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財經職業學院 四川成都610101)
個人所得稅納稅設計的是否合理、公平,實際計算時是否具有可操作性,關系到納稅人的切身利益,也影響到國家的稅收秩序和權威。國家政策鼓勵公益性捐贈,但是如果納稅設計不合理,會打擊納稅人的公益捐贈積極性,使納稅人對稅法的公平性產生質疑。證券資產納稅,由于設計缺陷,造成納稅的差異,也會打擊納稅人的納稅積極性,進而可能產生偷逃稅現象,造成國家稅收流失。
《關于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問題的補充通知》(財稅 [2010]45號)規定,個人將其所得通過中國境內的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教育和其他社會公益事業以及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地區、貧困地區的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義務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可以從其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而個人通過非營利性的社會團體和國家機關向紅十字事業、農村義務教育、公益性青少年活動場所、福利性老年服務機構、非關聯的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所發生研究開發經費(偶然所得、其他所得除外)的捐贈,準予從其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中全額扣除。個人對外捐贈允許按照應納稅所得額的全額或者一定比例進行扣除,如果實際捐贈額超過當期可以抵扣的捐贈限額,除文件特殊規定外,對超過部分,是不能結轉到下期結轉抵扣的。稅法規定,個人將某個項目所得用于捐贈的,則對應該所得項目的應納稅所得額,按限額扣除捐贈款項,然后按照適用稅率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而不能在用于捐贈的所得項目以外的其他所得項目中扣除捐贈額。從稅法規定可以得出幾個關鍵點:(1)對于捐贈稅前扣除有全額和30%比例扣除。(2)前提都是通過非營利組織捐贈,即中介機構有限制,直接捐贈不能扣除。職工通過扣款單位統一捐贈,可以全額扣除。(3)全額扣除的捐贈,所用來捐贈的所得不包括偶然所得、其他所得。(4)超比例捐贈,不得結轉下期抵扣。即多捐了還得交稅。分項目捐贈分項目扣除。即:不同所得項目之間,不得相互交叉扣除。(5)對于公益捐贈,從任何角度都是應該鼓勵的,而稅法規定30%的限額扣除、超比例不能結轉、不許跨項目扣除這些規定,起到不鼓勵多捐的效果,與公益目的背道而馳。
首先,全額扣除規定其目的是導向性鼓勵捐贈方向,但現政策存在不鼓勵向災害地區、貧困地區捐贈的弊端。因為超過比例,不能享受稅前扣除優惠。在規定了比例后,還不允許跨項目扣除,即促使捐贈人在做公益時,還得考慮用什么項目來抵扣的問題,這不符合公益事業的初衷。
其次,對于現場直接捐贈,使捐贈人受傷害,比如經常性的募捐現場直接投入捐贈箱的無記名、不記金額的捐贈,捐贈人無法享受稅法的合理待遇。從法律講究證據和成本和效益角度考慮可以理解,但是從公平的角度看,又有欠缺,可以考慮從程序、制度上加以完善。最簡單的就是給捐贈人定額捐贈發票,就可以彌補無證據,不能扣除的缺陷。
再次,對于允許全額的所得還排除偶然所得、其他所得。對于其他所得條例也是一個籠統性規定。對這項規定,難以理解其政策目的。筆者認為只要是合法的所得,就應該“同工同酬”,不應該采取差別待遇。對于非法所得加以限制尚可理解,通過下例來看,捐贈扣除的限額的合理性、公平性問題值得思索。
例1:某中國居民李購買福利彩票中獎50 000元,在領取獎金時,已發生汶川地震,為了獻愛心,把獎金全部通過國家機關向災區捐贈,問李是否需要交納個人所得稅?如果要交,該交多少個人所得稅?
捐贈限額=50 000×30%=15 000(元),超過的部分不允許扣除需要納稅。
應納稅額=(50 000-15 000)×20%=7 000(元)。對于捐贈當事人來說顯然欠缺公平。對個人來說中獎的幾率比遇到地震的幾率小,把全部獎金捐贈出去,還得再另外掏出7 000元來納稅。站在法律的角度,是沒有問題,但是感情的角度,合理性、公平性不復存在。假設不讓中獎人另外支付稅款,由相關部門代扣,則實際捐贈額=50 000-所得稅=43 000(元)。 這樣相對合理、公平。
這樣的結果,會使納稅人在進行公益捐贈的時候,還要進行納稅籌劃。特別是取得多項不同所得進行捐贈的時候。建議稅法明確規定,對于各項所得全額捐贈,捐贈人不再另外補交稅款。建議允許不同所得項目之間的捐贈,可以相互抵扣,超比例可以下期結轉,最重要的是取消限額比例的規定,以促使納稅人無顧慮的捐贈。

納稅人類型 股票、債券股利 納稅與否 計稅項目 特殊說明國內 免 不到12月不免上市公司股票 國外 納 按財產轉讓 差價,可扣除手續費居民 非上市公司股票 未提及國內外情況 推論應該納稅,差價,可扣除手續費非居民 非上市股票 未提及上市公司股票 國外 免國內 免改制時,僅作分紅的股權 不征改制時,有所有權的股權 緩征 按財產轉讓 轉讓時征稅接受非上市公司 納稅 按年終獎 股價按中介審計后每股凈資產初次接受(上市公司,暫不上市) 不征稅初次接受(上市) 納 按工資薪酬(收盤價-受權折扣價),按當月工資計算,轉讓時不再納稅行權時 納 按工資薪酬個人股票期權(收盤價-施權價)/月份,最長12個月,一年內多次取得,第一次按工資,以后累計計算,扣除以前已納稅額,多次和多項取得國內期權股票,采用加權月數計算,最長12個月行權后轉讓期權股(上市) 國外上市 納 按財產轉讓 可扣除手續費國內上市 免擁有股權分得股利 納 按利息、股利 特殊規定減免稅以外,全額納稅限售股每次轉讓 國外未提及國內 納 按財產轉讓股利、紅利國內 納 按利息、股利 上市公司股利、紅利按面值減半征收,非上市全額征收國外 納 按利息、股利 稅法未做說明,推論應該所有納稅人國債(未提及上市與否)利息 免 稅法未做說明,推論不論上市與否都要征轉讓 納 按財產轉讓 可扣除手續費金融債券(未提及上市與否) 轉讓 納 可扣除手續費利息 免企業債券(未提及上市與否) 轉讓 納 可扣除手續費利息 納 全額
稅法規定對個人轉讓股票、債券和取得股利、利息、紅利,分不同情況,分不同項目計稅。具體情況如下:
對企業、證券公司等扣稅人員是否能把每項正確歸類,因為稅法這些都很分散,使許多人不能正確處理。復雜性不是筆者討論的問題,只是對稅法設計的合理性、公平性進行探討。
首先,同樣都是利息、股利、轉讓財產,待遇差別很大,有征有免有減半,對于個人來說無論怎么樣都是投資收益,國債可以說是支援國家建設,投入企業也應該是間接支援國家。同樣金融企業也是企業,為什么可以免?且金融企業利潤相當高,目前風險這么大,同樣是企業差別待遇不應該。國內國外做區別,尚可以理解,但是對國外股票、利息等征稅的可操作性差,國內的個人都很難監管到位,國外的難度就更大。
其次,上市和非上市的差別待遇實在沒有道理。因為發行股票、債券管理嚴格,上市要求更高更嚴格,可以監督。可以一視同仁,不論上市與否做同樣的規定。
從上表可以看出股票有兩種征稅方式,有不同的計算模式。重要的是有的免征,國內除限售股轉讓外,其他股票轉讓都免征,貌似公平,事實上卻不公平。因為持有股票資產的總金額難以準確判定,從總體上看,這樣的規定違背個人所得稅收入調節的初衷。還有按差價征稅,也是“殺貧濟富”,對于一般工薪階層,冒風險想要通過股市改善待遇,但是遇到股市不景氣,可能血本無歸,對于大戶(指個人非基金公司),可能損失也大,但是他們獲利能力也很強。為了公平,以賬戶資金一年的買賣證券金額,或持有時間加權平均數征收相對公平,也設定一個免征起點,以保護中小投資者。同時建議不再征收印花稅。而對非上市公司也以評估市值年平均數征收或每股凈資產價值征收,同樣設定征稅起點。這樣可以降低散戶或者中小投資者納稅成本,特別是在有虧損交易情況下更合理、公平,對大戶在虧損情況下稅負降低更多,也是合理的。