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時林+洪明榮+吳良興等
摘 要:通過控肥、控苗、控病蟲的“三控”施肥技術,解決了高產、豐產與省肥、省藥的矛盾;實現增產增收,減少農業環境污染,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早稻;“三控”施肥技術;示范總結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6-34-02
針對農民為追求生產水平的提高和高產,盲目加大肥料用量,增加施藥次數和施藥總量,導致肥料利用率下降,土壤耕層結構的破壞的現象。通過N肥總量在減少10%的情況下和N肥后移,達到控肥、控苗、控病蟲的“三控”施肥技術目的,有效解決高產、豐產與省肥、省藥的矛盾。結合興國縣實施“十二五”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2011BAD16B04),由省農科院、省農技推廣總站牽頭,縣農技中心在我鄉具體組織和實施早稻“三控”施肥示范項目,現就該項目的技術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興國縣崇賢鄉霞光村。
1.2 試驗時間 2014年3月24~7月10日。
1.3 試驗農戶 鐘治林。
1.4 試驗設計 分大田“三控”施肥技術示范和小區蘗肥不同時期施用試驗2項。
1.4.1 大田“三控”施肥技術示范 3月26日播種,4月22日移栽,示范田面積0.13hm2,共設3個處理,小區之間用包膜田埂隔開,四周預留0.5m的保護行,每小區面積333.5m2,不設重復,供試品種:五優157。處理1(ck):習慣施肥:即667m2施純N10kg,P2O54.5kg,K2O6kg,其中P肥全部作基肥,N、K按基蘗肥5∶5施用。處理2:配方施肥,即667m2施純N9kg,P2O54.5kg,K2O6kg,其中N、K按基蘗穗粒肥5∶2∶2∶1比例進行,P肥全部作基肥。處理3:“三控”施肥,即667m2施純N9kg,P2O54.5kg,K2O6kg,N肥總量在減少10%情況下,N肥后移并按基蘗穗粒:4∶2∶3∶1比例進行,P肥全部作基肥、K按5∶2∶2∶1施用。
1.4.2 小區分蘗肥施用不同時期對比試驗 小區面積33m2,小區間用包膜的田埂隔開,不設重復。(1)品種 早熟品種03優66,于3月27日播種;中遲熟品種五優157,于3月24日播種,二者統一在4月22日移栽。(2)分蘗肥不同施用時期的5個處理,即移栽后7d,10d,13d,16d,19d。667m2施N9kg,P2O54.5kg,K2O6kg,其中N肥比常規用量減少10%,并按4∶2∶3∶1比施;P肥全部作基肥;K肥按5∶2∶2∶1施用,其他操作按習慣做法的大田管理。
2 試驗測定與結果
2.1 測定內容 (1)定點定期測定分蘗動態:每小區3點,每點10穴,移栽后定點,每5d查1次分蘗量。(2)各小區成熟期用5點法取樣3蔸室內考種。各小區單收、單割,單測。大田用收割機實割實測。(3)生育進程、長勢比較,病蟲調查比較。
2.2 測定結果
3 示范效果
3.1 大田“三控”試驗示范 經省農科院,市、縣農糧局專家現場測產驗收,“三控”施肥實割526.5kg/667m2,比習慣施肥的481.7kg,增產9.3%、比施配方肥的504.3kg/667m2,增產4.4%。在減少10%的施氮的情況下節支30元/667m2,同時減少1次用藥,667m2節省成本60元,因此帶來增產50kg糧、增效100元的實際效應。
3.2 小區分蘗肥不同時期施肥試驗 從表中得出以13d施肥,控肥、控苗達到有效穗、結實率、千粒重都是最高,因此產量也最好。其它幾種施肥法,盡管最高苗較高,每穗總粒數略高些,但是其它幾項產量指標如有效穗、結實率、千粒重均較低,表現產量也低。說明在減少10%的用氮情況下,利用氮肥后移法達到高產的群體優勢,實現豐產目的。充分證實:“三控”施肥法的實用性和技術性。
4 總結
(1) “三控”施肥技術實施,確實解決生產中如何正確施肥及科學施肥的問題,科學合理的解釋以“高肥、猛肥”作增產手段的盲目用肥誤區。通過這樣試驗,農民朋友真正體驗科學用肥增產、增收的實惠。同時,對減少土壤耕層的破壞,有效減少農業環境污染源,提升米質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有著重大意義。因此,“三控”施肥技術值得基層農技人員認真推廣。
(2)在7月8日縣局組織近百名各鄉鎮農業技術人員、種糧大戶和科技示范戶到我鄉示范點進行現場觀摩,以真實生動的內容進行感化和教育大家應當怎樣科學用肥、合理用肥。同時希望通過他們的輻射帶動作用,讓更多農民知曉新科技、新技術,發揮科技轉化生產力的效益,給更多農民帶來增產、增收實際效果。這就是我們本次示范的最終目的。
(責編:徐煥斗)endprint
摘 要:通過控肥、控苗、控病蟲的“三控”施肥技術,解決了高產、豐產與省肥、省藥的矛盾;實現增產增收,減少農業環境污染,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早稻;“三控”施肥技術;示范總結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6-34-02
針對農民為追求生產水平的提高和高產,盲目加大肥料用量,增加施藥次數和施藥總量,導致肥料利用率下降,土壤耕層結構的破壞的現象。通過N肥總量在減少10%的情況下和N肥后移,達到控肥、控苗、控病蟲的“三控”施肥技術目的,有效解決高產、豐產與省肥、省藥的矛盾。結合興國縣實施“十二五”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2011BAD16B04),由省農科院、省農技推廣總站牽頭,縣農技中心在我鄉具體組織和實施早稻“三控”施肥示范項目,現就該項目的技術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興國縣崇賢鄉霞光村。
1.2 試驗時間 2014年3月24~7月10日。
1.3 試驗農戶 鐘治林。
1.4 試驗設計 分大田“三控”施肥技術示范和小區蘗肥不同時期施用試驗2項。
1.4.1 大田“三控”施肥技術示范 3月26日播種,4月22日移栽,示范田面積0.13hm2,共設3個處理,小區之間用包膜田埂隔開,四周預留0.5m的保護行,每小區面積333.5m2,不設重復,供試品種:五優157。處理1(ck):習慣施肥:即667m2施純N10kg,P2O54.5kg,K2O6kg,其中P肥全部作基肥,N、K按基蘗肥5∶5施用。處理2:配方施肥,即667m2施純N9kg,P2O54.5kg,K2O6kg,其中N、K按基蘗穗粒肥5∶2∶2∶1比例進行,P肥全部作基肥。處理3:“三控”施肥,即667m2施純N9kg,P2O54.5kg,K2O6kg,N肥總量在減少10%情況下,N肥后移并按基蘗穗粒:4∶2∶3∶1比例進行,P肥全部作基肥、K按5∶2∶2∶1施用。
1.4.2 小區分蘗肥施用不同時期對比試驗 小區面積33m2,小區間用包膜的田埂隔開,不設重復。(1)品種 早熟品種03優66,于3月27日播種;中遲熟品種五優157,于3月24日播種,二者統一在4月22日移栽。(2)分蘗肥不同施用時期的5個處理,即移栽后7d,10d,13d,16d,19d。667m2施N9kg,P2O54.5kg,K2O6kg,其中N肥比常規用量減少10%,并按4∶2∶3∶1比施;P肥全部作基肥;K肥按5∶2∶2∶1施用,其他操作按習慣做法的大田管理。
2 試驗測定與結果
2.1 測定內容 (1)定點定期測定分蘗動態:每小區3點,每點10穴,移栽后定點,每5d查1次分蘗量。(2)各小區成熟期用5點法取樣3蔸室內考種。各小區單收、單割,單測。大田用收割機實割實測。(3)生育進程、長勢比較,病蟲調查比較。
2.2 測定結果
3 示范效果
3.1 大田“三控”試驗示范 經省農科院,市、縣農糧局專家現場測產驗收,“三控”施肥實割526.5kg/667m2,比習慣施肥的481.7kg,增產9.3%、比施配方肥的504.3kg/667m2,增產4.4%。在減少10%的施氮的情況下節支30元/667m2,同時減少1次用藥,667m2節省成本60元,因此帶來增產50kg糧、增效100元的實際效應。
3.2 小區分蘗肥不同時期施肥試驗 從表中得出以13d施肥,控肥、控苗達到有效穗、結實率、千粒重都是最高,因此產量也最好。其它幾種施肥法,盡管最高苗較高,每穗總粒數略高些,但是其它幾項產量指標如有效穗、結實率、千粒重均較低,表現產量也低。說明在減少10%的用氮情況下,利用氮肥后移法達到高產的群體優勢,實現豐產目的。充分證實:“三控”施肥法的實用性和技術性。
4 總結
(1) “三控”施肥技術實施,確實解決生產中如何正確施肥及科學施肥的問題,科學合理的解釋以“高肥、猛肥”作增產手段的盲目用肥誤區。通過這樣試驗,農民朋友真正體驗科學用肥增產、增收的實惠。同時,對減少土壤耕層的破壞,有效減少農業環境污染源,提升米質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有著重大意義。因此,“三控”施肥技術值得基層農技人員認真推廣。
(2)在7月8日縣局組織近百名各鄉鎮農業技術人員、種糧大戶和科技示范戶到我鄉示范點進行現場觀摩,以真實生動的內容進行感化和教育大家應當怎樣科學用肥、合理用肥。同時希望通過他們的輻射帶動作用,讓更多農民知曉新科技、新技術,發揮科技轉化生產力的效益,給更多農民帶來增產、增收實際效果。這就是我們本次示范的最終目的。
(責編:徐煥斗)endprint
摘 要:通過控肥、控苗、控病蟲的“三控”施肥技術,解決了高產、豐產與省肥、省藥的矛盾;實現增產增收,減少農業環境污染,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早稻;“三控”施肥技術;示范總結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6-34-02
針對農民為追求生產水平的提高和高產,盲目加大肥料用量,增加施藥次數和施藥總量,導致肥料利用率下降,土壤耕層結構的破壞的現象。通過N肥總量在減少10%的情況下和N肥后移,達到控肥、控苗、控病蟲的“三控”施肥技術目的,有效解決高產、豐產與省肥、省藥的矛盾。結合興國縣實施“十二五”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2011BAD16B04),由省農科院、省農技推廣總站牽頭,縣農技中心在我鄉具體組織和實施早稻“三控”施肥示范項目,現就該項目的技術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點 興國縣崇賢鄉霞光村。
1.2 試驗時間 2014年3月24~7月10日。
1.3 試驗農戶 鐘治林。
1.4 試驗設計 分大田“三控”施肥技術示范和小區蘗肥不同時期施用試驗2項。
1.4.1 大田“三控”施肥技術示范 3月26日播種,4月22日移栽,示范田面積0.13hm2,共設3個處理,小區之間用包膜田埂隔開,四周預留0.5m的保護行,每小區面積333.5m2,不設重復,供試品種:五優157。處理1(ck):習慣施肥:即667m2施純N10kg,P2O54.5kg,K2O6kg,其中P肥全部作基肥,N、K按基蘗肥5∶5施用。處理2:配方施肥,即667m2施純N9kg,P2O54.5kg,K2O6kg,其中N、K按基蘗穗粒肥5∶2∶2∶1比例進行,P肥全部作基肥。處理3:“三控”施肥,即667m2施純N9kg,P2O54.5kg,K2O6kg,N肥總量在減少10%情況下,N肥后移并按基蘗穗粒:4∶2∶3∶1比例進行,P肥全部作基肥、K按5∶2∶2∶1施用。
1.4.2 小區分蘗肥施用不同時期對比試驗 小區面積33m2,小區間用包膜的田埂隔開,不設重復。(1)品種 早熟品種03優66,于3月27日播種;中遲熟品種五優157,于3月24日播種,二者統一在4月22日移栽。(2)分蘗肥不同施用時期的5個處理,即移栽后7d,10d,13d,16d,19d。667m2施N9kg,P2O54.5kg,K2O6kg,其中N肥比常規用量減少10%,并按4∶2∶3∶1比施;P肥全部作基肥;K肥按5∶2∶2∶1施用,其他操作按習慣做法的大田管理。
2 試驗測定與結果
2.1 測定內容 (1)定點定期測定分蘗動態:每小區3點,每點10穴,移栽后定點,每5d查1次分蘗量。(2)各小區成熟期用5點法取樣3蔸室內考種。各小區單收、單割,單測。大田用收割機實割實測。(3)生育進程、長勢比較,病蟲調查比較。
2.2 測定結果
3 示范效果
3.1 大田“三控”試驗示范 經省農科院,市、縣農糧局專家現場測產驗收,“三控”施肥實割526.5kg/667m2,比習慣施肥的481.7kg,增產9.3%、比施配方肥的504.3kg/667m2,增產4.4%。在減少10%的施氮的情況下節支30元/667m2,同時減少1次用藥,667m2節省成本60元,因此帶來增產50kg糧、增效100元的實際效應。
3.2 小區分蘗肥不同時期施肥試驗 從表中得出以13d施肥,控肥、控苗達到有效穗、結實率、千粒重都是最高,因此產量也最好。其它幾種施肥法,盡管最高苗較高,每穗總粒數略高些,但是其它幾項產量指標如有效穗、結實率、千粒重均較低,表現產量也低。說明在減少10%的用氮情況下,利用氮肥后移法達到高產的群體優勢,實現豐產目的。充分證實:“三控”施肥法的實用性和技術性。
4 總結
(1) “三控”施肥技術實施,確實解決生產中如何正確施肥及科學施肥的問題,科學合理的解釋以“高肥、猛肥”作增產手段的盲目用肥誤區。通過這樣試驗,農民朋友真正體驗科學用肥增產、增收的實惠。同時,對減少土壤耕層的破壞,有效減少農業環境污染源,提升米質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有著重大意義。因此,“三控”施肥技術值得基層農技人員認真推廣。
(2)在7月8日縣局組織近百名各鄉鎮農業技術人員、種糧大戶和科技示范戶到我鄉示范點進行現場觀摩,以真實生動的內容進行感化和教育大家應當怎樣科學用肥、合理用肥。同時希望通過他們的輻射帶動作用,讓更多農民知曉新科技、新技術,發揮科技轉化生產力的效益,給更多農民帶來增產、增收實際效果。這就是我們本次示范的最終目的。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