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



在由藝術家艾未未設計的600多平方米的展覽空間內,我見到了北京藝門畫廊總監馬芝安。在北京定居快20年的馬芝安女士,是一位美國人,1986年便來到北京,漢語說得極為流利,性格坦誠,觀點鮮明。她曾成立了北京最早的現代畫廊之一——四合院畫廊,2005年又在草場地創立北京藝門畫廊。她認為,攝影從來都不是其他藝術,尤其不是繪畫藝術的寄生蟲,它從一開始,和其他藝術形式就是一種互為養料、相生相伴的關系。她也認為,中國攝影家群體通過30多年的努力,已經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時代,市場開始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攝影作品的理念和藝術價值上。畫廊在其中的作用就是做好服務工作,跟緊藝術家們的步伐,同時盡力給收藏者提供最好的服務。本次參加Photo Shanghai上海藝術影像展,北京藝門畫廊將會攜劉錚、張曉、王川、趙亮、魯小本(荷蘭)和汪春龍(新加坡)等多位中外攝影家的作品參展,主要以本土攝影家為主。馬芝安說,這些攝影家都在藝術上追求不斷探索和實驗,形式上積極探索跨媒介創作,作品個性鮮明。
相比其他藝術形式,您如何看待攝影在當代藝術中的地位?
馬芝安:從一開始,攝影就是包含在當代藝術之中的,因為當代藝術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多媒體創作。藝術家要表達一個觀念或理論,可以用各種材料和方式來表現。攝影一直都在(其中),不是現在才被接受的。比如畫家,也會隨身帶著相機,用攝影的視覺語言來分析自己畫作的問題。攝影術發明以后,各種藝術門類都受到了攝影的影響,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塑。攝影圈和藝術圈從來不是各自獨立的圈子。
藝門畫廊選取了哪些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參展?選擇的理由是什么?
馬芝安:我們會帶劉錚、王川、張曉、趙亮、柳迪、魯小本(荷蘭)和汪春龍(新加坡)等與北京藝門畫廊合作的藝術家作品參展。大概十幾張,不會很多,但是布展時會很講究設計。這些攝影家的共同特點是,他們都很了解攝影的視覺語言特點以及藝術創作的內在要求,他們都有明確的創作理論,不是為了追求漂亮或是追求市場,每一個人都很有個性,很獨特。
畫廊與這些攝影家是怎樣的一種合作關系?
馬芝安:畫廊與攝影家主要是通過展覽的形式進行合作。我們也和一些藝術家保持長期合作關系。在這點上,畫廊是跟藝術家走,給他們提供服務,滿足他們的需求。畫廊靠藝術家生存,但合作和結婚一樣,并沒有固定的模式。
比如說,我們跟劉錚就有十幾年的合作關系,差不多從2002年開始。他每一系列新作品,我們都很關注,也很感興趣。我們認為劉錚的創作觀念和創作意識在中國藝術家中是有代表性的,他總是求新求變,具有很強的實驗性。他會給自己比較大的壓力,不斷尋求突破,不會只用一種方式來拍攝,是一位更了解攝影歷史和特性的攝影師,也是非常好的攝影史研究者。
再比如趙亮,他一邊拍紀錄片,一邊做攝影。還有余力為,他也同時是電影攝影師,同賈樟柯、關錦鵬和許鞍華等知名導演合作過。
那是不是說,北京藝門畫廊更關注跨媒體創作的藝術家?
馬芝安:所謂跨媒體,在我看來就是比較實驗化,總是在找新的感覺,尋求突破。比如說王川,我們與他從2005開始合作,也快有10年了,他的作品像印象派繪畫,很被收藏市場認可。有句話說“攝影是新的繪畫”,我覺得他的攝影作品就很好地體現了這個觀點。
而且,2013年北京國際攝影周也已經表明了這一點,很多跨媒體創作的藝術家參與其中,可以說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肯定了他們在當代攝影中的地位。
北京藝門畫廊收藏攝影作品的標準是什么?
馬芝安:我們收藏了很多攝影作品。就標準而言,首要的是質量,然后才是升值空間。但是,因為收藏是私人化的事情,有點像結婚,需要你愿意每天都在家里看到它。有人喜歡老照片,也有人喜歡富有創意的前衛作品,還有人喜歡風景照片,各種品味都有。另外,人們關注攝影收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和繪畫相比,攝影作品的價格能讓更多人接受。
在您看來,現在的攝影收藏市場有沒有什么局限,會限制攝影作品的升值空間或是愛好者進行收藏的熱情?
馬芝安:如果有的話,我覺得是一些攝影師對已成名攝影家的(盲目)模仿。但是總的來說,攝影收藏是正當時。無論攝影家還是畫家,對其最大的肯定就是作品能在著名美術館或相應機構展出,而現在無論世界哪一家當代美術館都會展出和收藏攝影作品,還有很多年輕的收藏家也會收藏攝影作品,他們不會覺得同時收藏攝影作品和繪畫作品有什么沖突。
能否介紹下畫廊和攝影收藏家是如何建立關系并維持聯系的?
馬芝安:目前,我們畫廊背后沒有固定的收藏家,恐怕也不會有一家畫廊能說他們有固定的收藏家群體。不過,我們與一些收藏家有長期合作關系,很多收藏家每年會在我們這里買上一兩件作品,但是如果別的畫廊有好作品,他們也會去那里購買。我們和舊金山的一家私人博物館有長期合作關系,博物館通過我們購買中國藝術家的作品。我們主要是通過宣傳推廣來和收藏家維持聯系,要盡力給他們提供最好的服務。
據您了解,國外收藏家通常如何評價中國的攝影家?
馬芝安:國外收藏家從90年代便開始關注和收藏中國的攝影作品了。到了2005年和2006年左右,中國的攝影作品價格很高,有些太高了,再加上2008年爆發世界范圍的經濟危機,使得整個市場受到了影響,價格逐漸往下走。但是中國的攝影家仍然在不停地參加世界范圍的藝術展。可以說,對于國際藝術活動,中國藝術家的積極參與已經常態化了。收藏者的關注焦點也不僅在藝術家本人的中國人身份,而是更關注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這是過去二三十年來中國攝影家群體共同努力的結果,中國的攝影家群體在國際上已經得到比較高的認同。
和當年的藝術市場“泡沫”相比,現在的收藏市場已經恢復,而且更加成熟,價格也比較合理。市場各方的參與者更多從藝術本身的價值角度來看待和分析問題。作為畫廊,我們也需要更深刻地研究中國當代藝術的特點,研究藝術家主要在關心什么,怎么看待世界。
您怎樣看待此次Photo Shanghai上海藝術影像展?
馬芝安:我們為什么會感興趣?主要是因為這次Photo Shanghai關注當代藝術,主辦方也有影響力且很努力推廣中國的藝術家。另外,我認為此次展會比較專業,沒有打著攝影節的幌子做買賣,明確表明它就是個博覽會,是進行攝影藝術品交易的。
對此次Photo Shanghai上海藝術影像展,您有什么期待?
馬芝安:我們期待能認識一些新的本土藝術家,北京和上海之外的藝術家。參展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