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嬋
摘 要:目前,我國正處在建立并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社會轉型期,社會經(jīng)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關系日趨多樣化,這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形成了沖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良影響。本文針對當代大學生道德失范問題,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并結合生活實踐,實事求是的總結當代大學生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現(xiàn),根據(jù)表現(xiàn),理性地分析原因,并提出應對策略。筆者認為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于轉變高校德育模式,變革過去教師處于主體地位的單一主體道德教育形式,注重大學生主體性、能動性的發(fā)揮。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失范;社會轉型
一、當代大學生道德失范的表現(xiàn)
1.缺乏高尚的道德信仰
道德信仰是指主體在一定世界觀的指導下,有機統(tǒng)一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心理因素,在主體自律的基礎上對某種道德理想或道德體系的篤信和奉行。道德信仰是道德的靈魂,道德信仰缺失外化出來表現(xiàn)為個體不良的道德行為。因此,樹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十分必要。
2.社會公德素養(yǎng)缺失
社會公德是在人類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要求每個社會成員在涉及社會公共生活領域時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因此,每個社會成員不論屬于哪個階層或從事何種職業(yè)都必須遵守社會公德,大學生也不例外。然而,當代部分大學生卻無視社會公德,在公共場所為所欲為,完全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3.婚戀觀扭曲
愛情是人類最美好、最真摯的情感之一,是以兩性共同的理想、興趣愛好、價值觀為基礎,以互敬互愛、互相包容為條件而結成的具有排他性的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崇高的愛情不僅需要戀愛雙方兩情相悅,更需要戀愛雙方承擔相應的道德責任和履行相應的道德義務。然而部分大學生根本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有的甚至形成了畸形的戀愛觀。
二、當代大學生道德失范的原因
1.社會大環(huán)境的消極影響
現(xiàn)如今,我國正處在建立并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社會轉型期,社會環(huán)境較先前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隨著市場機制的引入和市場經(jīng)濟的深化發(fā)展,我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國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綜合國力日益提升。
2.學校德育工作的不足
學校道德教育是全社會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學校道德教育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德育狀況。然而我國的學校道德教育并沒有很好地落到實處。
3.當代大學生自身因素
首先,由于大學生心智各方面還不成熟,面對多元化的價值觀,很難客觀地做出正確的選擇,從而陷入了選擇誤區(qū)。有些學生受從眾心理的影響,看到別人做什么,自己也跟著做,從而走向歧途。其次,當前由于受“重智輕德”思想的影響,大多數(shù)學生往往把大量精力放在學業(yè)上,不重視思想道德的修養(yǎng)。
三、解決當代大學生道德失范問題的措施
1.轉變高校德育模式的結構
我國現(xiàn)行的高校德育模式,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塔基,所占比例最大。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基本國情教育、黨的基本路線教育、形勢政策教育,旨在使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執(zhí)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路線、方針、政策,堅定共產主義方向。思想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塔身,應該著力加強。
2.注重高校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培育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過程是個體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為諸要素辯證運動的過程。在知、情、信、意、行的五要素中,道德情感是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為的催化劑,它使道德認識處于動力狀態(tài),并引發(fā)和調節(jié)道德行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的統(tǒng)一。
3.實踐主體間性的道德教育
我國目前的高校道德教育,教育者是德育的主體,在道德教育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這種教師主體的單一主體道德教育是我國大部分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德育形式。在這一形式中,教師決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掌控德育的全過程,而學生則是等待教師灌輸各種道德知識的接收容器,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被忽視了。這種形式不僅不利于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而且造成師生關系的緊張和疏離。因此高校應摒棄這一德育形式,實踐新型的主體間性的道德教育。
參考文獻:
[1]李康平.新世紀德育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2]周長春.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5.
[3]劉志軍.生命的律動:生命教育實踐探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4]姚 軍.大學美育[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
[5]高兆明.制度公正論:變革時期道德失范研究[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6]孫寶云.我國高校德育模式分析[J].高校探索,2005,(06):4—8.
[7]楊 暉.大學生“失范”的特征、成因及對策[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5):28—30.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