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華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生本教育理念指出“教育是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還指出“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由此我們認為,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自主的體驗、發現的過程,一堂好課是生成的。但是,即便我們偏重生成理念,但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我們永遠的追求。本著高效的目標,對于一堂好課來說,成功的因素就不僅僅是生成,精心的設計才是成功的前提。著名教師于永正說:“不備課,就是備課不充分,我也是不敢進課堂的。”可見精心的課前設計是我們上好課的前提,是讓我們的課變得生動精彩的基礎。那么,生本課堂教學設計的內容和要求是什么呢?
首先是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目標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是保證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益的基礎。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靈魂,指出教學的主攻方向,規定一節課的教學內容、重點難點、學習層次水平,還影響著教學策略的選擇以及教學的深廣度等。它制約著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是課堂的生成,但是一節課達到怎樣的教學目標一定要預先設計。任何一堂課,都應有清晰而明確的教學目標。可能部分教學目標隨著課堂教學的深入需要調整,但是有關知識和能力的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目標,都只能依靠課前的設計。
其次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教學環節設計要“以人為本”,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既關注“意料之中”的事情,即展示學生的學習個性和學生的各種能力與習慣的培養過程;創造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和環境,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過程等。同時,教學環節又盡量預想出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情,注重教學流程的生成性。我們認為教學任務的完成,必須依靠科學的教學環節。如果課堂隨性而發,教學效果將成為泡影。在課堂操作中可能教學的每個步驟并不會按照教師的意圖進行,但沒有靈活的環節預設,課堂生成、目標達成也就成為“沒有紙的亂談兵”。一堂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老師必須心中有數。我們講究課堂的開放和活躍,但是我們不能天馬行空。這就是說,我們在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同時,一定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第三,教法學法更要預設。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內容的不同,目標的層次等幫助學生選擇好適合大多數學生學習的方式。有的老師認為想怎么學就怎么學,想用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就是生本課堂了。但是基于小學生學習能力差,控能力不高的特點,這種學法不僅不能把學習主動權給學生,而且可能形成放任自流的學習環境中不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教師針對具體的學習內容,是選擇合作方式、討論方式還是探究發現的方式,都要反復斟酌,在教法上多動腦筋,以求達到最佳教學效果。當然,學習方式的選擇也要靈活多樣,允許學生在一定條件下自主選擇。許多的名師都在為一堂課冥思苦想:蘇霍姆林斯基曾經為《植物的根》而苦思,竇桂梅老師曾經為一節課九易其稿。而我們遠程研修也在學習磨課,我們提倡每節都要“磨”,不僅群組“磨”,更是自己“磨”。
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執行者,更應成為課程的開發者,要求教師在教法設計時必須把自己融于教學之中,進行創造性地活動,從整體著眼,為促進學生的發展而努力。努力在“教學設計”中體現讓學生有興趣,使之處于學習的最佳狀態,讓他們受到鼓舞和激勵,讓他們學得更好,發展得更全面,新課標的精神也就是在這樣的設計中得到充分體現。
第四,注重陳述性知識的預設。一些基本的概念、定義,成語的解釋,其本身并沒有太大的隨意性,往往是約定俗成的。與程序性的知識不同,這些內容是老師最不能犯的錯誤。因此,陳述性的知識是老師預先設計的內容之一。這要求老師對基本知識爛熟于胸,課堂上才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才能有的放矢。
對于每一次教學設計都要寫一寫。雖然我們有電腦,打字快,但是優美的書寫也許能啟迪我們育人的心智。寫教案的過程能使自己的教學思路變得清晰,教學策略明析,教學信息充分儲備。教案是老師自己教學策略、教學信息、教學思想的記載,像詩、像畫、像自己的杰作。寫教案不需要形式化,撿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去寫,比如對教材的重點難點、思想內容等方面的自己的理解,對自己設計的精彩情境創設,自己發現的一個妙解,某個環節的新教法等等。而自己所熟悉的教程則可以用提綱寫出,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力求做到胸有成竹就行。
最后要注重輔助教學手段的設計。現代教育技術把電、光、形、聲多種媒體組合起來,創造有利于學習的情境,使學生充分發揮視聽作用,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它能把學習內容在大小、動靜、虛實、遠近、快慢,局部與整體、外表與內里之間互相轉化,加大了教學密度,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借用什么樣的手段輔助教學目標的完成,也只能提前設計,精心準備。如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教學模型等都要酌情預設。
總之,教學設計要為動態生成而設計,使教學盡可能的在預設之內生成,在一般情況下,做到教學目標基本不變,教學內容基本不變,教學重點基本不變,教學策略基本不變,教學流程基本不變。同時,必須認識到,課堂又是復雜的,老師在預設時,不可能窮盡也不必窮盡課堂的可能的變化,要憑借教育智慧在教學機智中生成。當我們把預設與生成有機結合,把教學設計當成自己的樂趣,把課堂教學當成自己的舞臺,我們和學生就會在每一次課堂中領略了生命的意義,我們會因此享受到教育教學給我們帶來的幸福。
(作者單位: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嶺子鎮西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