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峰
摘 要:介紹了阜陽市潁泉區大豆生產基本情況和優質夏大豆高產模式化栽培技術。主要包括:選用優質高產品種,優化種植規格、建立合理的大豆群體結構、科學施肥等。
關鍵詞:夏大豆;高產栽培;阜陽潁泉區
中圖分類號 S56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6-42-02
阜陽市潁泉區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的南端,是生產優質夏大豆的最佳生態區,面積641km2,人口7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8.1萬人,耕地面積3.74萬hm2,土壤以粘壤土、沙壤土和砂姜黑土為主,肥力中等偏上,全區有機質平均含量17.45g/kg,全氮含量1.10g/kg,有效磷含量17.2mg/kg,速效鉀178.7mg/kg。當地自然氣候兼顧南北氣候所長,溫度適宜,光照充足,降水適中,年平均氣溫14.5℃,年降水量823mm,年日照時數2 351h,無霜期212d,十分有利于優質大豆的生長,對發展大豆生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潛力。
1 潁泉區大豆生產情況
進入21世紀以來,潁泉區大豆生產雖然得到了一定發展,但也存在一定問題,突出表現為:一是大豆生長期干旱頻繁,特別是播種期干旱,難以達到苗全、苗勻,嚴重影響植株生長;二是在大豆生產中可應用的突破性品種較少,對大豆生產難以起到促進作用;三是栽培技術不配套,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推廣也受到了諸多因素制約,全區大豆平均單產難以突破2 250kg/hm2。
為此,自2010年開始,我們就優質夏大豆高產模式化栽培技術進行研究探討,首先從篩選高產品種入手,在行流鎮仁和村建立大豆新品種對比試驗田和展示田,對新品種阜豆9號、阜豆9765、皖豆24、皖豆28、中黃30、徐豆14、周豆17等品種進行對比試驗和示范,為大面積示范推廣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以模式化栽培技術的組裝配套為核心,以高產大豆示范區建設為重點,開展技術培訓。5a來,共舉辦優質夏大豆高產模式化栽培技術培訓班20期,受訓人員5 000多人次,印發明白紙1.5萬份,群發短信105條。通過上述活動,提高了示范區群眾大豆種植水平,2011年以來,連續在行流鎮的仁和、新閘、邵營、大廟、時營村以及伍明鎮的蘇集、章集、齊營、三門、青龍等30個村建立大豆高產示范區。由于實行種植規模化、生產區域化、管理科學化、服務優質化。2010-2013年累計示范推廣阜豆9號、阜豆9765、皖豆24、皖豆28等品種面積0.813萬/hm2,平均165.5kg/667m2,較項目區外平均132.5kg/667m2,增產33kg/667m2,增長24.9%,共增產402.6萬㎏,增收2 049.6萬元。2011年行流鎮仁和行政村連片種植皖豆28計73.3hm2,由于實施模式化栽培技術,平均186.5kg/667m2,較示范區外增收54.0kg/667m2,增長40.7%。2012年伍明鎮章集行政村共種植阜豆9號50hm2,雖受7、8月份干旱影響,由于及時采取措施,技術到位,平均175.5kg/667m2,較項目區外,增產35.5kg/667m2,增長25.3%,共增收14.9萬元。仁和行政村郁莊自然村李登坤種0.167hm2皖豆28號,6月11日播種,每667m2施尿素10kg,復合肥30kg,平均225kg/667m2,創2012年全區大豆高產紀錄。
2013年在潁泉區行流鎮高產示范區,仁和行政村13個自然村集中種植阜豆9號102hm2,馬莊和邵營行政村累計種植80hm2,播期為6月11~13日。仁和行政村郁莊自然村陳子玉6月10播種經室內考種,百粒重比豫豆17提高2.1g,植株高度增長12cm,220.5kg/667m2,其中0.053hm2,折合產量262.5kg/667m2。綠柳自然村李潁業0.38hm2大豆分別種植0.186hm2阜豆9號和0.153hm2豫豆17(駐8305),阜豆9號達到kg/667m2,而豫豆17只有164kg/667m2,比豫豆17增產31.7%。據統計仁和行政村種植的阜豆9號在160~222.5kg/667m2之間,平均191.5kg/667m2,比當地主栽品種豫豆17平均增產30%以上,創阜陽市大豆大面積高產紀錄。
2 主要模式化栽培技術
2.1 選用優質高產品種 自2010年開始,我們先后引進了阜豆9號、阜豆9765、皖豆24、皖豆28、中黃30、徐豆14、周豆17等品種進行對比試驗,皖豆28、阜豆9號、皖豆24、阜豆9765表現較好,田間試驗結果為皖豆28 210.5kg/667m2,阜豆9號198.5kg/667m2,皖豆24 189.5kg/667m2,阜豆9765 177.5kg/667m2,分別比對照豫豆17的168.5kg/667m2增產24.9%、17.8%、12.5%、5.3%。這4個品種在當地表現為增產潛力大、抗倒(下轉45頁)(上接42頁)伏能力強、穩產、高產,通過以上品種的推廣,使我區大豆產量得到了較大提高,一般增產幅度為20%~25%。
2.2 優化種植規格 自2011年開始,我們分別對二壟靠擴行栽培、三壟靠、五壟靠以及常規種植等方式進行了比較試驗和示范,結果表明:二壟靠擴行栽培效果最好,一般增產幅度20%~30%。(1)二壟靠的做法是:把機播樓腿之間的距離調整為寬行46cm,窄行23cm的種植方式。在大豆封行前高培土,培土高達10~13cm。寬窄行種植,通風透光,防旱防澇,保水保肥,又可增加活土層和促進側根發育,起到防止倒伏的效果。行流鎮新閘村66.7hm2阜豆9號實行該項技術,平均213kg/667m2,比等行條播種植方式增產30.6%。(2)擴行栽培:將行距由20cm擴大到40cm,等行播種,通風透光,便于管理。伍明鎮彭莊村53.3hm2皖豆28,采取擴行栽培種植,由于技術措施到位,示范區平均220.5kg/667m2,比等行條播種植方式增產31.3%。在播種過程中,一是要選擇好播期、播量。一般情況下,大豆適播期為6月8~15日。播量:大粒5~6kg/667m2,小粒4~5kg/667m2。二是要求一播全苗,達到苗全、苗勻、苗壯。
2.3 建立合理的大豆群體結構 大豆密度是否合理對大豆產量影響較大。密度試驗結果表明,以1.5~1.8萬株/667m2產量最高,低于1.4萬株或高于1.8萬株產量最低。一般情況下,我區大豆適宜種植密度1.6~1.8萬株/667m2。要保證合理的種植密度,必須靠人工間苗來實現。一般當豆苗出齊后,即2葉1心階段間苗最適宜,要求2~3d突擊完成。間苗和定苗必須及時,以達到苗勻苗壯。
2.4 科學施肥 實行科學施肥,做到實施苗期施磷肥,以磷增氮;初花期追施氮肥,增加結莢數;結莢期根外追肥,防早衰、增粒重。實行科學施肥是當前大豆增產的關鍵,特別是皖豆24、皖豆28、阜豆9號、阜豆9765等品種施肥增產效果明顯。根據我區土壤肥力和大豆需肥特點,制訂了大豆200kg/667m2全程施肥方案,每667m2總施肥量:尿素10kg,三元復合肥15~20kg,分別作底肥、初花期追肥和結莢鼓粒期根外追肥,其中:底肥用量60%,余下40%花期追施。結莢鼓粒期根據情況進行1~2次追肥,每667m2施尿素0.5kg,硫酸二氫鉀150g,兌水60kg噴灑。
2.5 推行大豆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 為做好大豆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的推廣應用,首先制訂防治預案,以村和種植大戶為依托,建立專業防治隊伍。其次,選擇最佳防治時期,確定用藥種類,提高防治效果。大豆蟲害主要有蚜蟲、造橋蟲和食心蟲,棉鈴蟲;病害有:大豆病毒病和紫斑病時。不同年份,病蟲害發生的種類、程度不同,在防治方法上做到生物防治與農藥防治相結合。如大豆食心蟲最佳防治時間為8月18~23日,一般采取BT生物制劑與菊酯類農藥相結合,對于大豆食心蟲可加50~80mL敵敵畏進行防治,蟲食率一般可以降至1.5%~2.0%;大豆病毒病、紫斑病主要用多菌靈或菌毒清100~150mL/667m2,加磷酸二氫鉀150g,兌水30~40kg,每7d噴1次,連噴2~3次,防治效果較好。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