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從建
摘 要:該文簡述了有機農業植物保護中的全程監控的理念、病蟲綜合治理理念、善待環境的理念、規范操作理念,并從4個視角對有機農業植物保護的理念進行分析,提出有機農業植物保護的技術措施,為有機農業大力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有機農業;植物保護;技術措施
中圖分類號 S3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6-70-02
植物保護在有機農業農產品生產環節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有機農業的植物保護過程中不僅僅要對動植物、人、環境進行保護,還需要對生態多樣性進行持續關注和保護。有機農業植物保護的高安全、高質量要求決定著其相關技術、措施具有科學性和先進性,為動植物和環境提供安全保障,從而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科學完善的有機農業操作流程和核心技術,為有機農業的大力發展提供保障。
1 有機農業植物保護的理念
1.1 全程監控的理念 有機農業監控是為了切實實現有機植物的保護,為有機農產品的安全和質量提供保障,對農業內部的基本管理制度以及認證機構進行有效監控。在有機農業植物的生產過程中對肥料、農藥等可能影響植物安全的投入物設置專門的臺賬,對農事活動的整個過程進行記錄、分析。針對有機農產品設置編碼系統,借助編碼系統不僅僅了解各個生產環節和各個生產批次的基本情況,而且還要對有機植物保護的使用情況進行及時有效的監控,從而實現有機植物全程監控的理念。
1.2 病蟲綜合治理理念 初期綜合運用生物、物理和農業措施對有機農業植物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預防、治理、保護,最終依據《有機產品生產和加工認證規范》規定,使用收錄在其中的產品。
1.3 善待環境的理念 在有機農業植物生產過程中使用的是天然的、無殘留的、不會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產品,從而避免使用化學合成的藥物或者肥料,例如:植物生長劑、農藥等。
1.4 規范操作理念 嚴格按照《有機產品生產和加工認證規范》里收錄的可以安全使用的農藥等產品,同時需要準確按照上面內容進行操作使用。
2 有機農業植物保護的技術措施
2.1 病害防治技術
2.1.1 控制病害及其流行的一般方法 (1)逃避病原菌。在種植和栽培過程中不僅僅需要選擇遠離病原菌的地區進行種植,還需要在播種時間方面進行合理選擇;(2)控制病原菌傳播。在種質材料的選取和處理過程中要依賴檢疫對病原菌進行消除;(3)根除病原菌。對病原菌生物進行嚴格監控,對染病的植被進行徹底銷毀,消滅其相關寄生源,不僅對種子和土壤進行清理,還需要不斷培育新的抗病品種,對有病植物和栽培環境不斷改善。
2.1.2 病害防治物質 有機產品生產和加工認證這一規范對植物的保護進行了科學合理的規定,介紹了病蟲草害防治措施,還表明在植物栽培過程中對化學合成的農藥明確規定不允許使用,對可以使用和禁止使用的物質以及科學的使用方法進行闡述,嚴格控制基因工程產品的使用。在不經機構認證情況下可以使用的物質有:高錳酸鉀、乙醇、醋等。在機構認證同意的基礎上可以限制使用的物質有:波爾多液、石灰、不含禁用物質的病毒等。與此同時,阿維菌素制劑及其相關復配劑是被歐盟有機生產機構所明令禁止使用的物質。
2.2 蟲害防治技術
2.2.1 提倡生物防治 充分利用蟲害天敵來實現有機植物的保護。捕食性天敵包括:小黑隱翅甲、大草蛉、捕食螨、小花椿、塔六點薊馬等,寄生性天敵包括平腹小蜂、繭蜂、赤眼蜂等。
2.2.2 蟲害防治物質 蟲害防治物質包括植物性殺蟲劑、軟皂、植物提取劑等,提倡運用物理性捕蟲設施、可使用性誘劑等來驅除害蟲。對魚藤酮、乳化植物油、植物來源的除蟲菊、硅藻土進行限制性使用,對微生物以及其相關制劑進行部分有限制性的使用,微生物以及其相關制劑包括Bt制劑、殺螟桿菌等物質。
2.3 草害防治技術 草害防治技術采用的是物理技術和農業技術,借助綠肥種植、合理輪作等栽培技術可以對雜草進行有效控制,禁止秸稈焚燒還田,提倡機械除草、熱法除草、秸稈覆蓋除草。
2.4 農業耕作技術
2.4.1 科學的種植制度 一種作物長期種植會對作物的抗逆能力產生一定的影響。就病蟲而言,在同一片土地上長期種植某種作物必將為病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適宜環境和食物供應。同時,長期存在的寄主植物,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土傳病原物的不斷繁殖,從而導致病原物數量增加。害蟲情況嚴重,因此,采取科學的種植制度,能為有機農業植物提供切實保護。
2.4.2 輪作 輪作充分利用了時空差異,對農田生態、土壤理化特性、生物多樣性等有所改善,從而實現植物的自我保護。輪作的作用首先體現在對病蟲生存條件的惡化。科學合理的輪作可以對單一植物病蟲進行有效控制,具備遷移能力小、寄主單一、寄生性強特點的病蟲,在經歷寄主和食物減少的情況下會出現部分甚至全部死亡的現象;其次是分泌抑制物質。像馬鈴薯這樣寄生性不強的植物會因為缺少食物而不能夠再繁殖。像胡蘿卜、大蒜、甜菜等植物分泌的物質對后茬作物具備抑制病毒發生的作用。再次,調節土壤生態。科學合理的輪作對病源物的滋生產生抑制作用。
2.4.3 間(混)作和套種 科學合理的間(混)作和套種可以實現農作物的多樣化,從而抑制或減輕病害的出現。例如,糧棉套種對棉蚜的危害產生抑制作用:在棉田里同時種植誘集棉鈴蟲產卵的作物玉米、高粱等,實現產卵的集中化,從而起到保護天敵和集中誘殺蟲害的目的。
2.5 農業培肥技術 依賴有機農業的植物培肥及營養方式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對土壤生態和土壤生物活性產生積極效果,不僅僅可以提升植物的抗逆能力,還可以促進植物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丁長琴.中國有機農業發展保障體系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2.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