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燕 楊 冉 (玉溪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云南玉溪 651000)
古箏演奏藝術的意境之美
李雙燕 楊 冉 (玉溪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云南玉溪 651000)
古箏的歷史久遠,流傳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我國古老的傳統樂器之一。對于快速發展的古箏,不論技巧還是演奏形式都有著極大的變化,無調性旋律的樂曲在專業院校的學生學習中越來越突顯。但是無論是現當代作曲家創作的無調性作品還是老輩箏家留下的傳統箏樂,古箏音樂體現的意境之美在古箏演奏中的重要性都是不可改變的。
古箏;演奏藝術;意境
“意境”是中國傳統的審美情感范疇,是從中國音樂特有的音樂語匯以及審美的意象中呈現出來的,尤其是傳統的古箏作品中都蘊含了生機與神韻。傳統箏曲的音樂旋律像中國的書畫的空間曲線一樣,講究性情的自由書寫,在時間的留白中留下許多抒發情感的自由。
古箏演奏最具有神韻的地方是它的左手的“吟、揉、按、滑”。右手演奏的旋律通常伴隨著左手的按音,即“以韻補聲”,這是中國這一傳統樂器最能體現出它的意境之所在的演奏方法。中國藝術大多是通過生動的藝術形式來傳達律動的生命,重在講究“寫意”,而非“寫真”,并以“意境”為審美追求為目標,尤其是古人所注重的“有韻則生,無韻則死”的說法。就像“提筆思念,落筆無言”的惆悵感,雖是“無言”,卻又涵蓋了一切思念在其中。古箏藝術所體現出來的意境都是由這一“韻”字而生,它使人不僅僅聽到的是悅耳的音樂,而是演奏者人琴合一的最高境界感。
古箏演奏藝術的意境之與音樂作品的節奏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國傳統樂曲的節奏方圓有致,自由順情。節奏就像是人的骨架,支撐著整個音樂的框架,生命的韻律,晝夜交替,四季轉換,都在節奏的統領之中,它將生命中富于變化的動靜、急緩、強弱進行美化旋律從而進入人的內心。箏曲音樂作品中“散板”是最能體現樂曲的意境之處。樂曲的散板處理方式一般為“慢---快---慢”,其中慢與快的速度根據樂曲的需要以及所體現的意境做不同的處理,通常在樂曲的引子與尾聲部分為散板,散起散終。
比如古箏大師趙登山的《鐵馬吟》,樂曲分為四個部分“引子、慢板、中板、尾聲”,其中引子與尾聲部分都是慢而自由的速度,樂曲緩慢幽深的旋律,以及模擬古琴音色的奏法,描繪出香煙縷縷、佛聲陣陣、祥和寂靜之意境,有詩云:
山峰悄上白玉階,
古墻探出菩提葉。
蓮花座前香火幽,
鐵馬輕聲換明月。
正是樂曲的寫意之照。樂曲貫穿始終通過左手的按滑揉顫技法來體現旋律的韻味,慢板利用余音進行顫音從而達到一種空曠幽靜的移意境。此曲的創作源于古琴曲,因此左手在模仿古琴的音響效果,也借鑒了古琴的一些按滑的技法,使樂曲《鐵馬吟》在古箏上能夠演奏的淋漓盡致,并能夠將內在的神韻意境體現出來。
古箏作品中最能體現其樂曲的意境的要屬左手的吟揉按滑的技巧,古箏分為九大流派,每個流派的左手都有著獨特的風格,從而形成了自身流派的演奏風格特點,如北派的樸實豪放,南派的委婉細膩。以北派的樂曲《漁舟唱晚》為例,樂曲的旋律以典型中國風格的五聲音階為主音,音樂優美更富有韻味,樂曲猶如標題一樣非常形象的描繪了在夕陽西下,在美景如畫的湖面上,漁民歡愉歌唱,滿載而歸的情景。樂曲中的每一個上下滑音都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要做到準確而又有韻味,給人以余味深長的感覺,給聽眾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氛圍。當然在意境的體現上還有對旋律強弱的對比、音色的對比以及速度的對比,做好了這些,樂曲的層次感就突顯而又生動起來。
1.強弱的對比

在此樂句的處理上我們通常做一強一弱的方法,形象的描繪出漁人劃船激蕩的水聲。再如這句:

七小節的下行模進,從樂句中可以看出是音階的下行演奏,給人一種漁船越蕩越遠的感覺,如何很好的表達出這一樂句的意境體現那么我們就要做由強漸弱的處理方法了。
2.音色的對比
演奏同一首樂曲時用音色的不同來體現樂曲的表達的內涵是極為重要的,在樂曲《漁舟唱晚》中,慢板段的演奏中并不是所有的音都需要指尖的爆發力,演奏出清脆的音響,尤其是樂曲的開始我們用渾厚的音色來演奏使樂曲更為立體感,特別是慢板的最后描寫水景寬闊幽深的場景更需要這種音色的來體現。

以這句樂句為例,兩個一樣的排比似的小節構成一個樂句,猶如回聲,在琴上如何做出回聲的感覺呢?就是在音色上做比較了,通過在琴弦上演奏的位置不同做出回聲的感覺。
再以箏曲《高山流水》為例,此曲是一首浙江箏派的代表曲目之一,樂曲的音韻古樸典雅,抒情而又寫意,全曲分為“高山”“流水”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用寬厚的音色來描繪巍峨的高山氣魄,流水的部分則以大量的滑音與豐富的音色變化來表現流水的不同形態。在演奏高山的慢板段時,左手的上滑音需要加強力度按弦,在輕緩下滑,從而體現出高山的巍峨莊嚴。流水段嚴格滑音與刮奏的節奏,左手的滑音柔軟舒緩,樂句之間的強弱起伏的處理將潺潺流水描繪的更加細致形象。
古箏的演奏藝術還吸取了“靜”“空”的意念,彈琴講究清明的心境,在空與靜中獲得靈感,才能思接萬象,古代的人文雅士將深、遠、逸、靜視為琴曲的最高境界,而這種境界的獲得需要與心得虛靜配合。如同中國的水墨畫,講究虛實相生、寫意傳神一樣,古箏音樂,也要求通過有限的音響而傳達無限的意境。通過琴弦的余音表達樂曲要體現的意境所在。
古箏作為我國古老的傳統樂器,它的發展與所處時代背景是息息相關的,優美動聽的旋律背后也有鮮為人知的故事,就需要演奏者通過自身對樂曲的理解與演奏技巧更好地將樂曲所要體現的內涵以及意境意蘊傳遞給聽眾,“以韻補聲”古箏最有特色的技巧是西洋樂器所沒有的,繼承歷代箏家們的精華也是現代演奏者的首要任務,在對古箏演奏藝術的意境研究的同時,更是對傳統樂曲的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