土、菌渣、蛭石及三者的混合基質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質,不同金盞菊的植株個體適應性和抗逆性的影響也有所不同;也有可能是不同基質所含其它營養成分含量、酸堿性、透氣性、透水性等均不同,故而對金盞菊的生長發育造成不同影響。不同栽培基質對金盞菊的其他形態指標、生理指標的影響等,有待于今后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以便于篩選出最適宜金盞菊的培養基質。
參考文獻
[1]王蓮英.花卉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195-196.
[2]李新舉,張志國,米慶華.花卉育苗基質的研究[J].農業工程技術(溫室園藝),2006,06:36-37.
[3]胡曉丹,謝筆鈞.金盞菊花的營養成分分析[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0,06:37-39.
[4]曹春華,程寧生.金盞菊色素的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01:21-25.
[5]蔣志平,魯劍巍,李文西,等.盆栽金盞菊氮磷鉀肥料配方的研究[J].園藝學報,2008,02:269-276.
[6]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35-37,56-58,81-83,106-107.
[7]王學奎.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8-139,169-170,172-173.
[8]張金屯.數量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96-109.
[9]潘瑞熾.植物生理學(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1-160.
[10]南芝潤,范月仙.植物過氧化氫酶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5):27-29.
[11]汪本勤.植物SOD的研究進展[J].河北農業科學,2008,12(3):6-9.
[12]劉愛榮,張遠兵,方園園,等.鹽脅迫對金盞菊生長、抗氧化能力和鹽脅迫蛋白的影響[J].草業學報,2011,20(6):52-59.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2.4 不同基質栽培條件對過氧化氫酶(CAT)活性的影響 過氧化氫酶(CAT)是植物體內一種的抗氧化酶,主要作用是催化促進植物細胞內的過氧化氫分解,使植物細胞不會受到過氧化氫的毒害。植物中的過氧化氫酶(CAT)主要影響植物體的抗逆性和氧化衰老等生理活動,主要包括:過氧化氫酶(CAT)是植物的抗逆信號因子,通過調節植物細胞內的過氧化氫濃度增(下轉52頁)(上接23頁)強其抗逆性;CAT也是調節細胞凋亡的作用因子,此外可以延緩或者阻止細胞凋亡;可以維持細胞內的氧化—還原動態平衡[10]。因此,植物細胞內的過氧化氫酶(CAT)活性強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生長情況的優劣和抗逆性強弱。從圖2可以看出:不同基質栽培條件下的金盞菊,其過氧化氫酶(CAT)活性不同,比較各組數據可以看出,A、C組基質栽培條件下的金盞菊過氧化氫酶活性明顯高于其它組;B組其次;D組則最低。
2.5 不同培養基質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響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植物活性氧清除反應過程中第一個發揮作用的抗氧化酶,其功能是歧化超氧陰離子(O2-)為O2和H2O2(2O2- +2H+→H2O2+O2),在隨后的反應中,通過過氧化氫酶(CAT)、各種過氧化物酶(APX)和抗壞血酸谷胱甘肽循環系統的作用,使H2O2轉變為水和分子氧[11]。因此,SOD對清除植物細胞中的氧自由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從而避免或減輕了氧自由基對生物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質(酶)等的破壞及對生物膜的損害[12]。從圖3可以看出:A組基質栽培條件下的金盞菊SOD活性最強,C組次之,B組略低于C組,D組最低。
3 結論與討論
綜合各組試驗結果可以看出:以田園土、菌渣、蛭石及三者的混合基質作為栽培基質,對金盞菊生長的影響不同。對測定的各組金盞菊的形態指標和生理指標進行綜合比較并用極點排序法可得出結論:在上述4種基質中,B組基質栽培條件下的金盞菊綜合情況最好,C、D組次之,A組最差,因此,純菌渣是本試驗中最適合金盞菊生長的基質。
不同培養基質對金盞菊生長發育的影響不同,可能是由于田園土、菌渣、蛭石及三者的混合基質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質,不同金盞菊的植株個體適應性和抗逆性的影響也有所不同;也有可能是不同基質所含其它營養成分含量、酸堿性、透氣性、透水性等均不同,故而對金盞菊的生長發育造成不同影響。不同栽培基質對金盞菊的其他形態指標、生理指標的影響等,有待于今后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以便于篩選出最適宜金盞菊的培養基質。
參考文獻
[1]王蓮英.花卉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195-196.
[2]李新舉,張志國,米慶華.花卉育苗基質的研究[J].農業工程技術(溫室園藝),2006,06:36-37.
[3]胡曉丹,謝筆鈞.金盞菊花的營養成分分析[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0,06:37-39.
[4]曹春華,程寧生.金盞菊色素的研究[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01:21-25.
[5]蔣志平,魯劍巍,李文西,等.盆栽金盞菊氮磷鉀肥料配方的研究[J].園藝學報,2008,02:269-276.
[6]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35-37,56-58,81-83,106-107.
[7]王學奎.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8-139,169-170,172-173.
[8]張金屯.數量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96-109.
[9]潘瑞熾.植物生理學(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1-160.
[10]南芝潤,范月仙.植物過氧化氫酶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5):27-29.
[11]汪本勤.植物SOD的研究進展[J].河北農業科學,2008,12(3):6-9.
[12]劉愛榮,張遠兵,方園園,等.鹽脅迫對金盞菊生長、抗氧化能力和鹽脅迫蛋白的影響[J].草業學報,2011,20(6):52-59.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